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系列——企業級持久化方案(四)

一、基本介紹

        我們知道對於一個企業級的redis架構來說,持久化是不可減少的。持久化主要是做災難恢復,數據恢復,也可以歸類到高可用的一個環節裏面去。比如你redis整個掛了,然後redis就不可用了,你要做的事情是讓redis變得可用,儘快變得可用。重啓redis,儘快讓它對外提供服務,但是就像上一講說,如果你沒做數據備份,這個時候redis啓動了,也不可用啊,數據都沒了。很可能說,大量的請求過來,緩存全部無法命中,在redis里根本找不到數據,這個時候就死定了,緩存雪崩問題,所有請求,沒有在redis命中,就會去mysql數據庫這種數據源頭中去找,一下子mysql承接高併發,然後就掛了。mysql掛掉,你都沒法去找數據恢復到redis裏面去,redis的數據從哪兒來?從mysql來。。。

        如果你把redis的持久化做好,備份和恢復方案做到企業級的程度,那麼即使你的redis故障了,也可以通過備份數據,快速恢復,一旦恢復立即對外提供服務。

1、RDB持久化

        RDB方式的持久化是通過快照(snapshotting)完成的,當符合一定條件時Redis會自動將內存中的數據進行快照並持久化到硬盤。RDB是Redis默認採用的持久化方式。Redis啓動後會讀取RDB快照文件,將數據從硬盤載入到內存。根據數據量大小與結構和服務器性能不同,這個時間也不同。通常將記錄一千萬個字符串類型鍵、大小爲1GB的快照文件載入到內存中需要花費20~30秒鐘。

1.持久化條件配置

在redis.conf中修改持久化快照的條件,如下:

說明:

  • save 開頭的一行就是持久化配置,可以配置多個條件(每行配置一個條件),每個條件之間是“或”的關係。
  • “save 900 1”表示15分鐘(900秒鐘)內至少1個鍵被更改則進行快照。
  • “save 300 10”表示5分鐘(300秒)內至少10個鍵被更改則進行快照。
  • 也可以手動調用save或者bgsave命令,同步或異步執行rdb快照生成。

2.持久化文件存儲

        在redis.conf中可以指定持久化文件存儲的目錄

  • 配置dir指定rdb快照文件的位置;
  • 設置dbfilename指定rdb快照文件的名稱;

在執行RDB持久化工作時,redis根據配置自己fork一個子進程出來,子進程嘗試將數據dump到臨時的rdb快照文件中,完成rdb快照文件的生成之後,就替換之前的舊的快照文件。即每次生成一個新的快照,都會覆蓋之前的老快照

3.優缺點分析

優點:

  • RDB會生成多個數據文件,每個數據文件都代表了某一個時刻完整的數據快照,這種多個數據文件的方式,非常適合做冷備,可以將這種完整的數據文件發送到一些遠程的安全存儲上去,比如說Amazon的S3雲服務上去,在國內可以是阿里雲的ODPS分佈式存儲上,以預定好的備份策略來定期備份redis中的數據。當然AOF也可以做冷備,只有一個文件,但是你可以,每隔一定時間,去copy一份這個文件出來,比較麻煩。
  • RDB對redis對外提供的讀寫服務,影響非常小,可以讓redis保持高性能,因爲redis主進程只需要fork一個子進程,讓子進程執行磁盤IO操作來進行RDB持久化即可
  • 相對於AOF持久化機制來說,直接基於RDB數據文件來重啓和恢復redis進程,更加快速。AOF,存放的指令日誌,做數據恢復的時候,其實是要回放和執行所有的指令日誌,來恢復出來內存中的所有數據的。RDB,就是一份數據文件,恢復的時候,直接加載到內存中即可。

結合上述優點,RDB特別適合做冷備份,冷備。

缺點:

  • 如果想要在redis故障時,儘可能少的丟失數據,那麼RDB沒有AOF好。一般來說,RDB數據快照文件,都是每隔5分鐘,或者更長時間生成一次,這個時候就得接受一旦redis進程宕機,那麼會丟失最近5分鐘的數據。這個問題,也是rdb最大的缺點,就是不適合做第一優先的恢復方案,如果你依賴RDB做第一優先恢復方案,會導致數據丟失的比較多。
  • RDB每次在fork子進程來執行RDB快照數據文件生成的時候,如果數據文件特別大,可能會導致對客戶端提供的服務暫停數毫秒,或者甚至數秒。一般不要讓RDB的間隔太長,否則每次生成的RDB文件太大了,對redis本身的性能可能會有影響的。

4.數據實驗

        我們首先在redis中保存幾條數據

[root@redis_01 bin]# ./redis-cli
127.0.0.1:6379> set k1 v1
OK
127.0.0.1:6379> set k2 v2
OK
127.0.0.1:6379> set k3 v3
OK
127.0.0.1:6379> get k1
"v1"
127.0.0.1:6379> exit

立即停掉redis進程,然後重啓redis

[root@redis_01 bin]# ./redis-cli SHUTDOWN
[root@redis_01 bin]# ps -ef | grep redis
root      11101  10813  0 11:02 pts/0    00:00:00 grep --color=auto redis
[root@redis_01 bin]# /etc/init.d/./redis_6379 start
Starting Redis server...

下面我們看看剛纔插入的數據還在不在

127.0.0.1:6379> get k1
"v1"

數據還在,爲什麼?這裏要注意,通過redis-cli SHUTDOWN這種方式去停掉redis,其實是一種安全退出的模式,redis在退出的時候會將內存中的數據立即生成一份完整的rdb快照。我們可以看一下(不能直接看懂)

[root@redis_01 bin]# cat /var/redis/6379/dump.rdb 
REDIS0007   redis-ver3.2.8
þ?v2k3v3k1v1kkvvÿ8,ޞl

在redis中再保存幾條新的數據,用kill -9粗暴殺死redis進程,模擬redis故障異常退出,導致內存數據丟失的場景

127.0.0.1:6379> get k1
"v1"
127.0.0.1:6379> set k4 v4
OK
127.0.0.1:6379> set k5 v5
OK
127.0.0.1:6379> exit
[root@redis_01 bin]# ps -ef|grep redis
root      11131      1  0 11:04 ?        00:00:00 /usr/local/software/redis/bin/redis-server 127.0.0.1:6379
root      11150  10813  0 11:09 pts/0    00:00:00 grep --color=auto redis
[root@redis_01 bin]# kill -9 11131

然後我們再來重啓redis服務器

[root@redis_01 bin]# /etc/init.d/./redis_6379 start
/var/run/redis_6379.pid exists, process is already running or crashed
[root@redis_01 bin]# rm -rf /var/run/redis_6379.pid 
[root@redis_01 bin]# /etc/init.d/./redis_6379 start
Starting Redis server...

這次就發現,redis進程異常被殺掉,數據沒有進dump文件,幾條最新的數據就丟失了

[root@redis_01 bin]# ./redis-cli
127.0.0.1:6379> get k4
(nil)
127.0.0.1:6379> get k5
(nil)
127.0.0.1:6379> get k3
"v3"

現在我們手動設置一個save檢查點(記得重啓一下生效,試驗完記得註釋掉,太頻繁了)

寫入幾條數據,等待5秒鐘,會發現自動進行了一次dump rdb快照,在dump.rdb中發現了數據

127.0.0.1:6379> set k4 v4
OK
127.0.0.1:6379> set k5 v5
OK
127.0.0.1:6379> exit
[root@redis_01 bin]# cat /var/redis/6379/dump.rdb
REDIS0007   redis-ver3.2.8
redis-bits????e5used-mem0
                       ??k5v5k3v3kkvvk4v4k1v1k2v2??7????

2、AOF持久化

1.持久化條件配置

        Redis默認是不使用該方式持久化的。Aof方式的持久化,是操作一次redis數據庫,則將操作的記錄(日誌)存儲到aof持久化文件中。如果我們要開啓aof方式的持久化方案,需要將redis.conf中的appendonly改爲yes。

在生產環境裏面,一般來說AOF都是要打開的,除非你說隨便丟個幾分鐘的數據也無所謂。其中AOF文件存放的是每條寫命令,所以會不斷的膨脹,當大到一定的時候,AOF做rewrite操作。AOF 的rewrite操作就會基於當時redis內存中的數據重新構造一個更小的AOF文件,然後將舊的膨脹的很大的文件給刪除了。這裏注意一點,AOF並不是一點數據都不會丟失。在現代操作系統中,寫文件並不是直接寫入磁盤,而是先寫入os cache,然後到一定時間再從os cache執行fsync寫到磁盤文件。

這樣在redis重啓的時候,就可以通過回放AOF日誌中的寫入指令來重新構建整個數據集了。可以配置AOF的fsync策略,有三種策略可以選擇,一種是每次寫入一條數據就執行一次fsync;一種是每隔一秒執行一次fsync;一種是不主動執行fsync。

  • always:每次寫入一條數據,立即將這個數據對應的寫日誌fsync到磁盤上去,性能非常非常差,吞吐量很低; 確保說redis裏的數據一條都不丟,那就只能這樣了(mysql中由於需要大量磁盤操作,單機情況下QPS一般一兩k。對於redis來說,上萬QPS沒問題,但設置成always也就和mysql差不多了);
  • everysec:每秒將os cache中的數據fsync到磁盤,這個最常用的,生產環境一般都這麼配置,性能很高,QPS還是可以上萬的;
  • no: 僅僅redis負責將數據寫入os cache就撒手不管了,然後後面os自己會時不時有自己的策略將數據刷入磁盤,不可控了。

2.持久化文件存儲

         Aof文件存儲的目錄和rdb方式的一樣。Aof文件存儲的名稱爲:

我們知道redis中的數據其實有限的,很多數據可能會自動過期,可能會被用戶刪除,可能會被redis用緩存清除的算法清理掉。redis中的數據會不斷淘汰掉舊的,就一部分常用的數據會被自動保留在redis內存中。所以可能很多之前的已經被清理掉的數據,對應的寫日誌還停留在AOF中,AOF日誌文件就一個,會不斷的膨脹,到很大很大。

所以AOF會自動在後臺每隔一定時間做rewrite操作,比如日誌裏已經存放了針對100w數據的寫日誌了;redis內存只剩下10萬;基於內存中當前的10萬數據構建一套最新的日誌,到AOF中,覆蓋之前的老日誌,確保AOF日誌文件不會過大,保持跟redis內存數據量一致。在redis.conf中,可以配置rewrite策略:

auto-aof-rewrite-percentage 100
auto-aof-rewrite-min-size 64mb

說明:比如說上一次AOF rewrite之後,是128mb;然後就會接着128mb繼續寫AOF的日誌,如果發現增長的比例,超過了之前的100%,256mb,就可能會去觸發一次rewrite;但是此時還要去跟min-size,64mb去比較,256mb > 64mb,纔會去觸發rewrite。

3.AOF的rewrite過程

  1. redis fork一個子進程
  2. 子進程基於當前內存中的數據,構建日誌,開始往一個新的臨時的AOF文件中寫入日誌
  3. redis主進程,接收到client新的寫操作之後,在內存中寫入日誌,同時新的日誌也繼續寫入舊的AOF文件
  4. 子進程寫完新的日誌文件之後,redis主進程將內存中的新日誌再次追加到新的AOF文件中
  5. 用新的日誌文件替換掉舊的日誌文件

注意:redis 2.4之前,還需要手動,開發一些腳本,crontab,通過BGREWRITEAOF命令去執行AOF rewrite,但是redis 2.4之後,會自動進行rewrite操作。

4.優缺點分析

優點:

  • AOF可以更好的保護數據不丟失,一般AOF會每隔1秒,通過一個後臺線程執行一次fsync操作,最多丟失1秒鐘的數據。每隔1秒,就執行一次fsync操作,保證os cache中的數據寫入磁盤中。
  • AOF日誌文件以append-only模式寫入,所以沒有任何磁盤尋址的開銷,寫入性能非常高,而且文件不容易破損,即使文件尾部破損,也很容易修復。
  • AOF日誌文件即使過大的時候,出現後臺重寫操作,也不會影響客戶端的讀寫。因爲在rewrite log的時候,會對其中的指令進行壓縮,創建出一份需要恢復數據的最小日誌出來。在創建新日誌文件的時候,老的日誌文件還是照常寫入。當新的merge後的日誌文件ready的時候,再交換新老日誌文件即可。
  • AOF日誌文件的命令通過非常可讀的方式進行記錄,這個特性非常適合做災難性的誤刪除的緊急恢復。比如某人不小心用flushall命令清空了所有數據,只要這個時候後臺rewrite還沒有發生,那麼就可以立即拷貝AOF文件,將最後一條flushall命令給刪了,然後再將該AOF文件放回去,就可以通過恢復機制,自動恢復所有數據。

缺點:

  • 對於同一份數據來說,AOF日誌文件通常比RDB數據快照文件更大
  • AOF開啓後,支持的寫QPS會比RDB支持的寫QPS低,因爲AOF一般會配置成每秒fsync一次日誌文件,當然,每秒一次fsync,性能也還是很高的。如果你要保證一條數據都不丟,也是可以的,AOF的fsync設置成每寫入一條數據,fsync一次,那就完蛋了,redis的QPS大降。
  • 以前AOF發生過bug,就是通過AOF記錄的日誌,進行數據恢復的時候,沒有恢復一模一樣的數據出來。所以說,類似AOF這種較爲複雜的基於命令日誌/merge/回放的方式,比基於RDB每次持久化一份完整的數據快照文件的方式,更加脆弱一些,容易有bug。不過AOF就是爲了避免rewrite過程導致的bug,因此每次rewrite並不是基於舊的指令日誌進行merge的,而是基於當時內存中的數據進行指令的重新構建,這樣健壯性會好很多。
  • 唯一的比較大的缺點,其實就是做數據恢復的時候,會比較慢,還有做冷備,定期的備份,不太方便,可能要自己手寫複雜的腳本去做,做冷備不太合適

5.數據實驗

        我們在上面實驗發現先僅僅打開RDB,寫入一些數據,然後kill -9殺掉redis進程,接着重啓redis,發現數據沒了,因爲RDB快照還沒生成。現在我們打開AOF的開關,啓用AOF持久化。然後再寫入一些數據,觀察AOF文件中的日誌內容

[root@redis_01 bin]# cat /var/redis/6379/appendonly.aof 
*2
$6
SELECT
$1
0
*3
$3
set
$2
k1
$2
v1
*3
$3
set
$2
k2
$2
v2

其實你在appendonly.aof文件中,可以看到剛寫的日誌,它們其實就是先寫入os cache的,然後1秒後才fsync到磁盤中,只有fsync到磁盤中了,纔是安全的,要不然光是在os cache中,機器只要重啓,就什麼都沒了。kill -9殺掉redis進程,重新啓動redis進程,發現數據被恢復回來了,就是從AOF文件中恢復回來的。

如果redis在append數據到AOF文件時,機器宕機了,可能會導致AOF文件破損。用redis-check-aof --fix命令來修復破損的AOF文件,比如現在我們把最後兩行刪了,然後執行恢復

[root@redis_01 src]# pwd
/usr/local/software/redis-3.2.8/src
[root@redis_01 src]# ./redis-check-aof --fix /var/redis/6379/appendonly.aof 
AOF analyzed: size=102, ok_up_to=81, diff=21
This will shrink the AOF from 102 bytes, with 21 bytes, to 81 bytes
Continue? [y/N]: y
Successfully truncated AOF

二、企業級的持久化的配置策略

        在企業中不要僅僅使用RDB,因爲那樣會導致你丟失很多數據。也不要僅僅使用AOF,因爲那樣有兩個問題,第一,你通過AOF做冷備,沒有RDB做冷備,來的恢復速度更快;第二,RDB每次簡單粗暴生成數據快照,更加健壯,可以避免AOF這種複雜的備份和恢復機制的bug。

        綜合使用AOF和RDB兩種持久化機制,用AOF來保證數據不丟失,作爲數據恢復的第一選擇用RDB來做不同程度的冷備,在AOF文件都丟失或損壞不可用的時候,還可以使用RDB來進行快速的數據恢復。

        如果RDB在執行snapshotting操作,那麼redis不會執行AOF rewrite;如果redis再執行AOF rewrite,那麼就不會執行RDB snapshotting。如果RDB在執行snapshotting,此時用戶執行BGREWRITEAOF命令,那麼等RDB快照生成之後,纔會去執行AOF rewrite。

        同時有RDB snapshot文件和AOF日誌文件,那麼redis重啓的時候,會優先使用AOF進行數據恢復,因爲其中的日誌更完整。

1、RDB的生成策略

        在企業中,RDB的生成策略,用默認的也差不多

save 60 10000

如果你希望儘可能確保說,RDB最多丟1分鐘的數據,那麼儘量就是每隔1分鐘都生成一個快照。不過到底是10000條執行一次RDB,還是1000條執行一次RDB,這個根據需要根據自己的應用和業務的數據量來確定。

2、AOF的生成策略

        AOF一定要打開,fsync方式選擇everysec。一般可能會調整的參數可能就是下面倆參數了

auto-aof-rewrite-percentage 100

就是當前AOF大小膨脹到超過上次100%,上次的兩倍。

auto-aof-rewrite-min-size 64mb

根據自己的數據量來定,16mb,32mb。

三、企業級的數據備份方案

        RDB非常適合做冷備,每次生成之後,就不會再有修改了。我們可以寫crontab定時調度腳本去做數據備份。每小時都copy一份rdb的備份,到一個目錄中去,僅僅保留最近48小時的備份

crontab -e
​
0 * * * * sh /usr/local/redis/copy/redis_rdb_copy_hourly.sh

redis_rdb_copy_hourly.sh

#!/bin/sh 
​
cur_date=`date +%Y%m%d%k`
rm -rf /usr/local/redis/snapshotting/$cur_date
mkdir /usr/local/redis/snapshotting/$cur_date
cp /var/redis/6379/dump.rdb /usr/local/redis/snapshotting/$cur_date
​
del_date=`date -d -48hour +%Y%m%d%k`
rm -rf /usr/local/redis/snapshotting/$del_date

每天都保留一份當日的rdb的備份,到一個目錄中去,僅僅保留最近1個月的備份

crontab -e
​
0 0 * * * sh /usr/local/redis/copy/redis_rdb_copy_daily.sh
​
redis_rdb_copy_daily.sh

redis_rdb_copy_daily.sh

#!/bin/sh 
​
cur_date=`date +%Y%m%d`
rm -rf /usr/local/redis/snapshotting/$cur_date
mkdir /usr/local/redis/snapshotting/$cur_date
cp /var/redis/6379/dump.rdb /usr/local/redis/snapshotting/$cur_date
​
del_date=`date -d -1month +%Y%m%d`
rm -rf /usr/local/redis/snapshotting/$del_date

每次copy備份的時候,都把太舊的備份給刪了。最後每天晚上將當前服務器上所有的數據備份,發送一份到遠程的雲服務上去。

四、數據恢復方案

  • 如果是redis進程掛掉,那麼重啓redis進程即可,直接基於AOF日誌文件恢復數據

        這裏不演示了,在AOF數據恢復那一塊,演示過了,fsync everysec,最多就丟一秒的數。

  • 如果是redis進程所在機器掛掉,那麼重啓機器後,嘗試重啓redis進程,嘗試直接基於AOF日誌文件進行數據恢復

        AOF沒有破損,也是可以直接基於AOF恢復的。如果AOF文件破損,那麼用redis-check-aof fix。

  • 如果redis當前最新的AOF和RDB文件出現了丟失/損壞,那麼可以嘗試基於該機器上當前的某個最新的RDB數據副本進行數據恢復

        當前最新的AOF和RDB文件都出現了丟失/損壞到無法恢復,一般不是機器的故障,而是人爲造成的。比如我們把/var/redis/6379下的文件給刪除了,找到RDB最新的一份備份,小時級的備份可以了,小時級的肯定是最新的,copy到redis裏面去,就可以恢復到某一個小時的數據。

        但是當我們拷貝到redis上重啓後發現沒有數據,因爲優先用appendonly.aof去恢復數據,我們發現redis自動生成的appendonly.aof是沒有數據的。redis啓動的時候,自動重新基於內存的數據,生成了一份最新的rdb快照,直接用空的數據,覆蓋掉了我們有數據的(拷貝過去的那份dump.rdb)。

        然後再次停止redis,先刪除appendonly.aof,然後將我們的dump.rdb拷貝過去,然後再重啓redis,然後又沒有數據!很簡單,就是雖然你刪除了appendonly.aof,但是因爲打開了aof持久化,redis就一定會優先基於aof去恢復,即使文件不在,那就創建一個新的空的aof文件。

        停止redis,暫時在配置中關閉aof,然後拷貝一份rdb過來,再重啓redis,數據能不能恢復過來,可以恢復過來。腦子一熱,再關掉redis,手動修改配置文件,打開aof,再重啓redis,數據又沒了,空的aof文件,所有數據又沒了!在數據安全丟失的情況下,基於rdb冷備,如何完美的恢復數據,同時還保持aof和rdb的雙開?

        停止redis,關閉aof,拷貝rdb備份,重啓redis,確認數據恢復,直接在命令行熱修改redis配置,打開aof,這個redis就會將內存中的數據對應的日誌,寫入aof文件中。此時aof和rdb兩份數據文件的數據就同步了。

[root@redis_01 bin]# ./redis-cli config get appendonly
1) "appendonly"
2) "no"
[root@redis_01 bin]# ./redis-cli config set appendonly yes
OK

redis config set熱修改配置參數,可能配置文件中的實際的參數沒有被持久化的修改,再次停止redis,手動修改配置文件,打開aof的命令,再次重啓redis。

  • 如果當前機器上的所有RDB文件全部損壞,那麼從遠程的雲服務上拉取最新的RDB快照回來恢復數據
  • 如果是發現有重大的數據錯誤,比如某個小時上線的程序一下子將數據全部污染了,數據全錯了,那麼可以選擇某個更早的時間點,對數據進行恢復

        舉個例子,12點上線了代碼,發現代碼有bug,導致代碼生成的所有的緩存數據,寫入redis,全部錯了。找到一份11點的rdb的冷備,然後按照上面的步驟,去恢復到11點的數據,就可以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