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優質課評價標準

曾經寫過一篇“什麼樣的信息技術課是好課”, 也參與過若干次優質課與公開課評審,對於如何評價信息技術優質課一直沒太想清楚。
    10月,接到湖南省信息技術優質課大賽暨2012年“科教杯”全國普通高中信息技術優質課大賽的邀請,並委以撰寫
“科教杯”評價標準重任,一時,頓感壓力山大,一份標準斷斷續續寫了一週。

   完成後,對於如何評價一節信息技術課依然充滿了困惑。現將個人當時想法置於此,供同仁批判。
 

 

項目

分項

評價指標

權重

設計

前期分析

學情分析透徹、具體、有依據。能根據課標、教材和學情分析教學內容,準確確定學習需要。

5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符合課標,體現學科價值及三維目標的整體聯繫,陳述具體、明確。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徵,突出信息技術學科的實踐性和創新性特徵。

5

教學策略

教學資源能夠充分支持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內容的選擇支撐教學目標,內容的設計和組織基於問題,符合學生實際,體現學科特點,將培養信息素養的理念貫穿其中;重點、難點定位準確;教學方法的選擇符合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學習活動多樣、有效且富有彈性。

10

教學評價

學生實踐內容針設計合理,可操作,緊扣教學目標;主題給學生留有空間,學生能夠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要求有深度,面向全體學生,量規公平公正,有依據。

5

實施

課堂組織

導入自然,重點突出,緊扣教學目標;講授時間放在關鍵性問題的解決上,學生有充分的實踐時間(約爲講授的2倍);課堂氛圍寬鬆、和諧、安全;學生全身心投入課堂學習中。

10

課堂引導

引導學生儘快投入課堂學習;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和知識建構過程;激發學習新知識過程中的動態生成,能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夠在學生思維最近發展區內提出問題,對學生的思維及時給予有效的引導與點撥。

10

動態處理

充分利用學生在學習新知識過程中的動態生成,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想象;恰當處理實踐活動中的動態生成,鼓勵學生深入探究。

10

實踐指導

隨時關注每個學生的實踐活動,能及時發現並解決學生在實踐中的問題;能夠關注個體差異,讓每個學生有收穫。

10

效果

目標達成

學生通過實踐活動達成了教學目標。90%學生完成既定實踐內容。並保證一定質量。

10

學習效度

學生全身心投入課堂學習,充分發揮了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實踐活動中充滿了激情與興趣、想象與創意、智慧與靈感,高效完成了實踐任務。

5

動態資源

教學過程生成的動態資源從形式到內容豐富、綜合、新穎,有創造。

5

素質

專業素養

正確理解學科內容所反映的信息技術學科價值和技術思想,並能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能夠準確把握學科概念、原理和技術,教學過程中無科學性錯誤、知識性紕漏和常識性差錯。

5

教學素養

能夠準確理解學生的心理,始終貫穿以學生爲主的啓發式教學思想。親和力強,富有激情。

5

基本功

語言科學正確、言簡意賅,豐富流暢,富有感染力。

板書正確、工整、美觀,重點突出。

技術運用熟練,操作規範。

教態自然、大方。

5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