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PC時代的思考(7): 入口?門戶?個人?

看到北城兄寫的系列,比較值得一讀:

社交的入口6:個人入口是對facebook的一種有序迴歸 社交的入口5:Friendfeed的困惑 sns觀察:社交網站之消息中心 社交的入口4:一起的局 社交入口3:爲什麼facebook們不可以 社交的入口2:個人portal 社交的入口

北城同學是誰?至今未曾有機會謀面,沒有通過電話,沒有通過IM, 甚至也沒有直接email過一次,唯一的互動就是blog, 偶爾留言或者引用。但是這並不妨礙讓我覺得他彷彿已經是一位老朋友了。 這就是blog或者說SNS的一種隱性的,然而強大的價值。

個人門戶的思路出現已經很久了,我記得我最早有這個思路是一次去伯克萊大學,第一次遇到文心和盧亮,一起閒聊冒出了這樣的想法。 後來也在這個思路上作了一些嘗試和實踐,也看到了其他人所做的常識和實現,至今真正能成爲成功的模式卻依然還沒有。

爲什麼呢?這段時間的思考讓我覺得 “門戶”和“入口”的叫法可能誤導了很多人。 屬於上個世紀的門戶網站,雖然已經散發着腐朽的氣息,但是可能還是暫時存在一些時間。這些門戶簡單來說是信息的堆砌,本質上和媒體沒有太大的區別,只是傳播形式不同。 個人需要“門戶”嗎?或者說類似這種信息堆砌的門戶嗎? 我想其實不需要。 但是在“門戶”的誤導下,我們以爲個人門戶也就是針對個人東西的堆砌,blog, photo, video, ...全部堆在一起,形成一個既不是個人也不是門戶的東西。

如果明天上帝突然讓互聯網突然消失了,讓我們最想念的是什麼?對我而言,不是SNS, 不是blog, 甚至不是web, 而是E-Mail. 對於個人來說,最重要的是溝通,其他的需求是第二位的。

當今的SNS都存在某種過於理想主義的設計,比如這個最基本的個人profile或者一類稱爲個人門戶的設計。 想一下我們實際生活中,雖然我們也有個人簡歷之類的東西,但大多時候我們見面就是互相閱讀簡歷嗎? 顯然不是,我們是靠溝通。這種溝通有些時候效率是不夠高的,然而正是這種並不高的溝通效果導致的朦朧才產生了一種美和魅力。 在對於男人對美女的欣賞方面似乎有過類似的研究,渾身裹得像木乃伊的美女和一絲不掛的美女對異性的魅力都不如恰到好處的遮掩或暴露的效果。我相信sns中,這個個人的入口正要拿捏這樣一個理想的度,不幸的是現在大家似乎都追求的是堆砌。

最近“雲”計算成爲了一個很火熱的概念,無論google還是microsoft都在鼓吹這個概念。 其實這個概念的趨勢是必然的,無論從電網的發展過程,還是電信網的發展過程都是順從了這樣的一個趨勢, 計算機應用服務毫無疑問也會走向這樣的一個趨勢。 不過這個趨勢並不是消滅了個體,而是讓個體的存在性更換了載體,過去的PC是實實在在一臺機器,未來的PC是虛擬存在於計算服務網上的一個邏輯概念,但仍然應該是一個統一的個人的東西,這就是我稱之爲新PC的原因。

爲什麼叫“雲”? 其實我認爲這是工業界製造buzz word 黔驢技窮的表現,實在不知道用什麼來表示了,乾脆把那一團東西稱之爲雲算了。 早在電信網時代,一般PSTN等網絡一大堆東西在示意圖上都畫成一團雲。

SNS某種角度來說也是一種“雲”,但是現在的SNS的問題是雲朵太多了,一朵朵的,而云中的用戶卻沒有一個邏輯上的整體,而是被各朵雲強行限制在特定的範圍,特定的表達方式中。 所以我相信,這些都錯了,每個人都是一個實在的個體,無論未來的雲計算,還是未來的sns,都應該是用戶個體需求爲中心的,而不是以云爲中心的。

想象現在已經形成了真正的“雲”的網絡,就不但明白這種必要性和必然性。 電網四通八達,但是電力的規格只有很有限幾種,用電的設備在全球範圍一般都可以消費本地的電力(雖然可能需要一些轉換器和轉換插頭); 電話網全球一體,但是每個電話號碼都是全球唯一的,電話的制式、信號規格全球都只有有限幾種,而且大部分可以在不同的網絡下使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