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商淪爲管道的原因分析-- 讀《周鴻禕自述:我的互聯網方法論》後感

     我們公司業長期和4大運營商打交道(移動、電信、聯通和廣電),產品也主要面向運營商,陪運營商做了很多企業和個人業務產品,我們的有款業務產品,拿下了全國1/3的運營商市場,但該業務一直不溫不火,進而導致我們公司的運營商市場也是一直不溫不火。
     運營商業務拓展不開,也促使了我們公司的艱難的互聯網轉型。之前我們只是隨大流斷定“互聯網時代,運營商無法開展企業和個人業務,必然開始淪爲管道商”,最近看了周鴻禕這本書,裏面很多話很中肯,那試着從理論(周鴻禕語)和實際(我們的運營商項目經驗)來分析一下這個論斷。
  • 你熱衷於拉關係,走後門,夢想着整合資源;再或者,什麼熱你幹什麼,什麼時髦你追什麼。如果你是這樣的價值觀,再有錢也做不成。
     分析:運營商的拉關係走後面,這是必然的。做運營商項目,上到領導,下到小兵,都需要服務好,否則隨便找個茬,你的項目就得拖,甚至下馬。另外,運營商的業務也是大而全,什麼都要上。大到智慧城市,小到酒店訂房業務,多的很,但很少甚至基本沒有能夠形成規模的。
  • 考慮怎麼讓你的產品到用戶手裏,能夠超出他的預期。在不能做到面面俱到的時候,在一個點上讓用戶感覺到絕對棒,才能真正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產品之道,大同小異。只要你是做消費類產品的,是直接面向消費者的,把產品做得簡單易用,用戶就喜歡
     分析:運營商的有些部門領導經常提體驗、好用,實際上我接觸到的幾個業務產品中,這句話很少能夠體現在最終的產品選型上。他們選產品的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功能、性能。誰的功能多、性能強,我就選誰的。
     曾經有一家互聯網公司和我們競爭,應標一款企業會議產品。說實話,他們的體驗操控界面,比我們強多了,他們的產品也經過了大量的企業用戶使用,功能點也是符合大部分企業用戶的需求,經受了市場的培育,確實是一款好產品。但實際在競爭中,還是被我們拿標了。理由只有一個,我們多了一個功能:我們的兼容性要比他強,能接各種品牌種類的會議終端(實際來看,這個就是一個僞需求)。
  • 遇到希望轉型的企業,我會勸他們放棄在概念上的論證,放棄在平臺上的規劃,放棄所謂的大戰略,放棄下很大一盤棋的想法,還是應該聚焦在用戶身上
     分析:無論是總公司、省公司和市公司,論證和規劃是運營商比較喜歡做的事情。我們有款產品,從產品市場調研、產品形態分析、產品的收入模式、一期規模,二期擴容等,陪中移動一起論證和分析,光這些前後就花了1年的時間,在加上開發上線,整體耗了兩年的時間。而此時,正好是互聯網發展如火如荼的時候,相關的業務也在互聯網公司出現了。
  • 改變就是互聯網思路。你的產品一定要讓人去用的,用戶每天都在用,就會有很多反饋,你就不斷吸收反饋。從行業巨頭看不到、看不懂、看不起的小處着眼切入市場,通過快速的、持續的改進產品用戶體驗,從而達到顛覆市場格局
     分析:產品上線之後,運營商內部就有兩撥人對產品負責:一撥就是業務推广部門,如集客、政企、個人等;另外一撥就是運維團隊,負責維護產品的正常運行。兩個部門獨立運作。運維團隊最不願意做的事情就是更新版本,因爲意味着他們要陪着加班,也意味着承擔升級失敗的後果。推广部門的收集反饋流程也是比較鬆散,也就是說運行商內部沒有一個輕量級的持續改進產品的業務流程,導致很多好的意見無法反饋到業務廠家。兩方面原因,這也是我們的產品上線之後很少升級的原因。
  • 在一年多的時間裏,我們就一直埋頭苦幹,做了很多不起眼的工作,這些事不起眼,目標孩子有一個:讓殺毒軟件易用,有效,讓用戶用起來爽
     分析:在體制內,看重的就是能夠量化的指標,要能夠出活。那我選廠家參與做的時候,什麼能夠量化?自然就是功能、性能這些量化參數。功能越多,用戶操作越複雜,體驗自然就差了。所以,做運營商業務的廠家,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做功能上面去了,用戶體驗這塊自然就沒有精力涉及。
  • 很多技術出身的人過於迷信技術,變成了爲了技術而技術,技術本來成了手段,結果成了目的,從而忽略了消費者
     分析:有個業務,我們參與了中移動研究院產品規範的定義,一共有3家參與,另外兩家是中興和華爲。規範的制定持續了3個月。期間3個廠家爲了提高標書門檻,屏蔽競爭對手,大家都在規範中加上自己有的,其他廠家沒有的功能和技術。最終,這份綜合了3家功能和技術的規範,成了一份大而全的產品,也成功屏蔽了N多其他廠家,這個標書也就被我們3家的分食了。而當時指定規範的這些人員中,都是技術人員,所謂的技術專家;誰都沒有在制定的時候,思考下最終的用戶。
  • 免費是數字化時代的一個特徵,在互聯網時代,你把產品賣給用戶,你跟用戶之間的關係纔剛剛開始。一線的客服和運營員工纔是創新的動力
     分析:這個不必說,廠家和運營商之間是一錘子買賣,廠家自然沒辦法理解“關係纔剛剛開始”;另外,用戶的關係鏈路徑太長,用戶--運營商客服--運營商產品部門--廠家客服--廠家產品部門--廠家研發,導致反饋和優化異常的困難,自然無法很好的吸收前端的反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