《墨菲定律》讀書筆記之第一章——成功學的祕密

作者專注於Java、架構、Linux、小程序、爬蟲、自動化等技術。 工作期間含淚整理出一些資料,微信搜索【程序員高手之路】,回覆 【java】【黑客】【爬蟲】【小程序】【面試】等關鍵字免費獲取資料。技術交流、項目合作可私聊。

Table of Contents

前言

第一章 成功學的祕密

1、洛克定律——確定目標,專注行動

有目標纔會成功

目標要“跳一跳,夠得着”

2、瓦拉赫效應

經營自己的長處,讓人生增值

承認缺陷,彌補缺陷

【定律鏈接】經營強項要有條理性

3、木桶定律:抓最長的,不如抓最短的

克服人性“短板”,避開成事“暗礁”

找到“阿喀琉斯之踵”,讓問題迎刃而解

4、艾森豪威爾法則:分清主次,高效成事

做事分等級,先抓牛鼻子

艾森豪威爾分類法

5、相關定律:條條大路通羅馬,萬事萬物皆有聯繫

源自“萬事萬物皆有聯繫”的“以此釋彼”智慧

做人不要一根筋,做事不要一條路跑到黑

6、奧卡姆剃刀定律:把握關鍵,化繁爲簡

“簡單”,真正的大智慧

剃掉複雜,切勿亂刪

7、墨菲定律:與錯誤共生,迎接成功

不存僥倖心理,從失敗中汲取教訓

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


前言

世界上有許多神奇的人生定律、法則,運用這些神奇的理論,我們能洞悉世事,解釋人生的諸多現象,更重要的是,這些理論能指導我們如何去做,如何去改變我們的命運。

不管你是否知道這些定律法則,這些法則和定律都在起着決定性的作用,只是我們很少去關注它們。古今中外,那些偉大的成功者,都深諳這些法則與定律的奧妙所在。

第一章 成功學的祕密

1、洛克定律——確定目標,專注行動

有目標纔會成功

目標,是賽跑的終點線,是調高的最高點,是籃圈,是球門,是一個人要做一件事所要達成的自己,是奮鬥的方向。沒有目標,人就會變成沒頭的蒼蠅,盲目而不知所措

古希臘彼德斯說:須有人生的目標,否則精力全屬浪費。

古羅馬小塞涅卡說:有些人活着沒有任何目標,他們在時間行走,就像河中的一棵小草,他們不是行走,而是隨波逐流。

在這個世界上有這樣一種現象,那就是“沒有目標的人在爲有目標的人達到目標”。因爲有明確、具體的目標的人就好像有羅盤的船隻一樣,有明確的方向。在茫茫大海上,沒有方向的船隻智能跟隨着有方向的船走。

目標要“跳一跳,夠得着”

目標不是越大越好,越高越棒,而是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目標才最有效。這個目標不能太容易就能達到,也不能高到永遠也碰不着,“跳一跳,夠得着”最好。

2、瓦拉赫效應

經營自己的長處,讓人生增值

松下幸之助說過:人生成功的訣竅在於經營自己的個性長處,經營長處能使自己的人生增值,否則,必將使自己的人生貶值!

承認缺陷,彌補缺陷

缺憾應當成爲一種促使自己向上的激勵機制,而不是一種自甘沉淪的理由,它暗示你在它上面應當做一些努力!

重要的並不在於你所做的是什麼事,而在於你應當採取某種行動。最不可取的態度是一點事情都不去做,一味讓自己躲藏在困難的後面,動不動就被困難嚇倒,這很容易讓自己滋生一種自卑感,久而久之,就什麼事情都不敢去做了。那麼,一個人什麼時候應當坦然承認自己的缺陷,什麼時候又應當去和困難鬥爭呢?

【定律鏈接】經營強項要有條理性

無論你是在大都市裏還是小城鎮裏經營生意,你都應該把物資管理得井井有條,把賬目記得清清楚楚——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那些把什麼東西都弄得亂七八糟的人,終有一天是要失敗的。

3、木桶定律:抓最長的,不如抓最短的

克服人性“短板”,避開成事“暗礁”

俗話說:“人無完人”,人性是存在許多弱點的,如惡習、自卑、犯錯、憂慮、嫉妒等等。根據木桶定律,這些短處往往是限制我們能力的關鍵。就像木桶一樣,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並不是用最長的木板來衡量的,而是要靠最短的木板來衡量,木桶裝水的容量受到最短木板的限制,所以,要想讓木桶裝更多的水,我們必須加長自己最短的木板。

找到“阿喀琉斯之踵”,讓問題迎刃而解

阿喀琉斯是希臘神話中最偉大的英雄之一。他的母親是一位女神,在他降生之初,女神爲了使他長生不死,將他浸入冥河洗禮。阿喀琉斯從此刀槍不入,百毒不侵,只有一點除外,就是他的腳踵被提在女神手裏,未能浸入冥河,於是腳踵就成了這位英雄的唯一弱點。

在漫長的特洛伊戰爭中,阿喀琉斯一直是希臘人最勇敢的將領。他所向披靡,任何敵人見了他都會望風而逃。

但是,在十年戰爭快結束時,敵方的將領帕里斯在衆神的示意下,抓住了阿喀琉斯的弱點,一箭射中他的腳踵,阿喀琉斯最終不治而亡。

與“阿喀琉斯之踵”類似,任何事情或組織都有它的最薄弱之處,而問題又往往由這裏產生。那麼,如果我們把這個最薄弱處解決,問題往往就迎刃而解了。

木桶定律讓我們明白,遇到問題,不要蠻幹,要找到導致問題的短板,科學地予以解決,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艾森豪威爾法則:分清主次,高效成事

做事分等級,先抓牛鼻子

一天,動物園管理員發現袋鼠從籠子裏跑出來了,於是開會討論,一致認爲是籠子的高度過低。故他們決定將籠子的高度由原來的10米加高到20米。結果第二天他們發現袋鼠還是跑到外面來,故他們又決定再將高度加高到30米。沒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於是管理員們大爲緊張,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將籠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長頸鹿和幾隻袋鼠們在閒聊,“你們看,這些人會不會繼續加高你們的籠子?”袋鼠回答:“很難說,如果他們再繼續忘記關門的話。”

 事有“本末”“輕重”“緩急”,關門是本,加高籠子是末,捨本而逐末,當然不見成效了。與此類似,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一個人忙得團團轉,可是當你問他忙些什麼時,他卻說不出個具體來,只說自己忙死了。這樣的人,就是做事沒有條理性,一會兒做這一會兒做那,結果沒有一件事情能做好,不僅浪費時間和精力,更沒見什麼成效。

做事前需要科學地安排,要事第一,先抓住牛鼻子,然後再按照輕重緩急逐步地執行,一串串,一層層地把所有事情拎起來,條理清晰,成效才能顯著,不要眉毛鬍子一把抓。

艾森豪威爾分類法

我們知道了做任何事情,只有事前理清事情的條理,排定具體操作的先後順序,一切才能流暢地進行,並得到良好的收效。

在這方面,艾森豪威爾原則給出了一些具體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根據自己的目標,確定事情的順序。

這一原則將工作區分爲5個類別:

A、必須做的事情;

B、應該做的事情;

C、量力而爲的事情;

D、可委託他人去做的事情;

E、應該刪除的工作。

每天把要做的事情寫在紙上,按以上5個類別將事情歸類:

A、需要做;

B、應該做;

C、做了也不會錯;

D、可以授權別人去做;

E、可以省略不做。

然後根據上面歸類,在每天大部分的時間裏做A類和B類的事情,即使一天不能完成所有的事情,只要將最值得做的事情做完就好。

同樣的道理,把自己1-3年內想做的事情列出來,然後分爲ABC類:

A、最想做的事情;

B、願意做的事情;

C、無所謂的事情。

接着,從A類目標中挑出A1、A2、A3,代表最重要、次重要和第三重要的事情。再針對這些`類目標,抄在另外一張紙上,列出你想要達成這些目標需要做的工作,接着將這份清單再分出 ABC等級:

A、最想做的事情;

B、願意做的事情;

C、做了也不會錯的事情。

把這些工作放回原來的目標底下,重新調整結構,規劃步驟,接着執行。

這些又被稱爲六步走方法,即挑選目標、設定優先次序、挑選工作、設定優先次序、安排行程、執行。把這些培養成每天的習慣,長期堅持並貫徹下去,相信,無數個條理性的成功慢慢累積,將會使你擁有非常成功的人生。

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總覺得自己身邊有“時間盜賊',沒做多少事情,一天就匆匆過去。忙忙碌碌,年復一年,成績、業績卻寥寥無幾。

有句老話說得好:“自知是自善的第一步。'要想改善現狀,首先要找出問題的根源此刻,請你仔細地考慮一下,到底是什麼偷走了你的時間?是什麼讓你日復一日地感到時間的壓力?想明白這些問題,拿起筆和紙,按照艾森豪威爾原則,開始規劃你的每一天,讓時間不再像以往那樣在不知不覺中被偷走。

5、相關定律:條條大路通羅馬,萬事萬物皆有聯繫

源自“萬事萬物皆有聯繫”的“以此釋彼”智慧

美國的鐵路兩條鐵軌之間標準距離是4.85英尺。人們對於這個很奇怪的標準非常好奇。美國的鐵路原先是英國人建造的,所以採用了英國的鐵路標準4.85英尺。

人們又問:“英國人又爲什麼要用這個標準呢?”原來英國的鐵路是由建電車的人所設計的,而4.85英尺是電車軌道所用的標準。

那電車的鐵軌標準又是從哪裏來的呢?原來最先造電車的人以前是造馬車的,而他們則是沿用了馬車的輪距標準。

可馬車爲什麼一定要用這個輪距標準呢?因爲如果那時候的馬車用任何其他輪距的話,馬車的輪子很快會在英國的老路上撞壞的。這又是爲什麼呢?因爲這條路上的轍跡的寬度都是4.85英尺。

那麼這些轍跡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客案是古羅馬人所制定的,而4.85英尺正是羅馬戰車的寬度。

於是又會有人問:“爲什麼會選擇羅馬戰車的寬度呢?”因爲在歐洲,包括英國的長途老路,都是由羅馬人的軍隊所鋪的,所以,如果任何人用不同的輪寬在這些路上行車的話,輪子的壽命都不會長。

最後,人們還會問:“羅馬人爲什麼以4.85英尺爲戰車的輪距寬度呢?”

原因很簡單,這是兩匹拉戰車的戰馬的屁股的寬度......

通過這個經典的實例,我們可以看出,人們想知道美國鐵路兩條鐵軌之間的標準距離是根據什麼設計出來的,並不是一下子就在馬屁股上找到答案的,而是通過英國鐵路、英國電車、馬車、老路轍跡、羅馬戰車、羅馬老路等一系列與該問題相關的事物,順藤摸瓜,最終找到了想要的答案。

其實,由於萬事萬物無不處於聯繫之中,我們遇到問題,應學會發散思維,不要總揪住一個點不放,想不通時,不妨找些與問題相關聯的事物,從這些相關處着手,利用“以此釋彼”的智慧,往往會令你恍然大悟。

做人不要一根筋,做事不要一條路跑到黑

加拿大伯塔省有一個叫斯考吉的高中女生。爲了實現自己到25歲成爲百萬富翁的誓言,斯考吉從小就喜歡看比爾 · 蓋茨的書,並研究《財富》雜誌每年所列全球最富有的100個人。她發現那些人中,有95%以上的人從小就有發財的慾望,57%的全球巨幅在16歲之前就想到了開自己的公司,3%的全球鉅富在未成年之前至少做過一樁生意。於是,她得出結論,要致富,就必須從小有賺錢的意識。

在賺錢方面,小斯考吉選擇了投資股票。很多投資股票的人,不是盯着電視就是盯着報紙,因爲這些媒體都對股市做直接報道。然而,小斯考吉並沒有選擇這種直接的途徑,而是根據證券營業部門口的摩托車數量決定該股是拋售還是買進。

例如,她專盯一家鋼鐵企業的股票。當這家企業股票下跌到4美元以下時,某證券營業部門口的摩托車便多起來,過一段時間,股價又漲了回去;當這隻股票漲到8美元左右時,該證券營業部門口的摩托車又會開始多起來,接下去,該股必跌。其間,她經過調查發現,該企業的工人們不願意看到工廠的股票下跌,每次股價太低時,他們就自發地去買進一些股票,從而帶動股價上升;當上升到一定高位後,工人們便拋售股票,致使該股下跌。

就是這樣,小斯考吉藉助工人們往返證券營業部的摩托車的數量的變化,採取拋售或買進的舉措,取得了不小的收穫。

通過這個事例我們可以看出,小斯考吉巧妙利用相關定律,從與股市相關的拋買人羣的行動變化下手,反而比那些只知道盯着直接報道股市的媒體的人們更有收效。

與此類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很多棘手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讓人不知如何處理。於是,有的人在困難面前駐足不前,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什麼好方法;而有的人轉換思維,從與之相關的事情着手,很快是問題迎刃而解。 

所以,我們平時要大力培養自己洞察事物間相關性的能力,抓住事物和問題的關鍵,合理利用相關定律尋求解決方法,不做“一條路跑到黑”的傻瓜。其中,培養自己的洞察能力,一方面要虛心,絕不視任何主意爲無用,傾聽跟你不同的觀點,任何人都有東西值得你學習;另一方面,訓練你的思想來爲你工作,讓你的腦子做你要它做的事,而且當你要它做的時候才做。此外,還要培養自己的好奇心,對不懂的事提出問題來,訓練你的想象力。

6、奧卡姆剃刀定律:把握關鍵,化繁爲簡

“簡單”,真正的大智慧

有人曾經請教馬克·吐溫:“演說詞是長篇大論好呢?還是短小精悍好?”他沒有正面回答,只講了一件親身感受的事:“有個禮拜天,我到教堂去,適逢一位傳教士在那裏用令人動容的語言講述非洲傳教士的苦難生活。當他講了5分鐘後,我馬上決定對這件有意義的事捐助50元;他接着講了10分鐘,此時我就決定將捐款減到25元;最後,當他講了1個小時後,拿起鉢子向聽衆請求捐款時,我已經厭煩之極,1分錢也沒有捐。”

在上面馬克·吐溫的例子中,我們發現,他通過自身的經歷,向求教者說明:短小精悍的語言,其效果事半功倍;而冗長空泛的語言,不僅於事無益,反而有礙。

那麼,我們如何來實現這種簡化呢?很簡單,就是重新審視你所做的一切事情和所擁有的一切東西,然後運用奧卡姆剃刀,捨棄不必要的生活內容。

博恩·崔西是美國著名的激勵和營銷大師,他曾與一家大型公司合作。該公司設定了一個目標:在推出新產品的第一年裏實現100萬件的銷售量。該公司的營銷精英們開了8個小時的羣策會後,得出了幾十種實現100萬件銷售量的不同方案。每一種方案的複雜程度都不同。這時,博恩·崔西建議他們在這個問題上應用奧卡姆剃刀原理。

他說:“爲什麼你們只想着通過這麼多不同的渠道,向這麼多不同的客戶銷售數目不等的新產品,卻不選擇通過一次交易向一家大公司或買主銷售100萬件新產品呢?”

當時整個房間內鴉雀無聲,有些人看着博恩·崔西的表情就像在看一個瘋子。然後有一名管理人員開口說話了:“我知道一家公司,這種產品可以成爲他們送給客戶的非常好的禮物或獎勵,而他們有幾百萬客戶。”

最後,根據這一想法,他們得到了一筆100萬件產品的訂單。他們的目標實現了。 

可見,不論你正面臨什麼問題或困難,都應當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是解決這個問題或實現這個目標的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你可能會發現一個簡便的方法,爲你實現同一目標節約大量的時間和金錢。記住蘇格拉底的話:“任何問題最可能的解決辦法是步驟最少的辦法。”正如奧卡姆剃刀定律所闡釋的,我們不需要人爲地把事情複雜化,要保持事情的簡單性,這樣我們才能更快更有效率地將事情處理好。

日本最大的化妝品公司收到客戶抱怨,買來的肥皂盒裏面是空的。他們爲了預防生產線再次發生這樣的事情,工程師想盡辦法發明了一臺X光監視器去透視每一臺出貨的肥皂盒。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另一家小公司,他們的解決方法是買一臺強力工業用電扇去吹每個肥皂盒,被吹走的便是沒放肥皂的空盒。

剃掉複雜,切勿亂刪

相傳,有位科學家帶着自己的一個研究成果請教愛因斯坦。愛因斯坦隨意地看了一眼最後的結論方程式,就說:“這個結果不對,你的計算有問題。”科學家很不高興:“你過程都不看,怎麼就說結果不對?”愛因斯坦笑了:“如果是對的,那一定是簡單的,是美的,因爲自然界的本來面目就是這樣的。你這個結果太複雜了,肯定是哪裏出了問題。”

這個科學家將信將疑地檢查自己的推導,果然如愛因斯坦所言,結果不對。

越複雜越容易拼湊,越簡單就越難設計。在服裝界有“簡潔女王”之稱的簡·桑德說:“加上一個釦子或設計一套粉色的裙子是簡單的,因爲這一目瞭然。但是,對簡約主義來說,品質需要從內部來體現。”她認爲,簡單不僅僅是擯除多餘的、花哨的部分,避免喧囂的色彩和繁瑣的花紋,更重要的是體現清純、質樸、毫不造作。

但需要注意的是,這裏所謂的“簡單”,不是亂砍一氣,而是在對事物的規律有深刻的認識和把握之後的去粗取精,去僞存真。

正如一個雕刻家,能把一塊不規則的石頭變成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因爲他胸中有丘壑。如果你抓不住重點,找不到要害,不知道什麼最能體現內在品質,運用剃刀的結果只能是將不該刪除的刪除了。

那麼,我們要合理地使用奧卡姆剃刀,不能盲目。例如,IBM在電腦產品營銷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如其前CEO郭士納所指,他們具有非常有優勢的集成能力。然而,其廣告宣傳語卻將這一點刪掉了,留下推廣小型電腦的“小行星問題的解決方法”。結果,IBM自然未能憑這則廣告獲得區別於其他電腦的地位。可見,沒有什麼比刪掉自己的優勢更可悲了。

所以,在我們使用奧卡姆剃刀時,要將其用在恰當的位置上,而不是盲目亂刪。

7、墨菲定律:與錯誤共生,迎接成功

不存僥倖心理,從失敗中汲取教訓

衆所周知,人類即使再聰明也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到完美無缺。正如所有的程序員都不敢保證自己在寫程序時不會出現錯誤一樣,容易犯錯誤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弱點。這也是墨菲定律一個很重要的體現。

想取得成功,我們不能存有僥倖心理,想方設法迴避錯誤,而且要正視錯誤,從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讓錯誤成爲我們成功的墊腳石。關於這一點,丹麥物理學家雅各布·博爾就是最好的證明。

一次,雅各布·博爾不小心打碎了一個花瓶,但他沒有像一般人那樣一味的悲傷嘆惋,而是俯身精心的收集起了滿地的碎片。

他把這些碎片按大小分類稱出重量,結果發現:十到100克的最少,一到十克的稍多,0.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同時,這些碎片的重量之間表現爲統一的倍數關係,及較大塊的重量是次大塊重量的16倍,次大塊兒的重量是小塊重量的16倍,小塊的重量是小碎片重量的16倍……

於是,他開始利用這個“碎花瓶理論”來恢復文物隕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體,給考古學和天體研究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事實上,我們主要是從嘗試和失敗中學習,而不是從正確中學習。例如,超級油輪卡迪茲號在法國西北部的布列塔尼沿岸爆炸後,成千上萬噸的油污染了整個海面及沿岸,於是石油公司纔對石油運輸的許多安全設備重加考慮。還有,在三裏島核反應堆發生意外後,許多核反應過程和安全設施都改變了。

可見,錯誤具有衝擊性,只有多犯錯,人們纔會多進步。發明家不僅不會被成千的錯誤擊倒,而且會從中得到新創意,正如耶垂斯基所言:“假如你想打中,要先有打不中的準備。”

現實生活中,每當出現錯誤時,我們通常的反應都是“真是的、又錯了、真是倒黴啊!”這就是因爲我們以爲自己可以逃避“倒黴”“失敗”等。總是心存僥倖,殊不知,錯誤的潛在價值對創造性思考具有很大的作用。

哥倫布以爲他發現了一條到印度的捷徑,結果卻發現了新大陸;開普勒發現了行星間引力的概念,卻是偶然間由錯誤的理由得到的;愛迪生也是知道了上萬種不能做燈絲的材料後,才找到了鎢絲……

所以想迎接成功,先放下僥倖心理,加強你的“冒險”力量,遇到失敗,從中吸取經驗,嘗試尋找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

得失本來就不是永恆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矛盾共同體。

失敗並不意味着你浪費了時間和生命——失敗表明你有理由重新開始。

失敗並不意味着你必須放棄——失敗表明你還要繼續努力。

失敗並不意味着你永遠無法成功——失敗表明你還需要一些時間。

失敗並不意味着命運對你不公——失敗表明命運還有更好的給予。

那麼,期待成功的你,不要再被一時的失敗左右了,在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