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黃袍加身師從何人?陳橋兵變始作俑者竟只是他的一個親兵

一說到宋朝,大家或許就會想到靖康之恥偏安一隅內憂外患等耳熟能詳的字眼,畢竟在我們的歷史課本裏,宋朝就是一個積貧積弱的時代,由一羣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書生把持朝綱,更有如秦檜之流的小人亂政,殘害忠良。但宋朝開國之初,控中原故地,四面用武,趙匡胤先以假途滅虢之計滅亡南平和楚,隨後掃滅後蜀、南漢、南唐,多次征伐北漢,並欲收復煙雲十六州。國家軍民同心,生機勃勃,其強大不言而喻,呈現一統天下,民族中興的大好局勢。更是開創了一個文華風流寧溫和不酷厲的大宋帝國,締造了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其實,在宋朝之前,後周同樣國力強盛,周世宗柴榮更是英明神武,南征南唐,南唐無還手之力,北伐契丹,差一點收復煙雲十六州。如果不是柴榮死得太早,可以這樣說,或許就不會出現後來的宋朝。

我們都知道趙匡胤是通過兵變登上皇帝寶座的,而且是黃袍加身,受軍隊擁戴,被迫當的皇帝。

翻開《宋史》《續資治通鑑》等史料典籍,在記錄陳橋兵變時幾乎大同小異,或雲:“次陳橋驛,軍中知星者苗訓引門吏楚昭輔視日下復有一日,黑光摩蕩者久之。夜五鼓,軍士集驛門,宣言策點檢爲天子, 或止之,衆不聽。遲明,逼寢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諸校露刃列於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爲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衆皆羅拜,呼萬歲,即掖太祖乘馬。”或曰:“是夕,次陳橋驛,將士相與謀曰:‘主上幼弱,我輩出死力破敵,誰則知之!不如先立點檢爲天子,然後北征。’都押衙李處耘,具以其事白匡胤弟內殿祗候供奉官都知匡義及歸德節度掌書記薊人趙普,語未竟,諸將露刃突入,大言曰:‘軍中定議,欲策太尉爲天子。’匡義因曉之曰:‘興王異姓,雖雲天命,實系人心。汝等各能嚴飭軍士,勿令剽掠,都城人心安,則四方自定,汝等亦可共保富貴矣。’衆許諾,乃共部分。夜遣衙隊軍使郭延贇馳告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都虞候王審琦,守信、審琦皆素歸心匡胤者。將士環列待旦。 匡胤醉臥,初不省。甲辰,遲明,諸將擐甲執兵,直叩寢門曰:‘諸將無主,願策太尉爲天子。’匡胤驚起,未及應,即被以黃袍,羅拜,呼萬歲,掖乘馬南行。”

兩段文字大致是說:北方邊關告急,北漢聯合契丹叩關,於是大軍集結北伐,當軍隊開赴到陳橋驛這個地方時,大兵們不幹了,產生了小情緒,宣稱諸軍無主,皇帝幼弱,不值得效力,自作主張要立太尉爲天子,而趙匡胤事先完全不知情,稀裏糊塗地就做了皇帝。被人強迫當皇帝這樣的好事怎麼就輪不到我呢?話說誰不想當皇帝啊!想必當時的那些大兵們心裏也有這樣的感嘆。將心比心,趙匡胤必然也想過當皇帝這件事情,更何況他也有那個實力。從這個角度來講,所謂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或許只是趙匡胤等人導演的一出大戲。

那麼問題來了,趙匡胤爲什麼不直接站出來告訴衆將士皇帝年幼,正是稱王稱霸的好時機,進而振臂一呼,許以富貴前程,發動兵變,反而煞費苦心,絞盡腦汁安排這樣一場黃袍加身的兵變秀?

縱觀整個五代十國,幾乎所有稱王爭霸的強人都是這樣乾的,而他們的結果無一例外,也都被後來者取而代之。在那個混亂的時期,每到改朝換代,都躲不開兵強將驕功高震主的局面。無論是五代十國的哪一個朝代,凡是遇見這種局面的皇帝,幾乎都惹出了亡國大禍比如後唐末帝李從珂,他從自己義弟李崇厚手中奪得皇位,隨後就被當時的河東節度使、趙國公石敬瑭(後晉開國皇帝)所滅,還因此給後來的宋朝留下一段幾百年都搞不定的孽債,拱手將煙雲十六州割讓給了遼國。這是題外話,回到功高震主,在五代十國的那些輪番登場的強人之中,只有一個另類(不算趙匡胤的話),此人便是後周開國皇帝郭威

郭威人稱郭雀兒,後世有人言其“少而勇武,長而神明”,是五代十國難得的明君。在他的精心治理下,中國長期戰亂的局面開始轉向統一,並顯露出民富國強的跡象,爲周世宗柴榮也爲趙匡胤的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他登極天子之位,建立國家的過程與趙匡胤極其相似,應該說趙匡胤複製了郭威。

郭威稱帝,是一個十分別扭的過程,很不爺們兒,對於擁立他當皇帝的那些軍人來說,簡直就是一波三折

一開始,郭威受到後漢幼帝劉承祐猜忌。劉承祐覺得自己被郭威等一幫老臣架空,諾大的國家,他卻一點權力摸不着,心裏十分抓狂。於是假借發兵抵禦契丹入侵爲名,將郭威調離京師。郭威前腳剛走,劉承祐後腳便將一幫老臣連同郭威一家老小全部砍殺,隨後密詔心腹趕往各地誅殺叛黨,名單上郭威赫然在列。但不幸事情敗露,郭威截下密詔將其篡改,當衆宣讀謊稱皇帝欲誅軍中驍將。一聽說皇帝要殺他們,那些大兵哪還坐得住,一個個嗷嗷大叫,請求郭威替他們做主。

就這樣,郭威一聲令下攻入京城開封,許軍隊剽掠三日。

然而,令大兵們懵圈的是,意料中的改朝換代並沒有發生。攻入開封后沒多久,郭威在明確了皇帝劉承祐的死訊後,當即制止軍隊燒殺搶掠,隨後與幾名心腹愛將直入皇宮。等到他們出來時,所有發生的一切也在一則令人瞠目結舌的詔命下告一段落。

後漢並沒有就此被郭威取代,而是由另一位姓劉的年輕人繼任皇位。此人乃是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的弟弟劉崇之子,現任武寧軍節度使,駐地徐州。郭威爲表示誠意,當即提兵北上,繼續去完成他未完成的任務——抗擊契丹。

這下好了,原本一出需要堵上身家性命來進行的改朝換代大戲,竟以這樣的方式滑稽收場。一時間軍隊人心惶惶,沒有一個人將抗擊契丹放在心上。這不是開玩笑嗎?抗擊契丹?保家衛國?後漢被他們反了,京城被他們搶了,皇帝被他們砍了。根據以往的經驗,此時郭威應該稱帝纔對,然後改朝換代論功行賞。可預料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後漢還是那個後漢,皇帝還是姓劉,他們該何去何從?叛亂造反殺了老劉家皇帝這筆賬又該記在誰的頭上?郭威嗎?不像!看他一副運籌帷幄、成竹在胸的樣子,大兵們感覺此事大有蹊蹺。陰謀,一定是陰謀,他們相信自己必然被郭威那幾個老奸巨猾的老狐狸給欺騙了。因此他們不打算坐以待斃,完全不顧軍隊紀律奔走密謀,最後義憤填膺地衝進郭威的住地,羣情激奮,異口同聲:“郭公!就請你當我們的皇帝吧。”

“只見當時亂成一團的人羣突然分出一條通道,一個士兵抖開一面剛剛卸下來的黃旗(因郭威是待天子出征,所以打的黃旗)衝進屋內,不由分說,把郭威裹了個嚴嚴實實,然後衆人簇擁,一鬨而出。轉瞬間,屋外響起震天動地的歡呼,數萬士兵看到了一個身披”黃袍“的郭威,一個新的皇帝誕生了。”

到此,一場黃旗加身,郭威稱帝的大戲總算落下帷幕。而趙匡胤,當時就在郭威身邊,作爲郭威的一個親兵,他能學到什麼,又能領悟多少,也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好了小夥伴們,你們知道郭威爲什麼不急於稱帝,而是精心策劃,黃旗加身嗎?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另外,文章多有不嚴謹之處,還望大家海涵,同時希望各位幫忙指正,我定虛心受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