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期智:鍛造計算機科學拔尖人才--轉載

姚期智:鍛造計算機科學拔尖人才
●新聞中心記者 周襄楠

 

  日前,由“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先生主導、與微軟亞洲研究院共同合作的清華大學“軟件科學實驗班”確定了首期學生名單。來自全校大一大二的59名優秀的理工科學生成爲幸運者,該班將在本年度的秋季學期開學。

  姚期智先生是迄今爲止獲得“圖靈獎”的唯一亞裔計算機科學家。應楊振寧先生邀請,他於2003年10月受聘清華大學“講席教授”,並於2004年9月離開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成爲清華大學的全職教授。

像在2004年辭掉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職、賣掉美國的房子毅然回國一樣,姚期智在擔任清華大學全職教授僅一年半之後,就發起了志在培養國際計算機科學領軍人物的“軟件科學實驗班”,動作之快令人驚詫,敢想敢做的風格令人欽佩。

“達則兼濟天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潤中成長到21歲的姚期智,絕對不是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孤膽英雄”——他在功成名就、完全可以全身而退的時候選擇回到祖國的懷抱,爲祖國的計算機科學研究和計算機人才培養披荊斬棘,探索前路。

談起在清華大學建立的“軟件科學實驗班”,這件一度被美國和中國的計算機科學家認爲是“相當遙遠”的事情,姚期智語氣堅定:“‘實驗’二字是說這個班與普通的方式有些不同,同時又有精英教育的意思在裏面。‘實驗’二字在這裏並不具有可能成功或者可能失敗的含義,因爲我覺得我們一定會成功。”


  從培養精英博士生到培養精英本科生

2003年,在清華擔任講席教授的時候,姚先生還沒有全職回國的打算。

2004年,在清華擔任全職教授的時候,他的構想還是構建一個良好的機制培養博士生,建立起一支好的研究團隊,但隨後在清華的親身感受,讓他逐漸萌生了精英教育要“從本科生開始”的想法。

“我逐漸感覺到,想要培養好的研究生,實在是應該從本科生開始做起。所以我起先的構想就是教兩門目前在清華還沒有開的本科生課程——理論計算機科學(上、下)。”

姚期智這樣想了,也這樣做了。這個學期的每週二和週四上午,他都會趕到第六教學樓,面對120張稚嫩的面孔,帶領他們開始一場充滿奇趣的“理論計算機科學之旅”。

但是姚期智感覺,僅僅這樣做還不夠:“我感到應該讓我的實踐擴大一些,應該讓學生接觸到不同的計算機科學領域最爲傑出的課程,而且要有一個特別的班,專門培養計算機科學領域的一流的本科生。”

在得到清華大學和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全力支持後,“怎樣聚集一些傑出的科學家將學生好好地培養”這個難題不復存在,“軟件科學實驗班”的構想一下子從紙上躍到了手中,整個事情的進展甚至比姚先生本人的預想還要快:日前,“軟件科學實驗班”已經確定了首期學生名單。來自全校大一、大二的59名優秀的理工科學生成爲幸運者,該班將在本年度的秋季學期開學,以後該班每屆將只從大一學生當中招收30人。

“注重基礎科學,注重國際交流和實踐是這個班突出的特點。這兩方面對於真正培養有創造力的一流科學家非常重要。”姚先生說。

“我們的目標並不是培養普通的計算機軟件程序員,我們要培養的是具有很強的創新能力、有卓越領導才能的國際一流計算機科學人才,我想現在中國最需要這樣的人才。我們這個班現在的條件絲毫不遜色於美國任何的一流學府,以後這個班裏很有可能走出世界計算機科學領域領軍性的人物。所以我們這件事情就是做和不做的問題,一旦開始做了就沒有失敗的可能。”姚先生說。


  要讓本科同學感到創新和研究的快樂

沒有投影,沒有講義,在給本科生開設的課堂上,姚期智講課的道具就是一支白色的粉筆。

用英文講授,板書簡單明瞭,思路非常清晰。雖然講授的內容大多是以數學的推導和演算爲主,但是姚先生在講解的過程當中不斷“拎出”各種有意思的小故事,在演算和推導過程中常常像一位棋壇高手走出出人意料的“怪招”,吸引得同學們屏息觀看,有的同學抄抄簡單的筆記,有的甚至根本不做筆記,有的還會在講課的間歇爆發小小的爭論。

在這樣的課堂上,還常常會有國際知名的學者“空降”到這些稚嫩的學生面前,帶給同學們各種各樣有趣而難解的問題。記者見到的是來自加拿大沃特盧大學(Universtiy of Waterloo)的年輕學者Ashwin Nayak,他帶給同學們一個有關計算機算法的奇思妙想。

“在進行本科教育的時候,要激發學生對科學工作的熱情,要讓他們接觸到很有意思的方法,同時讓他感覺到創新和研究的快樂,這是與解習題和考試完全不同層次的一種快樂的感覺。還要讓他們對科學價值有一種觀念,即應該知道在科學研究中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到了高年級就需要讓他知道有哪些研究方向可以選擇。我心中的理想狀態是,在本科高年級已經有一些本科同學能夠做出研究結果或者有研究論文發表。”

“我上課的時候還儘量會與學生多一點交流,採用問答和互動的方式,讓學生覺得我是在跟他對話,讓他有一種充分的參與感,而不是覺得自己只是坐在課堂上。‘有一種當場的參與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特質,將來無論他們做什麼研究,大多都是在與人的討論中發現問題和探討問題的。”姚先生說。

爲了讓每個同學都能有最大的收穫,姚先生爲這門課程配備了5個助教,他們都是姚先生旗下的研究生。

曾在麻省理工、伯克利、斯坦福、普林斯頓教過課,有30多年教學經驗的姚期智,每次課前都會花大量的時間來準備課程內容、習題,每次課後都會和助教一起討論課程及學生的學習情況。


  用榜樣的力量激發學生創造的潛能

 “只要好好教,中國學生會沒有缺點。”姚先生說。

 “他們唯一缺乏的就是給他們多一點榜樣的鼓勵,中國學生無論就智慧還是就能力而言都是相當強的。”姚先生否定了“中國的學生缺少創造力”的說法,“要想學生有創造力和想象力,是需要例子鼓勵他去做的。很難說一個人生來就知道自己多有創造力,他要看到別人怎麼去創造纔會發揮創造的潛能,這可能就是爲什麼很多人都去讀偉人傳記的原因,就是說他們需要一種模式鼓勵自己。”

 爲了鼓勵學生勇於發現、勇於創造,他特意請來了3位來自美國著名大學的優秀研究生,與他旗下的研究生們一起上課、一起討論。

 “如果我的研究生喜歡這種模式,並且覺得自己完全也可以做到,他們就真的能夠做到,這種榜樣和學習的力量是巨大的。”他說。

 姚先生向記者指出了這樣一種現象:在美國的計算機科學領域,常常在某一個時段、某一個地方湧現出一批非常有才華的學生,十幾年之後他們幾乎都成長爲計算機科學領域裏的風雲人物,幾年之後類似的情況又在另外一個地方重演。

 “這是一個羣體現象,好的學生聚在一起交流討論產生了一個好的研究環境,使得新來的學生也變成很好的學生,這種良性的循環產生了一個顯著的羣體效應。”姚先生說。

  姚先生認爲,作爲導師,主要的工作就是爲學生創造好的研究環境使這種“羣體效應”顯現並最大化:“培養出一個好的研究環境之後,導師就會輕鬆很多。那個時候導師的主要工作就是給研究生在研究方向上予以點撥,經常邀請該領域的傑出學者來做報告、和大家進行討論,讓大家知道這個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

  姚先生坦言現在這種“羣體效應”已經在清華顯現:“現在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很好的研究梯隊,我的研究生們都是相當優秀的,他們當中很多人都在國際一流的期刊上發表了論文。良好研究環境已經開始形成。”


  滿懷深情培養學生

  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主任聶華桐曾經說:“姚先生是懷有中國情結的。”

  的確,姚先生是帶着深厚的感情培養中國的學生的,姚先生曾經坦言,在清華教育年輕一代,心裏會有一種很大的滿足感,這是在美國教美國學生時所沒有的。

  姚期智21歲的時候就離開臺灣去了美國,這一去就是36年,但是36年的異國生活絲毫沒有改變他對中國的深厚感情:“我是在上海出生的,中國是我的祖國,我對同胞和中國的事情都有很深的感情。我很小就去了臺灣,在臺灣受教育一直到大學畢業。我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影響還是非常深厚的,我對整個中國的感情非常深厚,希望能爲中國和同胞盡點兒微薄之力。”

  孫曉明是姚先生在清華的第一個博士畢業生,目前在高等研究中心從事研究。談起姚先生給他的印象,他說:“除了在研究工作當中指導學生,在生活當中,姚先生是一個大家公認的和藹、沒有任何師長架子的人。他經常會請學生喫飯,作爲對學生研究上取得進展的鼓勵。有時候學生在實驗室過生日、切蛋糕,都會請姚先生一起參加。”

  姚期智稱年輕的學者Ashwin Nayak爲他的“老朋友”,這個美國伯克利大學畢業的博士說:“在伯克利,姚先生以其和善聞名,不止是對他名下的學生,對於他身邊其他年輕的學者也是這樣,同時他在研究工作當中也具有堅忍不拔的性格和無盡的進取心。”

  要爲中國翻山越嶺

    姚先生希望通過“軟件科學實驗班”,爲清華計算機科學領域打造一個世界知名的品牌。

 “以前我和我的同事,乃至中國的同事講要做這件事情,大家都認爲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如果能夠證明其可能,在中國就會有更多的學校來嘗試這樣的事情。從更高的層面而言,我們只是一個小的部分,是中國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中小小的一部分。”

    對於發展中國家在教育、科研事業當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姚先生用登山做了一個比喻:“登山的時候要先有一個人攀登到山頂上,其他的人才能夠上來,我想這種漸進的方式是比較適合中國現在的情況的。”

    他說,不可能一下子在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建立起一個通盤的高效運作的系統,也不可能將中國教育和科研體制當中所有的缺陷一下子全部改觀,最好的過程就是:“首先建立一種小規模的示範性的工作,比如這個實驗班。一方面是因爲我們人力有限,另外一個方面也是因爲這是一個全新的工作,我們不想剛開始的時候就把它做得太大,一件新的事物發展過程中一定會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如果經過幾年我們發現這樣的工作會得到很好的效果,也取得了一些經驗,我想在清華以外也會有人做這件事情的。一旦別的高校做這件事情之後,清華在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教學方法都可以爲其參考。”

 已經59歲的姚期智在感到勞累的時候,常常放些音樂讓自己小憩片刻,旋即就又投身到自己鍾愛的事業當中。

  “如果能夠做出一些實實在在的成果把清華計算機科學領域的研究團隊和人才培養帶到世界一流的水平,那個時候我覺得我隨時可以退休。”他說。(攝影 郭海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