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切板與人機交互

剪切板與人機交互

 

目前信息技術的向前發展似乎也有點“滯脹”,缺乏提綱挈領的主線應用及核心技術。那麼我們現在面臨的環境和問題是什麼呢?雲計算和物聯網無疑是我們的大環境,於是1、大數據及多視角解析數據成爲方向。在生活中每個人關注的重點往往不同,看待數據的側重和處理方式也因人而異,而由此做出的判斷和決定也不同;2、萬物互聯(即物聯網)是另一個方向。要想讓家居生活智能起來,首先要能感知環境,進而做出判斷執行動作。而這種智能行爲應該是部分地、大概地有廠家在出廠時設置,如何精細地適配每個家庭的個性化需求還是得靠家庭主人的參與和“訓練”。

 

要想讓家庭主人樂於參與智能家居之中,人機交互是應用軟件的核心。而家庭需求總是千差萬別的,而這種差別體現了主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家的理解。所以我們一定要爲這種差異性的應用需求預留足夠的裕度和空間。

 

直接使用編程語言作爲人機交互方式,顯然不可取,計算機語言多半較爲晦澀。那麼,像傳統軟件那樣設計人機界面可以嗎?應該講也是不可取的,因爲表達能力受到很大侷限。我想如果把以上二者結合起來,再加上進程間通信技術的應用,會是一個有力的實現方法。它可以解決現在應用系統的不足,如現在多數含界面程序間不能像終端命令那樣藉助腳本語言形成新功能的組合和擴展。

 

那麼在現在已有的系統結構中有類似的感念可以參考並加以創新、增強和擴展嗎?有的!就是剪切板。首先需要爲剪切板配上一個“窗口”,使它可以直接與使用者更好地交互,其次這個剪切板可以與機器中的編譯環境友好地交互,於是剪切板中的數據可以通過計算機語言的處理生成用戶想要的和可供下游應用程序使用的數據。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平衡多種人機交互方式,圖形界面式的、計算可視化地交互是最易於接受的方式需要恰當的充分利用;計算機語言具有更靈活、更強的表達能力,應該充分利用系統中的可視化編譯環境,使其發揮關鍵作用;綜合利用多種語義分析和表達手段,除了以上傳統的交互方式表達語義,還可以大力拓展新的語義表達方式,比如說整合傳感器特徵參數值的語義判定和基於執行元件的動作語義表達。這樣剪切板還可以扮演程序間的“粘合劑”,使程序間可以互相引用。於是我們得到了一種統一終端命令編程和圖形程序類編程的方法。

 

其實這個剪切板不僅可以在同一個程序中使用,還可以在不同程序間使用,還可以在不同的機器間使用。於是,當在不同機器間使用時,平板電腦或手機便可充當“剪切板”。也就是說,剪切板可以負責傳遞數據和做計算量較小的應用,而大計算量的、綜合優化性的(比如基於社會羣體的個人計劃優化)應用可以由服務器完成。呵呵,不知大家留意美國科幻電影《阿凡達》嗎,其中“全息數據”的copy就很類似。

 

以上是我對信息技術發展的一些個人見解和構想。歡迎它石攻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