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心理學》—— 完美主義者的修行


本文是陳東城編著《焦慮心理學》的中第八章‘完美主義’的讀書體會。
文中【哲】部分之後可反覆觀看,【interesting】是一些有趣的理論研究。

一、相關詞彙

討好、期待認可、不滿足、尊重、自卑、低效、煩躁、想當然、缺乏耐心、拖延

寫多了,這段有點兒累贅了

很多完美主義者都十分在意別人的肯定認可和表揚,有點兒愛討好別人的意思。這樣做會導致他們不把人當人看,尤其是長輩、上司、老師這種關係的處理上。要明白每個人也不過是個普通人而已。真切的瞭解到自己,不但有助於改善討好的性格,還能解決你“自卑自傲”的心態(自卑即自傲的理就在這裏不表了)。完美主義者通常更容易形成自卑(高要求求而不得)自傲(高標準套給別人)的心態。

不要因爲別人某一方面不如自己而直接漠視這個人,也不要因爲別人在自己在意的某一方面非常擅長,而自覺低人一等。重要的一直都是踏踏實實做自己,把精力放在做事上面,而不是跟別人對比,趕超,這樣子只會非常浮躁。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二、表徵

癡迷瞎想嚇自己、過多的計劃、執行力差、頻繁的反省、吹毛求疵、小題大做、鑽牛角尖、迷失重點、忘記初衷、交給別人的事情總莫名不信任

  • 過多的計劃問題複雜化自己嚇自己。 頻繁的反省、 太過理想化,總想着之後找個完美的時間解決這件事情,容易導致拖延
  • 小題大做,在問題來臨之前,就癡迷於預想各種問題。可結果的焦點,往往不在於所糾結的問題,那些根本不重要,不是你該操心的。
  • 鑽牛角尖、迷失重點忘記初衷,這個好理解,預設了那麼多沒有必要,甚至於是畫蛇添足的問題,自然容易迷失重點,忘記初心。

題外話:初衷是很重要的,能把初衷解決好就行,要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快速理解、快速執行、快速試錯、快速回頭、嘗試他法,這樣一個循環能力,而不是學術專家的全面的答案。【哲】

  • 鑽牛角尖,執拗,冥頑不化,不能快速回頭快速試錯,容易搞極端,非黑即白,要警戒這一點

三、口頭禪

你應該、不應該啊、怎麼會、你不可以

四、完美主義者類型

  • 自我要求型:高要求、很達到、易自責、變憂鬱、畫地爲牢
  • 要求他人型:對別人、高要求、絮絮叨叨、過分苛責、人際關係緊張。
  • 事必躬親型:埋怨太累、不捨“分權”、不放心人。

這種人往往有過多計劃、喜歡討好別人、希望得到認可、想在每個人心中都佔據重要位置。但是,不幸的是,他們不明白任何事情都需要一點一滴的積累,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們往往疲憊於自己制定的計劃,而且完成計劃是常有的事,不過這也正常,一般人誰能完成他那計劃。

  • 工作狂型:愛爭強好勝,尤其是與自己競爭鬥氣,喜歡頤指氣使,擅長同時處理很多事情。
  • 想當然型:口頭禪是就是,不應該啊,怎麼會。

這種人在犯錯時,相比於普通人,更難學習到如何避免再次發生,他們的重點在於控制,一旦事情脫離他們預想,變會心煩氣躁很難真正有效地學習到錯誤中的經驗

五、解決辦法

5.1 認知闡述

你我皆凡人,接納自己,包容自己,放鬆,坦然,relax~

完美主義者善於自我批判,他們厭惡自己的不足,厭惡自己的陋習,但很多時候就是這樣,你越厭惡它,越不接納它,越拿它當回事,它就一直揮之不去

5.1.1 怎麼樣自我接納?

自我接納是指個體對自身以及自身所具特徵所持的一種積極的態度,即欣然接受自己現實中的狀況。不因自身優點而驕傲,也不因自我缺陷而陷入頻繁反省、自我對話(絕大多數人更注重於後者,但其實前者的修煉也很重要,如果你已經嘗試了很多次後者,但沒有成功,可以試着從前者着手試試)。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他們更多的是將精力放在解決外界事物的思考上,經常想的是如何克服困難,如何把事情處理好。

要學會接納滿足平和的思維態度。這個思維態度的核心是承認個人、他人和世界的不完滿於我而言,要着重 承認世界 的不完滿,能明白着重點是十分重要的。明白了世界的不完滿,對於我在一個新課題前,改善癡迷假設有幫助)。

這個遺憾就靜靜待在那裏,不理睬你的抱怨與痛苦,不理解你的過度的情緒反應。這樣的人生哲學的結果不會改變你的生活的內容,也不會徹底令你的煩惱消失,更不會讓你天天保持愉悅感,而是令你生活的更加坦然,不會鑽進情緒的死角,能夠客觀面對自己的喜怒哀樂。【哲】

如果我們下定決心要讓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樣不安並且遇事更加坦然,如果我不斷爲了實現這個目標而努力,我就有可能會成功。但切記這個過程,要把自己當普通人看待,我們不是超人,要時刻提醒自己,自己不可能對生活中發生的新的逆境完全做到鎮定自若、紋絲不動,強調“無能“”的普世性或許你身邊的人就可以“做到”,但是你絕非能做到,要明白和接受這一點。【哲】(而且子非魚,“做到”也只是在你看來而已,更何況咱這種只關心自己內心的人,對於他人的真切理解更是差勁)

5.1.2 自我施壓真的會讓人變得更好嗎?

根據心理學行爲療法理論,幾乎所有的驚慌、沮喪和憤怒的情緒,都來自人們把原本理性的希望、期盼和目標,轉爲絕對不能改變的內在要求和命令。這種要求和命令會讓我們希望事情完全按照我們的意願發生,並且無論是對他們還是對自己,都有這樣的過分要求,一旦無法滿足,失望和煩惱就產生了,尤其是你覺得特“理所應當”,自己或別人卻沒有辦到時。

和而不同,完美主義需要學會質疑自己的“理所應當”。不論是對朋友還是孩子,我們都要學會尊重爲前提,一味的覺得這是爲他們好,只會不斷換起孩子的羞恥感和自卑感,習得性覺得自己做的不對,或者不夠好。

一旦人們執着於要求和期待,希望事事都能完美,就會淪爲情緒的奴隸

有一項研究經過統計計算,發現完美主義傾向的人,認爲一天24小時根本不夠用,2-4小時給家人,半小時運動,45分鐘清洗身體,1-2小時通勤,7-10小時工作,還有娛樂用餐,聚會等等,他們認爲42小時最爲理想。【interesting】

5.1.3 小貼士(自察所用)

下面是一些完美主義容易犯的錯誤認知和潛意識整理:

  • 如果我不對自己提高要求,就有可能墮落到不求上進的人羣中。(還是那句話,高要求 ✖ 好習慣 ✔
  • 不能盡善盡美,就沒有開始的意義。(絕大部分的事情無法盡善盡美)
  • 如果我全力以赴,我所設想的計劃就能完美完成。(第一應該質疑完美,第二個這更多取決於你的能力,不是全力以赴)
  • 如果我犯了錯,別人可能會降低對我的評價。
  • 我不能允許自己兩次犯同樣的錯
  • 失敗之後的自責,有助於未來取得好成績(瞎扯)

5.2 種下種子

種種子是指對敏感自覺事情苗頭的行爲(種些種子在心裏,讓自己習得性自覺),在執拗情緒奔湧前,扶正它你不需要進行多大的改變,還是照舊做生活中該做的事情,但是要對當下發生的事情保持察覺。你只需要作這件事就夠了。留意你的生活,試着去理解它。修行的重點不在於你拒絕很大事情,而是要體驗內心的空洞,這麼做不是讓你一味想着如何填滿它,你要做的是允許它的存在,明白這並不是什麼不好的狀態,“空洞”、“缺失”本身就是人的一部分。“大成若缺,大盈若衝”,“半飽”的心靈狀態,具有最大的力量。【哲】

  • 自責對於完美主義來說需要警戒,因爲他們不缺的就是這個。不要在失敗是自責,你需要的是實踐和具體改進方法,不是空洞的自責,然後睡一覺就好差不多的那種。
  • 完美者需要的不是高要求(空想,反而施加了沒有必要的壓力,一旦沒有實現反而容易意志消沉),而是好習慣(實幹)。
  • 不要怕犯錯,只要不是多次重複的錯誤就還好的(2次重複也沒什麼的),完美者需要對自己多一些包容。事實上,絕大多數事情都無法盡善盡美,尤其是接待新事物的時候。
  • 勇於示弱,多和別人溝通!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 要明白,完美主義的腦子裏的事情,不可爲是常有的事兒~很多事情不是你付出百分百努力就一定能順利完成的。事不可爲而強爲,謂之蠢漢。
  • 不要試圖控制自己必定把握不住的事情,去浪費自己本身可以把握的生活。即要自覺清楚的知道哪些事情本身變數就很大,主要指那種壓根兒就不是自己一個人能把握,或者自己把握起來需要付出很大成本的事情。
  • 要時刻謹記“時間成本”,要計算到當下的時間和情緒成本。舉個例子,比如坐火車,不要爲了省未來的2個小時,而浪費當下的1個小時,焦躁的選擇。
  • 要明白很多無關要緊的事情 ,是沒有必要追求最優解,100分的完美累的要死,85分的及格愜意的一匹。
  • 不要學習進了狀態,就一直拖着自己,直到那個狀態再也維持不下去了爲止。要有長遠的立場,長遠看,你在進了狀態之後,沒有學到力竭就停止,有利於明天的重新啓動。啓動很重要的

寫在最後

生活的質量與物質無關,自由的心靈也無需可以追求。不改變自己,不取悅別人,你的生活就已經非常滋潤了。這是一種低成本的生活方式,心靈的豐盈會讓人充滿自信,變得優雅。希望大家都可以活得從容、優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