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小夥怒噴加密貨幣行業:入行兩年,我受夠了!

作者 | Vanalli

譯者 | 火火醬,責編 | Carol

封圖 | CSDN 付費下載自視覺中國

當我剛開始全職從事加密貨幣工作時,本認爲這會是我做過的最酷的事情,就好像自己將見證並參與金融世界的終極變革一樣。

但在這裏待了幾年之後,我卻只想逃離(我也確實這麼做了)。

加密貨幣領域如今雜亂無章,急需認清現實。其實我也沒有什麼資格站出來批判整個加密行業。我曾就職於某加密貨幣公司,也在工作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觀點。但這篇文章並不是要針對這家公司,而是想談一談整個行業領域。但無論如何,我都希望你能讀一讀下文,然後我們可以就其中提出的觀點進行對話。

幾乎所有的加密項目都完全是在扯淡,終將失敗

當我第一次聽到有人說大多數加密項目都會失敗時,我是完全不相信的。

但是我錯了。

我已經記不清自己見證過多少項目的失敗了。一些項目在發出哀鳴後靜靜地死去,團隊成員們希望不要有人注意到項目的失敗。其中,A項目(本文將用代號來取代項目名稱,下同)一個作爲專注於ICO的數字資產交易平臺,是一個我密切關注了很長時間的項目。其代幣可以提前進行ICO,平臺也有常規交易對。

2018年時,它曾一度成爲熱門話題。加密領域的大V們對其大力吹捧。該項目藉助自己的ICO籌集了2400萬美元。儘管在一位投資者注資失敗後,他們最終只獲得了約550萬英鎊(約700萬美元)資金。該項目還未能落地,我就聽說他們已經在悄悄地進行破產清算了。與此同時,在ICO以每枚1歐元的價格進行出售的代幣最終也化爲泡沫。

作爲另一個在早期引起我注意的項目,B 項目是一個看似人畜無害的項目。其旨在爲創作者們提供所需支持,最終籌集到400萬美元以創建去中心化數字出版平臺。然而在某一刻,該項目的兩位創始人突然意識到他們犯了一個可怕的錯誤,於是放棄了這個項目(他們其實就是建了一家醜不拉幾的電子書商店),並把它賣給了一位中國投資者,後者最終也同樣放棄了。當然,代幣也化爲烏有。       

       

最後一個例子:我曾爲一個C項目做過一些營銷工作,該項目後來更名過,其運營者同時還是某化妝品公司的CEO。我是在網上認識這位運營者的,當時他正處於ICO前夕爲自己的項目組建團隊。在2017年的那個時候,就算你把土豆放到區塊鏈上ICO,也會賺到數百萬美元。當時我得到了一筆可觀的代幣作爲報酬。

該項目旨在建立一個利用區塊鏈來保護知識產權的平臺。這個用例還不錯(至少我當時是這樣認爲的),而且運營者甚至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等重量級IP都有聯繫。

我們通過預售籌集到一筆可觀的資金,但隨後,該運營者飛到世界各地參加各種會議演講和活動,最後把錢燒光了。顯然,把錢花光後,我們也無力承擔ICO了。我付出了寶貴的時間卻一分錢都沒拿到(真是個傻子)。最後他迅速退出了項目,刪除了項目網站和所有的社交渠道,以及自己的Twitter賬戶和Linkedin個人資料。

加密貨幣世界中充滿了這樣的事情。

期望vs現實

許多項目在白皮書中看起來還不錯,甚至有些可能已經成功完成了ICO,但很快你就會發現其實他們的想法也沒有很好。雖然這些團隊也在努力工作,試圖在熊市中艱難前行,但往往都是在白費力氣。       

例如,D 項目籌集了5000萬美元,用於爲營銷人員們創建一個與潛在客戶溝通的平臺。當時沒有人質疑他們爲什麼需要這麼多錢。兩年後,幾乎所有項目團隊成員都離開了。只有其首席營銷官留下了,負責運營Telegram小組,每三個月更新一些無關緊要的話,假裝項目仍在運轉。

在從大部分交易所退市後,該代幣價值暴跌99%。某交易所上也上有很多死掉的項目。

有許多項目比Leadcoin更慘,要麼本身就是徹頭徹尾的騙局,要麼太過無能或運氣太差,又或者二者兼有。就像發生車禍大家總愛湊熱鬧一樣,圍觀項目的崩塌也非常有意思。當Bitconnect被揭露是巨大的龐氏騙局時,伴隨損失數百萬美元的慘痛後果一同而來的,還有新一波的表情包和笑梗。

E 項目在籌集了4000多萬美元之後,其創始人於去年因欺詐罪被捕,然後在12月又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指控了新的欺詐罪名,這才釘實了該災難性項目棺材板上的最後一顆釘。

所以說,絕大多數項目都會失敗。並不是只有加密貨幣行業這樣,創業公司一般都是這樣的。但我敢打賭,加密領域的失敗率要高於初創公司失敗率的平均水平。大多數加密貨幣項目都是徹頭徹尾的垃圾。

歡迎來到創業地獄

項目的失敗或許是出於各種各樣不同的原因。但最突出的一點是:大多數加密貨幣項目一開始就不應該存在,其存在本身就是毫無意義的。就算不是徹頭徹尾的騙局,往往也是在浪費金錢。我們幾乎已經見過所有可能出現的用例了(無論如何細化或小衆)各種僞裝下的骰子游戲和區塊鏈遊戲等等。

社會的各個領域都想去區塊鏈上試試身手——HR、市場營銷、食品生產、內容共享、博彩、博客、評級、新聞、出版、借貸、社交媒體、寵物護理、購物、商業……

每個項目都打着“最後一搏”的旗號想要從散戶投資者們身上榨取數百萬美元。他們販賣各種在現實生活中毫無疑義的代幣(儘管在白皮書裏把這些代幣說得天花亂墜)。絕大多數代幣都終將失去其價值。現在有成千上萬個項目和數千種不同的代幣,但很少有項目能專注於構建人們真正需要的產品。

其實我們完全不需要這些項目,這些用例都是十分脆弱的。一旦籌集到資金,項目團隊要麼直接套現,獲得利潤;要麼最後因管理不善、資金枯竭告終。我敢說在排名前1000的加密貨幣裏,最多隻有六七個區塊鏈用例是有實際用途的,其餘的幾乎全部都是騙局。ICO曾經是,而且現在仍然是一個騙局——但直到今天仍然在發生。

我們現在有這麼多不同的區塊鏈平臺和生態系統,還有這麼多爲這些生態系統提供“燃料”的代幣。但實際上,就算沒有新代幣,這些平臺也仍然可以運作。

一切都是爲了錢

ICO完全就是在搶錢,毫無用戶體驗可言。爲什麼有那麼多視頻和內容平臺需要代幣來授權“對特殊內容的訪問權限”呢?我們當真需要這麼多加密貨幣平臺嗎?

看一看某TV——這個還算成功的加密在線電視頻道。在宣佈以ICO的形式(這並不是ICO)融資200萬美元之前,他們的表現似乎還不錯,儘管創始人之前的ICO項目都慘不忍睹。

人們常常忽略這樣一個事實:區塊鏈的代幣和應用程序通常會降低用戶體驗。這些項目爲用戶對平臺的訪問和使用設置了無數障礙。

新用戶大致需要完成以下操作:

  • 研究如何購買比特幣。

  • 找到能夠獲取比特幣的app。

  • 把新買的比特幣轉移到加密貨幣交易所。

  • 用比特幣購買可用的代幣。

  • 在代幣平臺上進行註冊。

  • 將代幣轉移至平臺或研究如何使用Metamask等其他服務。

  • 瞭解如何使用平臺本身。

對於新手來說,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有時候,如果項目團隊意識到這一點的話又會矯枉過正——用戶不需要代幣也可以使用功能或購買服務。那還要代幣做什麼呢?

這些項目是否真心希望用戶通過一些迂迴的過程來獲取代幣(過程永遠都很繁瑣複雜),然後學習如何在平臺上進行使用呢?並不是,因爲他們知道這根本就是徒勞。他們只是想籌集資金,幻想着自己在做有價值的事情。

我不否認有一些項目團隊懷抱美好的願景。他們可能真的以爲自己找到了能夠改善整個行業的獨特區塊鏈應用。但現實是,他們其實沒有能力交付具有影響力的產品。因此,他們最終爲本不存在的問題創建瞭解決方案,從而衍生出更多的問題,特別是對於用戶而言。

如果我們將加密貨幣視爲一種數字現金,那麼可以肯定的是,其背後一定存在可以應用的用例。但我們真的需要數百種不同形式的數字現金嗎?難道要期望供應商接受所有這些代幣嗎?這隻會造成更多混亂而已。

加密貨幣社區是污水池

儘管在ICO中籌集了數十億美元,但大多數加密貨幣項目都是毫無意義的。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要談一談所有加密貨幣項目的支柱:社區。加密貨幣計劃和社區之間的關係完全是人爲謀劃的。首先,人們往往會越來越狂熱地信任自己投資的代幣。從表面上看,這似乎沒什麼問題。但投資幾乎完全是由對利潤的強烈渴望而推動的。

人們把錢投進代幣裏,相信代幣的價值會成倍增長,期待重現我們在比特幣、以太坊、TRON、Verge和其他案例中看到的情況。但是鑑於加密貨幣市場中的暗箱操作行爲和市場本身不成熟的現狀,你會發現自己的期待是不合邏輯的。曾經有一段時間,項目換個新名字可能都會導致代幣價格的飆升。所以人們都進行投資,希望能賺大錢。但通常情況下,投資都會下跌虧損而他們卻繼續持有着代幣。他們就是在這時加入了“社區”——這是食物鏈的最底層。

靠近食物鏈頂端的是操縱炒作的托兒、大V、早期投資者和風投,他們是製造炒作和價格波動的既得利益者。這些幕後元兇們誤導散戶投資者,讓他們相信自己選擇的代幣前景廣闊且形勢大好。創始人和團隊成員們在最頂端乘風破浪、憑空賺錢。

一切都是毒藥。

項目團隊及其嘍囉盡全力去說服別人對自己的代幣進行“投資”。但當你購買代幣時,你買的並不是公司的股權。你實際上並沒有買任何東西,你所獲得的報酬也不過是虛擬用例中的代幣,你甚至都不會去用它。

他們使用各種策略來圍繞項目(通常甚至都沒有產品)建立社區。有些人加入社區是因爲他們對這類項目感興趣,但大多數人是被大V、博主、公關、媒體、蹩腳的YouTube視頻和其他看似光鮮的東西所吸引。

項目團隊爲了吸引用戶進入他們的Telegram小組,不惜花費巨資,用骯髒的賞金、模因競賽和小測驗來吸引用戶。有一段時間,似乎所有人都聚在這裏。人們興奮地期待着代幣發售,期待着加密貨幣交易所的首次上市。他們以爲大家都會賺錢致富。

但在某一天,項目和社區之間的關係破裂了。這可能發生在ICO之前,也可能發生在一個月、一年、有時是兩年之後,但所有的加密項目和社區都無法避免,他們終將變成垃圾。爲什麼?因爲社區和項目之間沒有真正的聯繫,一切都是胡扯。

讓這些問題進一步複雜化的是在加密貨幣聊天室和線上空間中猖獗的性別歧視、種族主義、厭女症和排外現象。要知道,絕大多數使用加密貨幣的人(通常是匿名的)是男性。女性一直是網絡暴力和騷擾的目標。這個領域的女性領導人相對較少,大多數加密貨幣會議都是由男性組成的。

加密貨幣領域中也有一些了不起的女性。但她們卻要比其他人忍受要多的屁話和廢話。

社區永遠排在最後

大多數加密項目在公開發售之前,就已經將代幣以極低的折扣賣給私人投資者了,而這纔是真正賺錢的地方。然後纔是社區,人們以更高的價格買入,馬上就處於不利地位。此外,項目團隊只是需要利用社區來籌集資金。一旦拿到了錢,就開始扯東扯西,他們通過提供適時的更新、AMAs和少量的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來維持形象,以滿足人們的需求。

目的就是保持積極的的精神狀態,以免引起公衆對團隊停止提供白皮書中規劃的更新的強烈抗議。

所有項目都不例外。漸漸地,社區開始變得不穩定,對進度感到不滿,而這種不滿會演變成憤怒,常會在Telegram或Reddit上爆發。然後逐漸人們被迫無奈的接受,多數人要麼及時止損,要麼死守自己的代幣,直至其化爲灰燼。

社區唯一真正感興趣的是代幣的價格。他們根本不在乎技術,只是想賣代幣賺錢。儘管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出過幾次集體訴訟和指控,但團隊沒有義務爲了社區而遵循路線圖或維持項目的活躍度。

項目團隊有時會盡全力在大型交易所掛牌上市(獲取鉅額上市費用)、大肆宣傳、與做市商合作、盡力確保代幣價格上漲以便早期買家可以全身而退。但是加密貨幣波動的本質決定了總會有人沒賣出去、有人在最高點買入、有人該賣不賣。社區成員們都懷抱希望,期待自己有一天能通過出售代幣賺取鉅額利潤,微薄利潤,收支平衡,甚至只要不遭受巨大損失就好。

一些社區成員最終會意識到這種留戀是多麼的愚蠢,並開始理解加密貨幣是交易者們的賺錢工具,因此,自己不必誓死緊盯一個項目。只要有一個短期上升空間,買什麼代幣並不重要。最糟的是因爲自己以爲其最終會升值,所以連續數月持有一種代幣。

在2017年和2018年,有太多被過度炒作的項目,從而產生了這些毫無意義的社區。在過去的兩年裏,我加入了數百個Telegram小組,大部分是出於工作原因,有時也是出於自己的投資意願。現在,當我回頭再看他們的表現時,我發現曾經的樂觀情緒已經煙消雲散,出現了無數要求團隊提供更新的帖子,而團隊一般都在想辦法掩蓋自己已經把錢花光的消息。   

在過去的幾年中,有數百個項目被炒得火熱。人們往裏面投了數百萬美元,但代幣最終都變成了廢紙。幾乎所有這些加密貨幣項目都不該存在,也更不應該通過ICO進行籌資。

“和我一起吧”

加密貨幣社區(特別是大一點的社區)都像邪教一樣,是非理性的。他們具有領土意識,願意捍衛自己的代幣不受任何批評或醜聞的影響。他們戴着紅色眼鏡向外望去,無視紅旗,口中不斷重複着邪教領袖的胡言亂語。

很少有人會停下來思考,創建這麼多不同的、看似相互競爭的社區到底有什麼意義。難道就沒有什麼更好的東西嗎?

投資者們不僅會變得咄咄逼人,對代幣產生情感上的依戀,還會將創始人、CEO、CXO和領導者們供上神壇。很多創始人現在都成了明星。

加密貨幣領域的富翁和名人已經建立起了爲社區貢獻美好明天的“好人”形象。但其實,他們大多數是在賣大力丸,甚至更糟。然而,廣泛的加密貨幣社區竟寬容得令人難以置信。在利益面前,可以忽視任何醜聞。

浪費大家時間的“藝術”

加密貨幣內容創建者往往分爲三類:

  • 真正瞭解自己的想法並創造價值的人。

  • 獲取了財富並決定以犧牲他人時間來換取自身成功的人。

  • 希望能靠加密貨幣發財,並決定通過犧牲他人時間換取自身成功的人。

我對第一組人沒有意見。有一些真正有知識、有智慧的內容創造者在做着不錯的事情。但是,那些以浪費大家時間爲生的人數量遠遠超過前者。

加密貨幣大V們爲了賺錢想盡一切辦法。有些人會推薦你去購買他們投資的代幣,或者鼓勵你通過他們的推薦鏈接去註冊槓桿交易平臺。有些人會努力說服自己的追隨者們去購買最新的ICO。真正狡猾的人會通過製作視頻,對ICO和潛在投資進行排名,並聲明自己並不是財務顧問,因此不對後果擔責,但其實他們就是想要讓你買東西。最具影響力的那些人將有機會參加預售和私募,所以他們總是先你一步。

在熊市中,加密貨幣大V們不得不向外拓展業務,尋找其他賺錢的途徑,以安撫他們的自尊心並自娛自樂。有些人成立了初創公司,看起來似乎是在提供營銷服務,但實際上是推薦別人買東西。

你可以在上萬個加密貨幣播客中隨便買一個位置,或者花錢在Twitter或Youtube上做推廣。如果有38000美元的閒錢的話,就可以進入Youtube的主要頻道;只有幾千塊錢的話,可以請一個影響力稍弱的博主進行評測——讓他花20分鐘的時間念一下你網站上的內容,這往往是很多面臨失敗的加密貨幣項目的首選。最狡猾的大V會通過組織活動,從更大的公司那裏獲得贊助,這樣他們就可以繼續自己的公費假期了。他們準備好了換取贊助推文、口號和“曝光”價目表,盯緊自己的獵物——那些毫無戒心的加密初創公司。

他們會不斷在Twitter上提醒你,他們充滿激情——這往往意味着無聊的會議、創建生活方式品牌、或製作旅行vlog。他們總是站在發展前沿,通過發佈最新的時事通訊、教育門戶、播客、投資公司、新聞網站或研究成果來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然而,儘管這些大V竭盡了全力,但教別人“如何管理自己的私鑰”並不會推動加密貨幣的大規模應用。大規模應用是要通過提供能夠簡化人們生活的產品和服務來實現的,人們甚至都無需瞭解什麼是加密貨幣或區塊鏈。

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進入壁壘也很高。但可以肯定的是,總會有人在通過YouTube或播客來向人們傳授有關加密貨幣的基礎知識,只有這樣那些所謂的大V們才能假裝自己也在貢獻力量。

大多數加密貨幣內容的創造者們都是在製造充斥於電波中的噪音,並希望從中獲利。

不成熟的領域,不成熟的追隨者

加密貨幣領域充斥着熊孩子一樣的成年人。在這裏,所謂的領導者根本不知道如何好好與人交流。

從首席執行官和創始人到開發人員,加密貨幣行業裏的所有人都是一團混亂。因爲人們在爭論、擡槓、瑣碎的廢話上浪費了大量時間。每一個小小的分歧都會被公諸於衆。

從羅傑·維爾(Roger Ver)時不時的崩潰到克雷格·萊特(Craig Wright)與所有人開撕(或自行打臉),在諷刺評論和槓精的嘴裏你總會聽到這些人的事蹟。但更糟糕的是,人們似乎對這種肥皂劇般的情節見怪不怪。

加密貨幣會議的組織者們總是竭盡所能地把最令人討厭的發言人推上舞臺。在世界上任何區塊鏈周活動中,你都一定會看到克雷格·萊特、羅傑·維爾、託恩·韋斯(Tone Vays)、魯裏埃爾·魯比尼(Nouriel Roubini)(他討厭加密貨幣)、布羅克·皮爾斯(Brock Pierce)、桑森·莫(Samson Mow)以及其他熟悉的面孔在公共場合吵成一團。

加密貨幣媒體的可悲現狀

加密貨幣領域是我見過的新聞覆蓋面最弱的領域之一。加密領域新聞業的標準糟糕到我甚至不願稱之爲新聞。媒體對比特幣和加密貨幣的報道通常都是負面的,關注的都是極端的負面消息,或者是一夜暴富的荒誕故事。不過,你也不能太過苛責那些普通記者,畢竟加密貨幣本身也不是什麼能獲得廣泛關注的話題。

然而,真正潰爛的是行業內部。在所有這堆新聞最底層是大量的加密貨幣網站,它們和博客差不多,充斥着各種垃圾文章,就像自動生成的一樣。

還有一些真正的加密貨幣新聞網站,裏面至少有一些真實的新聞,但總體質量仍然堪憂。但即使是聲譽良好的網站,也會有員工發佈不準確的信息,刪除推文,像孩子一樣與人爭吵等。

加密貨幣新聞業正確率太低了。更正和編輯是常有的事,各類指控也常偏離正軌。當然,也存在合理的辯論,但我們對記者的常規要求標準往往不適用於加密貨幣領域。記者幾乎可以寫或報道任何他們想要說的東西,而沒有人會管什麼利益衝突。

某主持人做了一檔節目,是加密貨幣領域中最受歡迎且觀看量最高的節目之一。儘管該主持人是多家加密初創公司和項目的顧問和投資者,但他依然在主持着節目。他是加密貨幣甚至是交易所的利益相關者。但這並不妨礙他爲自己投資的項目提供宣傳平臺。

在加密領域的新聞業低於行業標準的同時,行業內有錢有勢的人物還在對其施加壓力。有兩位加密貨幣業界知名的創始人都曾支持過一個互聯網噴子,該噴子在一篇有關某項目的不利報道發表後,煽動Twitter上的鍵盤俠們對文章記者和分析師進行網暴騷擾。毫無疑問,這些通過網絡暴力攻擊持有不同意見的人的噴子和鍵盤俠需要得到應有的懲罰。

連日的加密貨幣會議和活動

每週都會有一些加密論壇、聚會或活動。這些沒完沒了的集會對我們進行着狂轟濫炸,無非是爲了刷刷存在感。那些加密貨幣有錢人們花時間環遊世界,在不同的城市會面然後自拍。

我們還需要在加密貨幣會議(大部分是由大V們舉辦的)裏浪費多長時間才能醒悟?除了拍攝垃圾幣創始人採訪的劣質影像和記錄會議廳門前來往人羣的vlog,我們像無頭蒼蠅一樣毫無目的地週轉於各類活動。

新人們不會參加這些會議。當然,這也算是社交活動,但也不要懷抱幻想:這是一次度假。度假本身沒有什麼錯,但它不應該被粉飾成推動金融多樣性的手段。人們疲於組織或參加活動,卻把正事搞得一團糟。

擾亂行業者需要擔責

把某個人看作是加密貨幣領域所有問題的根源或許是不公平的。我也不認爲其是一個壞人,但我確實覺得那些從一開始就在擾亂行業的人該爲這個行業的糟糕狀況承擔一定責任。包括白皮書抄襲、代幣價格擾亂市場、各種炒作行爲等

對於這種人來說,竟然不用爲自己的胡說八道的行爲負責,這在其他任何領域都是無法接受的。更糟糕的是,他竟然受到了記者、博主、加密貨幣交易所首席執行官和加密貨幣領域內其他人士的支持。  

這些人賺了很多錢,擁有無盡的資源,他以爲自己可以不計後果的做任何事,他們知道,即使選錯了路,也會受到貪婪的社區和托兒的捍衛。

我必須向前看

我從加密貨幣中學到了一些教訓,也爲此付出過慘痛的代價。我不後悔,但也很高興自己做出了離開的決定。我只是希望加密行業能夠更加成熟,並且有一天真的可以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加密貨幣領域裏有一些聰明睿智的人,他們正在解決當今時代的一些重大問題——隱私、金融服務、普惠金融等等,但他們卻飽受束縛。

我的經驗和想法都是基於我個人而已。我知道很多人不認同我的看法,但其實我只是想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甚至在我進入老東家前就想這樣做了。在老東家的經歷或許也能寫成一本書,也許會有這麼一天吧。

不管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在評論和我一起討論。

原文:https://medium.com/swlh/i-worked-full-time-in-crypto-for-two-years-and-didnt-really-like-what-i-saw-39382fa103a7

本文爲區塊鏈大本營翻譯,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僅爲轉達更多行業聲音,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構成區塊鏈大本營任何立場及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請謹慎辨別

正在直播:阿里巴巴專場招聘,18個團隊,8大一線城市,200多個崗位虛席以待!掃描下方二維碼,立即圍觀

推薦閱讀

真香,朕在看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