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工程師+同理心=偉大

看到一篇非常不錯的文章,詮釋一款偉大產品的實現。

原文地址:http://www.36kr.com/p/215696.html


       偉大的產品一定是偉大的合作實現的,按照現在神經元科學的研究,這種合作的基礎正是同情共感的能力,而這正是Michael Abbot這篇文章的主題。Michael Abbot本人曾經帶領過webOS和Twitter的工程師團隊。

       設計師和工程師們確實需要對彼此的技藝有更深地理解,從而創造出真正偉大的產品。我相信,工程師們需要理解設計師所想創造的體驗,而設計師需要理解工程師是怎樣把那些體驗變成現實的。當這兩個羣體這樣互動時,他們只需花費最少的時間,就能創造出現象級的產品。

        這樣的相互理解就是指“同理心(empathy)”,可以把它寬鬆地定義爲對他人的感受與思考的理解。在我領導 webOS 的工程與設計期間,以及之後我在 Twitter 工作期間,我學到一點,同理心是一個產品團隊的能力核心,它能夠讓我們迅速地從設計師的“是什麼”過渡到工程師的“怎麼做”。換一種說法就是,設計師知道做什麼,而工程師知道怎麼做。當他們能夠克服溝通障礙,一定會出現美妙的事物,因爲正是這個障礙分隔了 what 和 how。

         舉個例子,當我還在 Palm 公司時,有一次我們必須徹底重置 webOS,把原來的整個平臺搬到一個以 web 爲中心的模型上。爲了完成任務,我們把四個團隊整合成一個整體,這四個團隊原本是分別做內核、app、基礎設施和設計的。整合起來之後,工程師心裏就要有數設計師想要什麼樣的效果,而設計師也理解整個操作系統的約束條件。正是這種同理心,讓我們不到一年時間就發佈了一個全新的 webOS。我們完成了產品設計的良性循環,這可是每一個產品公司的目標。

          這種深度的、跨學科的理解力並不是侷限在軟件開發領域裏的。對於硬件開發、軟硬件系統,甚至製造業,這種理解力也同樣起作用。甚至可以說,它並不算新鮮。數十年來,製造業的設計方法論就是在實行這種理解力,因爲設計師們要考慮他們的設計是否可以組裝成功。

          但是如果沒有這種同情共感的理解力,這種跨學科的團隊仍然容易相互誤解、延誤計劃,而原本對於這種團隊而言,每一個角色都要從始至終理解彼此的目標、假設和約束。核心是意識到 what 和 how 的技巧,而對於領導者,最關鍵的是幫助他們的設計團隊和工程師團隊相互理解。

          但是這就有一個問題:擁有不同思維定勢和目標的人如何理解別人的思考?

          我的同事 John Maeda 正好就遊走在設計和技術之間。他建議,在公司建立初期,讓設計師編程,讓工程師設計,但並非每個人都能實現這種跨界,而那些能做到的人就能聯結各種團隊,並且幫助公司加速發展。我在硅谷待了很長時間,我看到那些能夠融合設計和工程的人在公司裏大放異彩。

          我想,對於那些相對成熟的公司,就要由領導去跨界並和每個團隊互動。領導就成爲了一座橋樑,保證每個人都達成共識,讓他們對於公司的目標和約束理解一致。並且他們要確保在整個過程的初始階段設計先行。如果不是這樣,同理心也不過是個片面的命題,整個就不會起作用了。所以,對於一個領導而言,僅僅讓每個人理解 why 是不夠的,他還必須不辭辛苦地去理解 what 和 how,或者,至少要把自己當作一座堅固的溝通橋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