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加載、渲染和解析過程的黑箱分析

瀏覽器加載、渲染和解析過程的黑箱分析

測試頁面:loadtime/test.html

用 Fiddler 監控,在 IE6 下,資源下載順序爲:
ie6 timeline

很明顯,下載順序從上到下,文檔流中先出現的資源先下載。在 IE8, Safari, Chrome 等瀏覽器下也類似。

Firefox 對下載順序做了優化:
firefox timeline
Firefox 會將 js, css 提前下載,而將圖片等資源延遲到後面下載。

對於渲染,利用 Fiddler 將網速調慢,可以看到 css 下載後會馬上渲染到頁面,渲染和下載同步進行。js 的解析和運行,也類似。

對於 js 運行,以及頁面加載相關事件的觸發,特別做了測試。在 Firefox 下,打開測試頁面:

[22:13:32.947] HTML Start

[22:13:32.947] normal inline script run time

[22:13:34.904] normal external script run time

[22:13:35.775] [body] normal external script run time

[22:13:35.789] [body end] normal external script run time

[22:13:35.789] HTML End

[22:13:35.791] deferred inline script run time

[22:13:35.791] deferred external script run time

[22:13:35.793] DOMContentLoaded

[22:13:38.144] images[0] onload

[22:13:38.328] images[1] onload

[22:13:39.105] images[2] onload

[22:13:39.105] images[3] onload

[22:13:39.106] window.onload

很明顯,JS 的運行嚴格按照文檔流中的順序進行。其中 deferred 的腳本會在最後運行(注:Firefox 3.5 開始支持 defer,而且支持得很完美)。

再來看下 IE8,結果如下:

[22:33:56.806] HTML Start

[22:33:56.826] normal inline script run time

[22:33:57.786] normal external script run time

[22:33:57.812] deferred inline script run time

[22:33:57.816] document.readyState = interactive

[22:33:57.934] [body] normal external script run time

[22:33:58.310] [body end] normal external script run time

[22:33:58.310] HTML End

[22:33:58.346] deferred external script run time

[22:33:58.346] images[0].readyState = loading

[22:33:58.346] images[0].readyState = complete

[22:33:58.346] images[0] onload

[22:33:58.361] doScroll

[22:33:58.451] images[1].readyState = loading

[22:33:58.479] images[1].readyState = complete

[22:33:58.479] images[1] onload

[22:33:58.794] images[2].readyState = loading

[22:33:58.854] images[2].readyState = complete

[22:33:58.854] images[2] onload

[22:33:58.876] images[3].readyState = loading

[22:33:58.876] images[3].readyState = complete

[22:33:58.876] images[3] onload

[22:33:58.887] document.readyState = complete

[22:33:58.888] window.onload

可以看出,IE8 下,defer 只對 external 腳本有效,對 inline 腳本無效。另,與 DOMContentLoaded 最接近的是 doScroll. 這是 doScroll 被廣泛用來模擬 DOMContentLoaded 的原因。小心:僅僅是模擬,細節上並不等價。

還可以得到一個有點意外的結果:放在 body 結束前的腳本,執行時,依舊最好放在 domready 事件中。無論在 Firefox 還是 IE 下,解析到 HTML End 時,並不代表 DOM 可以安全操作,特別是頁面比較複雜時。

從上面數據中,也可以看出 YSlow 性能優化法則裏,建議將樣式置頂和腳本置底的根據。

有興趣的可以進一步測試動態添加樣式和腳本的情形,會稍有不同,但沒有特別 surprise.

最後總結下:

頁面資源的下載順序是從上到下的,文檔流中先出現的資源先下載(注:存在併發,具體請參考 UA Profiler )。當某一樣式下載完成時,會立刻渲染到頁面(體現了層疊樣式表中層疊在渲染時的含義)。當某一腳本下載完成時,也會立刻解析和運行。腳本的運行嚴格按照文檔流中的順序進行,deferred 的腳本會在正常腳本運行之後運行(Firefox 和 IE 下)。

特別需要留意:腳本運行時,會暫停該腳本之下所有資源的下載(因爲腳本可能改變文檔流,甚至跳轉頁面,瀏覽器的暫停策略是合理的)。要小心內聯腳本,經常會阻塞後續下載。

好了,廢話不多說。以上結果,建議各位親自測試,反覆測試,瘋狂測試,一直到眼花繚亂稀裏糊塗恍然大悟繼續糊塗爲止……

 

 

 

熱衷於WEB開發

語義-瀏覽器加載過程

瀏覽器加載順序

  1. HTML下載順序自上而下,遇到語義解釋性 會啓用單獨連接進行下載。
  2. CSS下載完畢後立即渲染到頁面,下載和渲染是同步,每次渲染都會對之前的元素重新渲染。
  3. 運行腳本過程中,會停止頁面元素下載。

不同瀏覽器之間的差異

  1. IE、Safair、Chrome等在文檔流先出現的資源優先下載。
  2. FF會將腳本、樣式提前下載,圖像資源延遲下載。

注意

  1. 由於運行腳本過程中會停止元素下載,所以要特別注意一些內聯腳本,這經常會阻塞後續下載。
  2. 爲了安全起見,放在某斷HTML後的腳本,執行時最好還是在domready事件中,無論哪個瀏覽器解析完HTML後,還並不能代表DOM可以安全操作,特別在網頁複雜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