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以前成功的12條黃金法則》的3個小故事有感

故事一

我知道一個小男孩立志成功的故事。

小男孩的父親是位馬術師,他從小就必須跟着父親東奔西跑,一個馬廄接着一個馬廄,一個農場接着一個農場地去訓練馬匹。由於經常四處奔波,男孩的求學過程並不順利。

初中時,有次老師叫全班同學寫作文,題目是長大後的志願。

那晚他洋洋灑灑寫了7張紙,描述他的偉大志願,那就是想擁有一座屬於自己的牧馬農場,並且仔細畫了一張200畝農場的設計圖,上面標有馬廄、跑道等的位置,然後在這一大片農場中央,還要建造一棟佔地400平方英尺的巨宅。

成功人士比你富一千倍,就能說明他們比你聰明一千倍嗎?絕對不是。關鍵在於他們確立了人生目標。他花了好大心血把報告完成,第二天交給了老師。兩天後他拿回了,第一面上打了一個又紅又大的F,旁邊還寫了一行字:下課後來見我。

腦中充滿幻想的他下課後帶了報告去找老師:“爲什麼給我不及格?”

老師回答道:“你年紀輕輕,不要老做白日夢。你沒錢,沒家庭背景,什麼都沒有。蓋座農場可是個花錢的大工程,你要花錢買地、花錢買純種馬匹、花錢照顧它們。”他接着又說:“如果你肯重寫一個比較不離譜的志願,我會給你打你想要的分數。”

這男孩回家後反覆思量了好幾次,然後徵求父親的意見。父親只是告訴他:“兒子,這是非常重要的決定,你必須自己拿定主意。”

再三考慮幾天後,他決定原稿交回,一個字都不改,他告訴老師:“即使拿個大紅字,我也不願放棄夢想。”

20多年以後,這位老師帶領他的30個學生來到那個曾被他指責的男孩的農場露營一星期。離開之前,他對如今已是農場主的男孩說:“說來有些慚愧。你讀初中時,我曾潑過你冷水。這些年來,也對不少學生說過相同的話。幸虧你有這個毅力堅持自己的目標。”

感悟:

1. 小孩得從小培養其判斷能力;(獨立)

2. 應該多給小孩講這種故事,而不是“兩隻老虎”;

3. 老師的話不是教條。(記得我們小學時,那可是“信老師”勝過“信家長”。)



故事二

唐太宗貞觀年間,長安城西的一家磨坊裏,有一匹馬和一頭驢子。它們是好朋友,馬在外面拉東西,驢子在屋裏推磨。貞觀三年,這匹馬被玄奘大師選中,出發經西域前往印度取經。

17年後,這匹馬馱着佛經回到長安。它重到磨坊會見驢子朋友。老馬談起這次旅途的經歷:浩瀚無邊的沙漠,高入雲霄的山嶺,凌峯的冰雪,熱海的波瀾……那些神話般的境界,使驢子聽了極爲驚異。驢子驚歎道:“你有多麼豐富的見聞啊!那麼遙遠的道路,我連想都不敢想。”老馬說:“其實,我們跨過的距離是大體相等的,當我向西域前行的時候,你一步也沒停止。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師有一個遙遠的目標,按照始終如一的方向前進,所以我們打開了一個廣闊的世界。而你被矇住了眼睛,一生就圍着磨盤打轉,所以永遠也走不出這個狹隘的天地。”

感悟:

1. 平時多問問自己:“我這一生要幹什麼?”

2. 傑出人士與平庸之輩最根本的差別,並不在於天賦,也不在於機遇,而在於有無人生目標!

3. 思維走出去,別閉門造車;

 

故事三

這就好似一個故事,說的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旅遊勝地——比賽爾。

在很久以前,比賽爾是一個只能進、不能出的貧瘠地方。在一望無際的沙漠裏,一個人如果憑着感覺往前走,他只會走出許多大小不一的圓圈,最後的足跡十有8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狀。因爲人們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所以他們一直都沒走出去過。後來,一位青年出現了,他發現比賽爾四處都是沙漠,一點可以參照的東西也沒有,於是,他找到了北斗星,在北斗星的指引下,他成功地走出了大漠。這位青年人於是成了比賽爾的開拓者,他的銅像被豎在小城的中央。銅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從選定方向開始的。

感悟:

1. 人生如果沒有目標,不是停滯不前,就是原地圓周運動;

2. 找到自己的北斗星,開始新生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