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絡教程摘記1

第一章    計算機網絡概述
計算機網絡是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緊密結合的產物,它涉及到通信與計算機兩個領域。

1.1         計算機網絡的產生與發展
計算機網絡的發展過程是從簡單到複雜、從單機到多機、由終端與計算機之間的通信演變到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的直接通信的過程。其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遠程聯機系統階段、互聯網絡階段、標準化網絡階段、網絡互聯與高速網絡階段。
1.1.1 
遠程聯機系統
第一階段的計算機網絡實際上就是聯機多用戶系統,是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其基本結構是由一臺中央主計算機連接大量的、在地理位置上處於分散的終端構成的系統,系統中除主計算機具有獨立的處理數據的功能外,系統中所連接的終端均無獨立處理數據的功能。遠程聯機系統基本模型如圖:

T
是終端,M是調制解調器(Modem),是實現兩種信號轉換的設備。其作用就是,在通信前,先把從計算機或遠程終端發出的數字信號轉換成可以在電話線上傳送的模擬信號;通信後再將被轉換的信號進行復原。這是因爲計算機和遠程終端發出的信號都是數字信號,而公用電話系統的傳輸系統只能傳輸模擬信號。線路控制器(LC,Line Controller)是計算機和遠程終端相連時的接口設備。其作用時進行串行和並行傳輸的轉換,以及進行簡單的傳輸差錯控制的設備。這是由於計算機內的數據傳輸時並行傳輸,而通信線路上的數據傳輸是串行傳輸。

爲提高通信線路利用率、提高主機效率、減輕主機負擔,遠程聯機系統階段的系統結構不斷地被改變。
1
、多重線路控制器結構(多重線路控制器[Multiline Controller]實現了一個線路控制器可以和多個遠程終端進行連接。)

2
、前端處理機結構-----前端處理機FEP(Front End Processor)或通信控制器CCU(Communication Control Unit),這些設備用來專門負責通信工作,從而實現了數據處理與通信控制的分工,更好地發揮了中心計算機的數據處理能力。

3
、集中器結構
爲了進一步節省通信費用,提高通信效率,在終端比較集中的地方設置集中器CConcentrator)或多路複用器把終端發來的信息收藏起來,並把用戶的作業信息存入集中器或多路複用器中,然後再用告訴線路將數據信息傳給前端處理機,最後提交給主機。當主機把信息發給用戶時,信息經前端處理機、集中器最後分發給用戶,從而進一步提高了通信效率。

1.1.2    計算機互聯網絡
20
世紀60年代中期,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NPL的戴維斯(Davies)提出了分組(Packer)的概念,1969年美國的分組交換網ARPA網投入運行,使計算機網絡的通信方式由終端與計算機之間的通信,發展到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的直接通信。從此,計算機網絡的發展就進入了一個嶄新時代。 分組交換網如圖所示。

 1.1.3   標準化網絡階段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於1977年成立了專門的機構來研究該問題,在1984年正式頒佈了“開放系統互聯基本參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Bassic Reference Model)的國際標準OSI,這就產生了第三代計算機網絡。
1.1.4    網絡互聯與高速網絡

 

 1.2    計算機網絡系統
1.2.1    計算機網絡的概念
現代網絡系統是建立在分組交換技術基礎上的計算機網絡。
計算機網絡的定義:凡將地理位置不同、並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個計算機系統通過通信設備和線路連接起來,並以功能完善的網絡軟件實現網絡中資源共享的系統,稱之爲計算機網絡系統。其中,資源共享是指在網絡系統中的各計算機用戶均能享受網內其他各計算機系統中的全部或部分資源。
1.2.2     計算機網絡的目標
1.2.3     計算機網絡的特點
1.2.4     計算機網絡系統與聯機多用戶系統
1.2.5     計算機網絡系統與分佈式計算機系統
1.3        計算機資源共享
1.4       計算機網絡分類

相關網站參考:計算機與網絡技術基礎

              計算機網絡技術教學資源

              計算機網絡與Internet初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