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易於維護”?

這個標題是今天在 InfoQ 上看到的一篇文章,編輯同學又壞壞的在文章的最後提問“您的看法是什麼呢?您認怎樣的代碼“易於維護”呢?”,一場討論又開始了。呵呵,不過我還是很喜歡 InfoQ 的這個做法的——把國外各大論壇上討論的一些有趣的話題整理翻譯出來,儘可能呈現一些針鋒相對的觀點,讓大家去進一步思考和討論。這個做法比直接轉載一些所謂的 磚家 的文章要更好,對正處於“啓蒙階段”的中國IT行業幫助更大。

回到正題,說說我對《怎樣才能“易於維護”?》的理解,對與不對,也歡迎大家拍磚獻花。

很多類似的問題陷入深深的討論卻始終沒有結論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量化的標準。
是否容易維護,自然要考慮到負責維護的人的知識/經驗,以及相關背景,而不能是憑藉感覺。例如某個團隊內部可以定義一個標準:N年工作經驗,對Java某些領域開發,某某框架,某某行業的業務,有怎樣的熟悉程度的人,花多長時間能上手維護的代碼,纔算是可維護的。
當然,也可以通過過程來規範。比如要求移交代碼時,必須提交經過評審的相關設計文檔,並通過IDE對代碼規範做一些規範化要求,增加code review的覆蓋率,這些都有助於增強代碼的可維護性。
總結一下,可維護性要靠 團隊+個人 兩個維度來解決,在工作中逐步解決導致可維護性低的問題,逐步走向規範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