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系統的短暫生命

Bengali公司在1996年曆時一年祕密開發了一款系統,準備打敗當時紅極一時的PointCast ( A service that ingeniously transformed the mundane screen saver into a unique advertising-driven news and stock service, it was the wunderkind on the block. It attracted tens of thousands of users and landed its creators on the covers of all the industry magazines. )Bengali公司在此之前曾經取得一些該領域的成功,因此信心滿滿的打算創造出讓所有人都跌破眼鏡的新媒體, 下一代的電視、廣播或者出版媒體.

這款創新的系統叫“Typhoon” ,Bengali公司讓他最聰明的賢才在屋子裏祕密開發這款系統,直到發佈。他們做了大量的工作。開發團隊試圖解決一個這樣的問題“未來社會如何與媒體交互?”假設很多,每個回答又帶來了更多的問題,這套系統變得越來越複雜,怪異。但是Bengali打算髮布它了。

在面市前,這款系統被展示給一些頂級公司的高管,雖然不能否認成績,但是一些人開始好奇,觀衆會是什麼人呢?還有一些人詢問人們該怎麼使用。開發團隊回答了所有的問題,但是他們承認系統還不能面對最終用戶. 系統已經被開發人員試用,也作了自我的評估,所以他們覺得已經十分貼近最終用戶想要的呢,但是,爲了給這些高管們面子,他們決定在發佈前作一些用戶研究。

12個人被挑選出來成爲做one-on-one用戶測試,執行兩個比較難的任務,描述一下對產品的看法。.這場測試簡直就是一場災難。

用戶完全不理解Typhoon是什麼軟件,更別提怎麼來使用它了。然後開發人員開始修訂一些問題,試圖讓Typhoon更明瞭,幫助人們能使用它,但他們並沒有什麼明確的方向怎麼做。產品發佈前,他們只來得及修改一些最明顯的問題。

Typhoon發佈後,一片混亂,媒體和首批用戶都不知道怎麼用它。儘管進行了強勢的廣告宣傳,用戶數量還是不停萎縮,使用量明顯少於Bengali公司最初的設計.

在Typhoon的修訂版進入開發時,方向更不清晰,一些根本性的問題不停的出現。他們在範圍、用戶、目的、功能性各個方面爭論不休。一些看起來已經確定的也變得不穩定。項目執行者們很快就失去了可以修改好Typhoon的信心。修改也沒有試圖去留住那些即將失去的typhoon用戶。兩個月後,有較多傳統軟件背景的項目主管被換掉了。新的項目主管試圖把Typhoon變成了一個更尋常的新聞服務,團隊開始變得動盪,他們覺得自己的創造和好的想法都被管理者給浪費了。

Typhoon上線四個月後,最後的原始成員也離開了項目。又過了兩個月後,Typhoon悄悄的下線了,如今只有T恤保留下來。這是個真實的故事,多少年後,參與這個項目的人回想起來仍然感到心痛,付出了那麼多的努力和心血,那麼多好的想法被浪費掉了。

這是個失敗的產品,失敗的原因不是代碼的質量或者改革的核心,而在於不理解他的用戶。一個好的產品如果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完成他們的意圖,尊重用戶的能力,那就不是好的產品,無論其代碼多好,視覺設計有多好。

Bengali公司因爲忽略了用戶研究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