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馬太效應:巨頭聚集,小玩家開始“退羣”!

 

雲計算馬太效應:巨頭聚集,小玩家開始“退羣”!

 

雲計算競賽圈中的馬太效應!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近段時間,中國雲計算領域發生了兩件大事。

第一件,調研機構Canalys18日發佈報告稱:2019年第四季度中國雲計算市場規模則達到了33億美元,全年則超過107億。增長速度依舊驚人。

其中,阿里雲市場份額達46.4%,以壓倒性的優勢持續領先第一。而騰訊雲排第二,佔比18%,百度雲第三,佔比8.8%。

雲計算馬太效應:巨頭聚集,小玩家開始“退羣”!

 

第二件,在中國互聯網界的頗具份量的蘇寧、美團,居然先後官宣關閉自家雲平臺的服務了。

1月21日,蘇寧宣佈:因業務調整,蘇寧雲商城停止銷售服務,並將在4月底正式停止運營。

3月12日,美團也宣佈:美團公有云將在5月底正式停止對用戶的服務與支持。

雲計算馬太效應:巨頭聚集,小玩家開始“退羣”!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難道在中國雲計算領域,也要出現馬太效應了?

2019年11月7日,IDC公佈了2019年上半年排名前10的公有云廠商名單。其中,阿里、騰訊、中國電信、AWS、華爲這前五的巨頭已經佔據了總體份額的75.3%。再放寬看前10,這居然已經佔到了整體的90%。

雲計算馬太效應:巨頭聚集,小玩家開始“退羣”!

 

更出人意料的是,在這前十的名單中,並未見有蘇寧雲和美團雲。也就是說,它們只能算這領域的小玩家。

強大的阿里雲越做越強,排位極後的蘇寧雲和美團雲已經因業務調整被先後撤掉,很顯然,雲計算行業的洗牌也在不斷加速了。

這意味着資源向頭部玩家聚集的趨勢將會越來越強,而那些第二梯隊甚至更邊緣的玩家很可能將在大浪淘沙中煙消雲散。

可怕的馬太效應再次奏效。

雲計算馬太效應:巨頭聚集,小玩家開始“退羣”!

 

阿里云爲何越做越大?

中國雲計算這些年的發展得非常快速,但細看這些玩家,就數阿里雲的表現最爲迅猛了。

爲什麼它能在一衆玩家中做到一騎絕塵呢?

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瞻遠矚,起步早。

十多年前,在世界技術圈中,甲骨文是個王者的存在,幾乎在整個市場中處於壟斷地位。

因此,馬雲對王堅說,阿里巴巴要成爲世界級的企業,要能走向102年,那就必須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在未來十幾年裏,雲計算是個大趨勢,所以阿里巴巴要儘快搞出屬於自己的雲計算。

雲計算馬太效應:巨頭聚集,小玩家開始“退羣”!

 

2009年,馬雲宣佈啓動雲計算,當時李彥宏認爲這東西就是新瓶裝舊酒,沒啥新意。馬化騰也輕蔑地認爲此事過多幾百年,一千年,也不會做得成。就連甲骨文的創始人拉里-艾里森都覺得,這簡直是在胡扯。

是的,只有馬雲和阿里雲人對這件事情充滿了信心,並且身體力行地付諸實踐。

然而,當大家真正回過神來,意識到雲計算的重要性的時候,才發現,阿里雲已經領先一大截了。

雲計算馬太效應:巨頭聚集,小玩家開始“退羣”!

 

2009年投入,2012年正式商用,如今的阿里雲已經佔據國內市場的半壁江山。

而騰訊雲緊隨其後,2013年正式商用,雖然這些年增速雖快,但市場份額較少。

百度就更晚了,2017年纔開始發力百度雲;華爲也在2019年纔開始成立華爲雲計算機公司。

可見,在這一方面,阿里巴巴極具遠見。

第二,核心技術強勁。

對核心技術的崇拜是阿里雲能夠快速崛起的根本原因。

2013年,阿里雲團隊排除萬難,終於研發出可完美駕馭5000臺服務器的“飛天系統”,自此以後,“飛天”與我們息息相關,我們的雙11購物,我們的12306買票,其背後都有它在保駕護航。

雲計算馬太效應:巨頭聚集,小玩家開始“退羣”!

 

2015年,阿里雲聯合中科院成立實驗室,開始研製量子計算機。

2017年,阿里雲又推出集城市管理、工業優化等、環境治理等全局能力爲一體的ET大腦,開始全面佈局產業AI。

2019年,阿里雲更是大展拳腳、所向披靡,不僅推出了全球最強的AI推理芯片——含光800,還在中國自研數據庫、金融雲市場、新零售市場、數字政府大數據市場等多個領域拿下了第一。

雲計算馬太效應:巨頭聚集,小玩家開始“退羣”!

 

硬核的技術也爲阿里雲逐步敲開市場的大門:2013年,阿里雲完成了小型機下線,三年後,阿里雲再度拿下了38%的國內世界500企業、80%的中國科技企業,以及半數以上的A股上市公司。

如今的阿里雲估值最少幾萬億,而它的研發者王堅更是由此當選了中國工程院院士。

現在,再也沒有人敢說阿里巴巴在科研實力上薄弱了。

雲計算馬太效應:巨頭聚集,小玩家開始“退羣”!

 

對於小玩家來說,及時止損亦是良策!

雖然比阿里雲起步晚,技術投入少,但蘇寧雲和美團雲也並非沒有努力過。

2018年,蘇寧雲研發團隊投入5億資金,並把人才隊伍擴展至1200人。但沒有想到,僅僅一年過後,這投資計劃就已經打水漂了。

美團雲也類似。在前陣子的十週年慶功會上,王興才說,下一個10年美團會加大科技研發投入。但不久後,美團隨即砍掉了這一雲計算業務。

雲計算馬太效應:巨頭聚集,小玩家開始“退羣”!

 

……

爲什麼那麼多玩家會選擇中途退出?

原因就是做雲計算太耗錢了。這是一個重資產高投入的業務,必須要有持續的資金投入,才能把這事做成。

阿里雲剛起步時,馬雲每年投入10個億,華爲雲也說三年要投10個億,騰訊雲更厲害,過去五年就花光了近百億;

所以,對於那些中小云服務商來說,及時砍掉這高消耗、見效慢的雲業務,未必是件壞事。

但這種無奈的現實也告訴我們:業內競爭諸多,但大多數都成了炮灰,只有少數的玩家可脫穎而出。強者俞強,弱者俞弱,未來,只會是巨頭的時代。

這種現象不單發生在雲計算一個領域,在其他領域也是這樣。

比如海外購:2019年9月,阿里巴巴以20億美元正式收購網易考拉,吞下了整隻考拉的它快速爆發,以56%的市場份額在海外購傲視羣雄。

再比如生鮮電商:在去年,生鮮電商亦迎來大洗牌,無數小玩家折戟沉沙,只有少數有資本背景的選手得以倖存。

這啓示我們,在選擇賽道進行競爭之時:

要麼就趁早開始,迅速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爭取在行業立於領先地位;

要麼就審時度勢,當無法做大開來之時,迅速抽身,及時止損,否則將會很容易成爲馬太效應下的“亡魂”。

關注領福利:

阿里雲服務器2000元通用代金券,223元/3年

華爲雲註冊即送 8888 元企業助力紅包 1核2G雲主機79元/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