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攝影協會】相機VS.人眼

        爲啥相機無法真實記錄我們所看到的景物呢?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際上,答案卻很複雜,一方面需要知道相機是如何成像的,另一方面需要研究人眼的生理結構和工作原理。通過了解這些知識內容,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感知生活中不一樣的美,也有助於我們成爲一個更好的攝影師。

前言

        人眼相對於相機的最大優勢在於,我們的眼睛可以環視周邊並且根據不同的主題場景進行動態調整,而相機只能捕獲單個的靜止圖像。比如,我們可以環顧四周獲得範圍更廣的視角;可以調整瞳孔大小,適應環境光線的變化;可以調整聚焦位置,適應物體的遠近。

        這時,你可能會想到攝像機,對於動態場景而言,攝像機更加適合與人眼進行比較。但是,人類視覺的最重要的獨特性是,我們看到的場景可能並非真實的場景,它是人腦通過對眼睛獲取信息進行重建的結果。

        很多人對此可能會表示懷疑,下面的示例可以向你展示,自己被視覺欺騙的情況。

        虛假色(False Color):實際的圖像中是一圈紫色圓點,一點鐘方向有一個缺口,當你注視圖片中心的十字時,丟失點會出現並且圍繞中心旋轉,過一會兒,移動點會變成綠色,這在原圖中是不存在的,如下圖所示。

  

        馬赫帶(Mach Bands):實際的圖像中每個帶條的亮度都是一致的,而我們卻看到在其邊緣附近更暗(上邊緣)或者更亮(下邊緣)的情況,如下圖所示。

  

        儘管如此,我們仍然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對人眼和相機進行公平的比較。在後續的部分,我們將盡可能將實際場景的內容與人腦的思維分離開來,從而進行客觀的比較和分析。

差異概述

        對於人眼與相機之間的差異,通常最爲重要也是分歧最大的幾點包括:視場角,分辨率和細節,靈敏度和動態範圍。當然,還有許多其他差異點,比如景深、立體視覺、白平衡和色域,這些都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

視場角

        相機的視場角取決於鏡頭的焦距以及傳感器的尺寸。鏡頭的焦距越長,視場角越窄,如下圖所示。

        對於人眼而言,儘管其焦距大概爲22毫米,但是由於以下因素的影響,沒法兒直接獲得其視場角的大小。首先,人眼的後部是彎曲的;其次,視野的外圍細節逐漸少於中心;最後,感知到場景是兩隻眼睛的組合結果。

        每隻眼睛具有120~200°的視場角,主要取決於如何定義目標物體“被看見”。同時,雙眼的重疊區域爲130°左右,幾乎與使用魚眼鏡頭一樣寬,如下圖所示。這是由於進化所致,極端的外圍視覺有助於感測運動和大型物體(例如正在撲來的獅子)。如果相機也使用類似的廣角,拍攝的照片會高度失真且不自然。

        影響視覺感知的最大因素是人眼的中心視場角(大約40~60°)。從主觀上講,這個角度就是你能夠在不移動眼球即可看到物體時的角度。對比相機,它接近於全景相機的43毫米標準鏡頭,或者帶有1.6倍裁剪因子的相機的27毫米鏡頭。

        由上圖可知,視場角的變化會影響拍攝對象的相對大小。視場角變寬會放大對象的相對大小,視場角變窄則會使拍攝對象的相對大小都幾乎相同,從而損失畫面的深度感。極寬的視場角也會使靠近畫面邊緣的拍攝對象產生拉伸效果,如下圖所示。

        相比之下,人眼即便捕捉到的是扭曲的廣角圖像,人腦也會將其重建爲幾乎沒有失真的3D心理圖像。

分辨率和細節

        假設視場角爲60°,在20/20的視力下,人眼能夠分辨相當於52兆像素相機。而當前大多數的數碼相機的像素爲5-20兆像素,所以,我們通常認爲相機的分辨率遠遠低於自己的視覺系統。

        不過,這樣的計算方法具有明顯的誤導性,畢竟20/20代表的是中心視力的理想值,實際上,一旦偏離中心點,人眼的視覺能力便會急劇下降,偏離中心僅20°,人眼就只能分辨十分之一的細節。而且,在外圍區域,人眼僅僅能夠檢測到較大的對比度和最小的顏色,如下圖所示。

        考慮到上述因素,當我們僅是看一眼時,可以感知到的細節,與5~15百萬像素的相機比較接近,這還要取決於人的視力狀況。幸好,人腦並不需要記下每個像素,只會記錄圖像中令人難忘的紋理,顏色和對比度。

        爲了能夠重建詳細的心理圖像,我們的眼睛會快速連續地關注幾個感興趣的區域,如下圖所示。

        最終的結果是一種心理圖像,其中的細節已經根據興趣點優先進行了有效地排序。對於攝影師而言,這是很重要的,卻又常常會被忽略。儘管照片中包含的細節已經接近了相機所能達到的細節獲取極限,但是如果其中沒有令人難忘的興趣點,那麼對於觀看照片的人而言,大部分細節都會被自動忽略。

        在細節方面,人眼與相機之間還有以下的重要差異。

        不對稱性。在視線以下,人眼能夠感知到更多的細節(相對於視線以上)。另外,人眼的周邊視覺在遠離鼻子的方向上,比朝向鼻子的方向上,更加敏感。相比之下,相機幾乎能夠完美對稱地記錄圖像。

        弱光環境。在極低的光線環境下,比如月光或星光,人眼基本喪失了對顏色的判別力,並且中心視野的細節獲取能力也會下降,甚至還不如上述的偏離中心的情況。許多天文攝影師都知道這一點,此時,他們通常會凝視昏暗的恆星的側面,以便於可以藉助於肉眼觀察拍攝效果。

        微妙的漸變。通常我們較多地關注細節部分,其實細微的色調漸變也很重要,碰巧它還是人眼與相機的重要差異之一。使用相機時,細節放大後會更容易分辨。而實際上,對人眼來說,細節放大後,反而可能會變得不太明顯。如下圖所示,兩幅圖像具有相同對比度的紋理,但是由於紋理已被放大,因此在右側的圖像中反而是不可見的。

靈敏度和動態範圍

        通常大家都認爲在動態範圍領域,人眼具有巨大的優勢。如果考慮瞳孔根據亮度變化的動態調節情況,確實如此,人眼遠遠超過相機至少24個光圈值。但是這樣的對比並不公平,畢竟我們不是在跟攝像機作比較。

        如果我們改爲考慮人眼的瞬時動態範圍(保持瞳孔張開程度不變),那麼相機的表現會更好。這類似於,調整我們的眼睛查看場景中的一個區域,而不看其他任何地方。在這種情況下,人眼大約可以看到10~14個光圈級動態範圍,絕對超過了大多數的緊湊型相機(5~7個光圈級),但是與數碼單反相機(8-11個光圈級)相接近。

        另一方面,人眼的動態範圍也取決於亮度和目標物體的對比度,因此上述內容僅適用於典型的日光條件。例如,在月光或星光下,人眼可以達到更高的瞬時動態範圍。

        量化動態範圍:攝影中最常使用的用於測量動態範圍的單位是f-stop,它描述了場景中最亮和最暗的可錄製區域之間的比率,以2的冪數表示。因此,動態範圍爲3個光圈的場景的白色亮度是黑色的8倍(2的3次冪)。

        靈敏度是另一個重要的視覺特徵,它描述了分辨非常微弱或快速移動的目標物體的能力。在明亮的光線下,現代相機更擅長分辨快速移動的物體,比如高速攝影作品。當攝像機的ISO速度超過3200時,通常就可以做到這一點; 而人眼的等效日光ISO通常被認爲低至1。

        但是,在弱光條件下,人眼會變得更加敏感(假設先讓眼睛適應環境30分鐘以上)。通常,天文攝影師估計其接近ISO 500~1000,雖然仍不及數碼相機高,但是接近。另一方面,相機的優點是可以使用更長的曝光,以捕獲更暗的物體;然而,當人眼凝視某物超過10~15秒後,基本不會再看到更多的細節。

結論

        人們可能會爭辯說,相機是否能夠擊敗人眼是無關緊要的,因爲相機需要不同的標準:它們需要產生逼真的照片。一張打印的照片不用考慮眼睛將會聚焦在哪個區域,因此場景中的每個部分都需要包含最大的細節,以防萬一,這纔是相機需要考慮的地方,特別是對於大尺寸或近距離觀看的打印件。當然,攝像機會更加適用於需要記錄上下文的情況。

        總體而言,視覺系統的大多數優勢都來自這樣一個事實,即我們的大腦能夠智能地解釋來自人眼的信息,而使用相機時,我們所擁有的只是原始圖像。即使這樣,目前的數碼相機的性能也出乎意料地出色,並且在視覺功能方面已經超越了我們的眼睛。真正的贏家是攝影師,因爲他能夠智能地組合多幅相機圖像,從而創造出甚至超越我們原本心理圖像的作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