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科學技術強國夢

我們中國人在古代是最不屑科學技術的,諸如算術,物理等自然科學的研究,在古代不僅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甚至被看作是邪術,甚至到了1840年還是這樣。我們古人崇尚的是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科舉,八股等混跡於官場的敲門磚。雖然我們也有不少偉大的科學和技術成就,但是總而言之,古代的中國社會並沒有崇尚科學文明的風氣。雖然在歐洲的中世紀,情況也差不多,但是在古羅馬時期,科學和哲學是很受推崇的。到了近代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科學精神得到了巨大的爆發,以至於到現在,有了很多“科學怪人” 這樣的極端主義者。自從近代開始在歐美世界裏面,整個社會有了崇尚科學技術的風氣。而我國自從17世紀開始,在科學技術領域已經越來越大的落後於西方。以至於到了19世紀,遭受了恥辱的100年。每一箇中國人都希望中國強盛,希望中國的科學技術能夠領先世界,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拿到諾貝爾獎,這個夢想在個人,企業,政府等層面都有,可惜幾十年過去了,我們並沒有完全做到,反而諸如韓國日本等國家做到了,我想每個中國人都挺鬱悶的吧?爲什麼我們沒有做到呢,我想從歷史,文化,運行機制方面分析一下原因,並且提供我的拙見。

在歐洲,科學技術作爲工業的潤滑劑,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同時,也從工業領域的實踐活動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的巨大的經濟支持,以及實踐經驗。所以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來:歐美的科學技術發展一直是以實踐和實實在在的真實世界的用戶需求爲基礎的:由於工業和生產的需要,很多實際問題需要解決,於是大企業和國家支持的研究所就利用實踐當中得出的經驗教訓,針對性地提供解決方案。於是西方的科學技術自然而然地不斷蓬勃發展茁壯成長。我認爲從西方科學技術的發展過程當中我們最需要認識到的是:所有這些發展不是某些人的個人意志,而是基於實實在在的真實需求,是紮根於實踐並且服務於實踐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活動是爲了企業公司的工業化生產開發做前期研究和探索,因爲企業有迫切的盈利目的,無法承擔的起風險巨大的很可能失敗而血本無歸的研究性活動,所以這類活動由科研院校承擔,企業給與他們資金支持,並且向他們提供自己的實踐經驗和教訓,以及自己的需求。科研院所由於有企業的資金支持,必須拿出來有效的解決方案,否則這種支持無法長久,所以企業和科研院校有相互依存的關係。科研院校有了企業的實際問題背景,加上自身的科技研究人才,科研的目的性非常明確,因而容易得出有價值的結果。可以看出來,企業在實踐活動中的經驗教訓需求等等的因素,是有利於科研活動的。

到了1840年以後,我們的"天朝"被"蠻夷"的堅船利炮打到崩潰後,中國人才逐步認識到科學技術的強大力量。而我國真正持續重視科技發展並不斷投入各種支持,是在解放後了。可惜這個過程中,還受到了各種政治運動的侵擾。即便如此,老一輩科技工作者還是做出了非常偉大的成就,從原子彈,氫彈到人造衛星,大推力火箭,雜交水稻等等,無數偉大的成就,讓我崇敬而佩服。可惜的是,改革開放後奉行的“用市場換技術”這個可笑的政策,嚴重的摧毀了中國企業和科研機構的科技發展的機會。我們曾經天真的認爲,西方企業擁有無可比擬的先進技術,如同神話一般,而我們自己是如此的落後,簡直就是舊石器時代的野蠻人。我們只要開放了我們的市場,向那些偉大的企業學習,就可以得到他們的言傳身教,獲得科學技術的快速突破,從而“四兩撥千斤”,走一個捷徑快速提高我國的科技水平。可惜的是,20年過去了,我們的科技水平不僅沒有提升,還更加落後了。因爲這些科技聖人們並沒有傳授祕籍給我們,他們想:如果把我們的祕籍傳給中國人,他們就要和我們競爭了,到時候我去哪裏賺錢。可惜當初我們中國人沒有想到這個簡單的邏輯。看看我們現在的一汽,二汽,上汽,他們20 年前自廢武功,做了大衆等國外汽車公司的工廠,以爲可以換的到技術,但是20年過去了,當年比他們差的韓國現代已經
成了國際名牌,而他們還是人家的工廠。昨天剛剛從新聞聯播喜聞:一汽剛剛點火成功自己的第一臺發動機! 真是笑死我了,這種事情竟然當作新聞來播放,一汽真是太*&#@!了!奇瑞,吉利,甚至長城,比亞迪,在N年前都已經造出了自己的發動機!他們可是沒有高人指點,而且沒有國家的大規模投資扶持的!所以本人打心底裏看不起一汽等企業,他們造的所謂"自主品牌"我絕對不買,我寧願買奇瑞,吉利等真正的自主品牌的汽車,或者是一汽等那幾個汽車工廠造的合資車!

我可以負責人的斷言:改革開放這20多年當中,凡是執行了“用市場換技術”這一做法的行業,無一不停滯不前,因爲他們直接放棄研發了,只做人家的工廠了。另一個例子是我國的大飛機制造產業,當年(大約1986年)我們已經幾乎製造出了自己的中大型客機,可惜放棄了。20年後,不得不重新開工,這20年間,波音, 麥道, 空客已經帶走上萬億美元了吧! 這些錢拿來發展我們自己的大飛機,不僅國內夠用,還可以出口,我們的就業率不久上去了嗎?相關產業的科研和設計能力不久上去了嗎?!內需不就擴大了嗎?! 事實上,沒有什麼科學技術是如此高深的,我們中國人絕對不笨,我們當年的“用市場換技術”的做法是完全錯誤的,因爲我們放棄了實踐的機會,這纔是這20多年我們仍然在落後的主要原因。要知道,實踐出真知阿!如果沒有實踐,就不會遇到棘手的問題來解決,科研院校根本無法做有意義和價值的科研。同樣,企業也無法提高自身的科研和設計,生產能力。要知道什麼事情長時間不做,都會手生的。只有堅持以我爲主的實踐活動,做一個產業體系的整套流程,而不是隻做人家的工廠,我們的企業才真正有競爭力,相應的科學技術也纔有提高的機會。沒人會傻到僅僅因爲我們做了人家的工廠以及完全開放了我們的市場,人家就給我們核心技術,人家只會偷着樂,笑我們傻。想想當年美蘇封鎖的時候我們的前輩可以做出氫彈和運載火箭,難道後來的人在更好的硬件環境和條件下,卻集體白癡了? 這時我們的恥辱阿!

我國的科研院校,企業以及政府的很多錯誤和無效的做法,導致了我國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還相對落後。那麼,我們該如何奮起直追呢?


我想對歐美社會的科技發展的認識,很有利於幫助我們振興我們國家的科學技術發展。首先,全社會要崇尚科學技術,而不是封建迷信。這點我們這幾十年來做的還算可以,我在此不想多說。我想說一說科研院校與企業的關係這個問題。事實上配合的好的話,二者可以共同繁榮,否則,會共同衰敗。首先,我們應該認識到,科學技術的意義和作用:它完全是爲了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的,是服務於生產的,一定要被企業應用到,否則,再高深的科學技術也沒用。這個與拿奧運金牌不一樣:榮譽感其實遠遠沒有那麼重要,諾貝爾獎不重要,國際期刊會議發表的論文數量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企業使用了你的科學理論或者技術後,可以提高生產率,獲得更大的盈利。很不幸的是:我國的很多名牌大學的碩士博士生們,只是在忙碌着發論文,卻沒有基於企業的實際需求來搞科研。企業的職責是使用成熟的技術批量生產,獲取利潤。絕大多數企業,並沒有實力建立自己的研究機構搞科研,因爲研究是一種探索性的活動,失敗是非常平常的。這樣企業的成本會很高。更加經濟的方式是:由多家企業出資支持高校和科研機構搞科研,要知道碩士博士是幾乎不需要工資的。這樣科研的風險就會大大降低,而企業拿到成熟的方案後,就可以放心的投資生產。高校和科研機構反過來以科學研究和探索爲職責,他們從企業得到資金支持,按照企業的要求有針對性地解決特定的問題,提供給企業一套成熟的解決方案。如果他們做不好這點,就會失去資金支持,因而將會失業。有了這種危機感,每一個教授,博士,科研人員,都不敢馬虎。 二者有了這種相互依存的關係,科學技術纔會向着正確的方向發展。

看看我國的企業和科研院校,我們會發現很多可笑而又可悲的問題:

1. 高校不需要企業的資金支持
高校由政府支持,不需要企業的資金支持;無論有沒有科研成果,教授們都可以過上滋潤的日子,學校也不用爲funding而發愁。政府支持的科研機構也有類似問題。這樣,科研院校就沒有最基本的動力去做科學研究。也許唯一的動力,是領導的呼籲以及一個祈求中國科技發達的願望。而且,由於沒有和企業的密切聯繫,科研人員們根本不知道該去解決什麼前沿的實際問題,卻爲了發論文而耗費時間。並不是說所有的論文都沒用,但我見過太多沒有實踐背景的空洞論文。而沒有論文卻是畢業不了的,這原本無可厚非,但問題是,如果論文不是在爲了解決實際問題的科研過程中得出的對科技理論方法的新認識,如果沒什麼企業能通過直接或者間接的學習理解你的論文而提高自身生產率,它還有什麼價值呢,只能用於應付畢業吧。

2. 高校教師的盈利目的
由於上面的原因,國內大多數高校沒有較強的科研實力,想要解決前沿的科技難題,幾乎不可能。於是,很多教授做起了小老闆,利用研究生的免費人力資源,做低水平的勞動。很多是社會上的小公司都可以搞定的事情,卻由博士生,碩士生來做。這兩個因素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由於沒有與大企業的密切合作,而沒有解決前沿問題的機會,無法磨練內功提高科研實力;於是只能做簡單的勞動,而進一步浪費了時間和機遇。最終,整個高校的科研能力都大大降低了。從漢芯到麒麟的鬧劇到諸多博導,教授,博士生的論文作假抄襲,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一次次地讓中國人失望了。

3. 企業的科研情節
很多大企業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建立與自身實力不符合的科研機構,大大增加了企業成本,降低了市場競爭力。原因包括,政府的振興科技的願望,以及高校的無能,等等。而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卻只能做最簡單的生產和設計,根本沒有機會取得市場競爭的技術優勢。於是,我們國家的企業,整體上來說,還無法在國際競爭中擁有技術的領先優勢,最多也就是緊跟國際先進水平,因而企業的利潤較少,競爭力差。

4. 企業的急功近利和短視
多數中小企業沒有考慮過取得技術的領先優勢,還處在一味模仿的階段。當然,也沒有實力做到“十年磨一劍”這種精益求精的地步。於是在競爭中很脆弱,抗風險能力很差。看看這兩年的金融危機就知道了。


5. 知識產權保護
至少在IT領域,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還任重道遠。中小軟件公司的生存環境相當艱難,盈利能力很差,因爲盜版嚴重。於是,它們也沒有實力和動力做出精品軟件。總是在做低水平重複的勞動,比如外包,利潤率很低。

6. 政府的作用
政府每年要投資很多錢給高校和科研機構,但是卻不知道,並不是所有的研究都值得做。比如,前兩年某校放衛星,說作出了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操作系統:麒麟。結果不到一週,就被人拆穿,是使用了某版的linux操作系統。現在在計算機軟件領域,由於開源運動規模宏大,我們已經不需要再投資做“自主知識產權”的操作系統,數據庫這些軟件了,因爲很多開源協議的核心就是:允許用戶獲得源代碼並且修改,相當於放棄了自身的知識產權。這時,我們只要把這些操作系統,數據庫開源的基礎軟件喫透了,就完全可以滿足我們的需求了,爲什麼還要花那些冤枉錢呢,政府的很多類似投資最終淪落爲某些人的油水了。政府應該認識到:科研的目的是爲了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的,如果問題已經解決,就不需要重複發明輪子了。於是,芯片就有強烈的需求做到自主知識產權,否則,每年中國人要花1000多億美元(數據來源於某期的新聞聯播) 給intel和amd. 政府有義務用正確的方法刺激科研院校的科研能力,並且幫助企業降低科技投入的成本,最終的目的都是提高生產率,競爭力和利潤率。


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就是對症下藥。這些問題解決了,我們國家的科研水平就會提升。

1. 降低高校的資金支持,同時禁止學費攀升。讓學校有巨大的科研壓力,只有從事科研活動獲取企業的funding,學校才能運行。還要配合高校和學術界的科學管理,引入競爭機制和淘汰機制,讓有才能的人,即使他們年輕,有發展的空間。打破學術腐敗和壟斷的土壤。真正發揮出高校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2. 對企業從事有效的科研活動進行支持
這點要小心使用,因爲一不小心,就會變成企業獲取資金的非正常手段。

3. 創造寬鬆的環境讓企業,個人,以及各種組織機構從科研活動中獲利,保護知識產權。

4. 政府主導進行大規模的高科技項目,鼓勵具有實力的企業,科研機構等等的參與。比如當年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計劃,耗資巨大,但是促進了美國科學技術的整體提升。再比如現在如空氣般普及的互聯網,就來源於美國的國防部網絡計劃。

5. 立刻在各個行業,停止“用市場換技術”的無知做法!永遠不能認爲自己是白癡而依賴別人,只有自己動手去做,纔是真正會做。小到個人,大到企業國家,都是這個道理。實踐出真知,只有不斷地實踐和認識的螺旋式上升中,科研水平和企業競爭力才能提升! 如果還做世界工廠的話,100年以後,我們還是照樣落後,因爲我們從來沒有思考過!我們只要做苦力就行了!
我們可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忠實追隨者阿,爲什麼前輩的思想我們都忘記了呢? 可惜我們因爲沒有認識到這個如此簡單的道理而浪費了如此巨大的資金和寶貴的時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