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人的地攤不就是開源麼

 

地攤經濟的突然興起,可能是2020年發生在中國最神奇的一幕了:剛剛還在直播間內直播的帶貨的企業老闆,轉眼間又來到地攤來叫賣產品了。當然也有不少人將地攤與直播結合,可謂是雲擺攤了。而且筆者看到,不少以之前做O2O概念的公司已經開始行動了。比如水滴公司CEO沈鵬和CSDN的創始人蔣濤目前都在地攤行業小試牛刀。

在筆者親身逛了逛地攤以後,感覺地攤釋放經濟個體活力的邏輯與IT界的開源有着異曲同工之妙,逛Github與逛地攤的感覺其實差不多。

教堂與集市-開源與地攤經濟的異曲同工

IT界傳奇人物Eric Raymond有一本被喻爲開源界聖經的著作《大教堂和集市》(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他說,世界上的建築可以分兩種:一種是集市,天天開放在那裏,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還有一種是大教堂,幾代人嘔心瀝血,幾十年才能建成,投入使用。當你新建一座建築時,你可以採用集市的模式,也可以採用大教堂的模式。一般來說,集市的特點是開放式建設、成本低、週期短、品質平庸;大教堂的特點是封閉式建設、成本高、週期長、品質優異。

而開源將軟件之所以使用類似於地攤的集市模式,關鍵在於集市可以讓更多的用戶參與到軟件的開發的過程中,提高軟件的質量,來更好地支持自己的服務。這也是爲啥微軟也在逐漸開源一些自身的工具,比如vs,微軟並不需要售賣vs所帶來的利益,反而讓更多的人免費使用vs,報告vs的bug,擴展vs的功能,反而更有利於微軟操作系統 的推廣,因爲vs生成的軟件大多是在windows上執行的,微軟也可以通過通過vs來推廣自身的一些相應的服務,例如:windows Azure。當然大教堂模式也是有存在的意義,當軟件開發者不希望用戶或者競爭公司知道自己的核心技術時,或者本身軟件的使用就是有巨大價值時,大教堂模式就有存在的必要。

開源與的邊際成本

在目前主流經濟學界,最關注的指標就是邊際成本,邊際成本指的是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帶來的總成本增量,如果用數學語言來描述的話,就是規模、成本曲線在在現有產量點上的微分。邊際成本的引入表明在大規模生產的工業時代,每一單位的生產成本與總產量是有關的。比如,僅生產一輛汽車成本極高,但是生產第100輛成本就低了,生產第10000輛的成本就更低了。

而開源就是典型的邊際成本爲0的軟件銷售方式,這就使得他比傳統的工業產業更適合規模經濟的思維方式,新分發一個開源軟件的副本僅需要付出一定網絡流量成本就可以了,而其背後的培訓與服務支持需求卻是巨大的。

而且目前開源之爭就是標準之爭,比如谷歌開源的TensorFlow已經成了各大學術會議的指定的標準AI框架,巨頭開源基礎軟件,其實就是發佈了軟件的標準,這樣趨勢的背後其實都是開源邊際成本極低的邏輯,所產生的結果。

 

信息過濾-開源與地攤開闢的新方向

谷歌創立的長尾理論關注到了位置後50%尾部人羣,而地攤經濟則關注到了人數所有需求的後50%,其核心邏輯都是激發經濟末端的活力。

Github這樣的開源網站和地攤最大的相似之處就在於,他們之中都大量充斥着低水平的產品,目前前大多數的開源項目屬於是重複造輪子,目的就是鍛鍊程序個人的技術水平,而地攤也有很多個人加工製作的產品。而用戶來到地攤的目的也是要尋求小衆需求的解決方案,那麼如何將用戶小衆化需求快速定位到具體的開源項目與攤位上,將是未來大數據產業發展的一個升級方向。

開源與成就中國信息產業

 

去年年底一個老外發了一篇名爲“中國的開源項目正在破壞 GitHub 的發現頁面”的博客,吐槽中文項目已經佔領了GitHub 的趨勢排行榜,排名前10 項目中居然有 9 箇中文項目,筆者認爲這樣火爆的場面恰恰是2019年中國開源項目發展的一個側影。

目前在GitHub全球4000 萬的註冊用戶中,來自中國的開發者從數量和貢獻度上均位列第二,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在國際合作的開源項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國的活躍開源項目貢獻者,有40%以上都是在2019年內里加入的,他們大多都是90後的年輕人,完全出於興趣參與開源項目。

如果要問兩年前中國最大的文化輸出是什麼,那這可能是大劉的科幻,也可能是莫言的小說;而如果現在要問這個問題,那它的答案應該是開源。十年前業界流傳“代碼正在吞沒世界”的觀點,現在IT界普遍認爲“互聯網世界的一切源自開源”相信地攤與開源這兩個中國大地上最神奇的兩個新興事物的相撞會爲我們帶來新的增長奇蹟。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也願這樣來自於開源的活力能夠快快帶我們業界走出疫情,迎來春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