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業化到城市化》

1、書籍介紹如下:

春節前回家的路上,讀了一本書,《從工業化到城市化》,由北大金融學教授徐遠老師編寫,現把讀書筆記和讀後感分享給大家。


2、讀書筆記如下:

自序 繁榮沒有祕密

中國做對了什麼?

繁榮沒有祕密,更沒有陰謀,就是努力向工業化邁進。

中國是怎麼做對的?

從基本的脈絡來看,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政府與市場合作,推動了工業化。任何成功的工業化,都需要政府發揮積極作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從工業化到城市化

”工業化超前、城市化滯後“是我國經濟最本源的結構特徵,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很多其他的結構失衡問題。要解決結構失衡問題,市場就要進一步發育,抓手就在城市化。

如何發展城市?

需要政府與市場再一次親密合作。

第一篇 緒論:中國城市化兩部曲

第一章 從鄉村到工廠,再到城市--中國城市化的兩部曲

中國改革開放的起點,是個10億人口的農業大國。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分爲兩步走,第一步是工業化,農民從農村進入工廠。第二步是城市化,農民從工廠到城市。

離開土地,匯成城市

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是中國農民不斷離開土地,進入工廠、留在城市的歷史。這無疑是中國社會最根本的結構變遷。

中國農民進城第一步:從鄉村到工廠

這一階段的重大事件,包括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民營企業蓬勃發展,住房商品化改革,加入WTO,等等。

這個階段的典型特徵,是全國是個大工地,都在忙三件事,一是修工廠,二是搞基建,三是建房子。修工廠需要兩個重要抓手,一個是招商引資,一個是建工業園區。大規模基建的實質,是完善基礎設施網絡,降低市場流通的成本,幫助形成更大規模的市場。房地產的實質,不僅滿足居住需求,更重要的擔當是作爲中國經濟發展的金融模式,爲中國經濟發展融資。

中國農民進城第二步:從工廠到城市

這個階段的特徵,是城市替代工廠,成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2013年開始,我們經濟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主要體現在經濟增速的三個反超和房地產價格的一個分化。

經濟增速的三個反超指的是大城市對小城市的反超、消費型城市對投資型城市的反超、服務型城市對工業型城市的反超。

房地產價格的一個分化指的是開始了大城市大漲、中城市小漲、小城市基本不漲的分化格局。

中國的“再城市化”

中國城市化的第一步,是城鎮化,核心是建工廠,以工廠爲核心建城市。

中國城市化的第二步,是都市化,是把以前的以工廠、以生產爲核心的城鎮,改造爲以市場、以交換爲核心的都市。我們稱之爲再城市化。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座標

人類從鄉村向城市的遷移,並不是區域特徵,而是人類的基本路徑,並伴隨着整個文明史。

城市不僅在歷史上是文明的座標,也是現代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載體。

第二篇 中國經濟尋找新動能

第二章 三個反超:數據中的經濟動能轉換

過去十多年,中國一直在尋找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其實,經濟新動能在數據中已經有明顯的蛛絲馬跡。這種新動能是否能夠持續、壯大,取決於我們怎麼做。

以服務和消費爲主要優勢的大城市,已經超過以工業生產和投資爲主要優勢的中小城市,成爲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大城市主導經濟增長的時代已經到來。

第三章 此消彼長:服務業經濟悄然到來

服務業發展的相對滯後,不過是快速工業化的同義反復。隨着工業化速度的減緩,服務業佔國民收入的比例越來越大,服務業爲主導的經濟,已經悄然到來。

第四章 房價分化的故事:房子不僅僅是房子

2013年以來,我們房價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轉變爲開始了大城市大漲、中城市小漲、小城市基本不漲的分化格局。

房價分化的背後,是人口流動規律的變化,反映了億萬人的選擇。選擇不同的城市,就是選擇不同的人生。

第三篇 濃縮的歷史

第五章 極簡改革開放史

判斷我國經濟的未來,需要對過去和現狀有一個深入的理解。從極簡的角度,改革開放可以分爲三個維度:農村、城市、國際。三個維度的改革一起促進了快速的工業化。40年快速工業化打下的基礎,是我國經濟的基本盤。

倘若把改革開放的歷史極度簡化,其實我們就幹了三件事:

第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第二,城市的工業發展;

第三,對外開放,加入WTO。

第六章 光榮與夢想歸於工業化

改革開放以來的一切經濟成就,都可以歸結於我們完成了初級和中級的工業化,成爲世界的工廠。

第七章 “工業化超前,城市化落後”:經濟結構的根源性特徵

“工業化超前,城市化落後”,是我國經濟結構的根源性特徵。其他經濟結構問題,比如投資過大、過度依賴出口、服務業發展滯後,根源都在於這一根本特徵。

第四篇 理解城市:歷史與現代的視角

第八章 城市:文明的座標

翻開歷史,大大小小的城市穿越時間,構成人類文明的座標系。經濟增長、人口增長和城市化,三位一體。

第九章 城市:現代經濟的載體

城市不僅是文明的座標,也是現代經濟的載體。現代人享受的富裕社會,不過是因爲城市吸納了巨量的就業,創造了巨量的財富。

一個國家越發達,農業佔比越低。

工業和服務業是不需要很大空間的。

第十章 城市的骨骼、器官、細胞

城市是複雜的生命體,不像無機體一樣可以設計、複製。基礎設施網絡是城市的骨骼,功能機構網絡是城市的器官,芸芸衆生是城市的細胞。骨骼、器官、細胞一起,共同構成城市有機體。城市文明的生長,依賴於有機體各個部分的健康活力。

城市的骨骼:基礎設施

城市的基礎設施網絡,不僅複雜,而且昂貴。

城市的器官:功能機構網絡

這樣的機構,包括政府、治安、醫院、學校、銀行、企業等。這些各種各樣的城市分支機構,履行各種職能,形成一套功能機構網絡。

第十一章 城市的本質:有機生命體

一直想給城市找一個好的定義,遍歷文獻,卻不可得,只好暫時滿足於一句基本特徵的描述:城市是一個有機生命體。城市有兩套網絡,基礎設施網絡和功能機構網絡,雙網疊加形成螺旋結構,構成了城市的基因,決定了城市的生長和發育。

第五篇 城市的未來

第十二章 向城市聚集:永遠的進行時

我國的城市化率和大城市化率還很低,進一步向城市聚集還有很大的空間。而且,聚集度很高的發達國家,人口依然在向大城市聚集,向城市聚集,永遠在路上。

從城市化水平來看,我國城市化空間還很大。我們目前城市化率只有59%,而發達國家已經達到80%及以上。

從城市化的結構(大中小城市的比例)上看,我國的城市化依然有很大潛力。我國百萬人口城市佔比24%,而發達國家佔比45%及以上。

從高城市化水平來看,我們也還有很大的空間。

人口向大城市聚集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效率高,大城市提供更多方面的便利,人均產出就變高。

第十三章 技術進步會逆轉城市聚集嗎

目前看到的趨勢是,現代各種技術的進步,爲建設高密度、宜居的城市提供了可能。

第六篇 結語

第十四章 新《土地承包法》折射的城鄉中國的未來

在城市化時代,鄉村將逐漸消失,聚集成鎮。

兩條主要修訂: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承包期延長30年

修訂的實質:鼓勵農民進城落戶,促進土地和人口流轉

修訂的背後:發展階段和政策思路的變化

未來中國的城鄉格局

未來最基本的行政單位,也會由村慢慢變成鎮,鄉土社會的瓦解,是工業化、城市化的必然結果。

第十五章 從工業化到城市化: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觀察視角

中國要完成經濟轉型,就要讓城市接力工業,成爲經濟發展的關鍵詞。基於城市的理論還很不完善,需要摸索建立新的理論體系。

“工業化先行,城市化接力”:中國發展道路的極簡概括

過去已去,未來已來:城市化接力工業化,成爲經濟增長新動能

“工業化超前,城市化滯後”:中國經濟結構的根源性特徵

實施低成本、可持續的城市化戰略,建設包容、高效、宜居城市

探索和確立正確理論基礎,破除片面理論的不良影響

深入理解城市;正確對待已有理論,破除片面理論的不良影響。


3、讀後感如下:

本書回顧了過去40年改革開放的成就,理清了發展的脈絡,並找出了我們現階段存在諸多問題的根源--“工業化超前,城市化落後”,明晰了後續發展的關鍵,那就是城市化。城市化的發展極其複雜,遠非工業化那樣,資金、技術、人才、政策等就緒即可帶動,城市化的要求更加細緻、更加綜合、更加高效,需要政府與市場的再次深度融合,像孕育有機生命體一樣規劃、激活、引領、哺育、呵護我們國家城市化的發展。

我堅信我們國家一定會在城市化發展的道路上找到前進方向,在城市運營、教育醫療、工業發展、信息建設、生活環境、娛樂健康等方面做出更好的實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