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測試思想者 - 再識王陽明


軟件測試思想者 - 再識王陽明

近日觀看《外交風雲》電視連續劇,劇中有一個場景,蔣介石敗退臺灣“草山”時慨嘆道,“草山”太不吉利了,忌諱草山有落草爲寇之嫌,遂以其偶像明代王陽明之名改“草山爲“陽明山”。由此,引發了我對王陽明的興趣,遂查找了一下資料,發現王陽明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被尊爲儒家歷史上的完人,他在哲學、政治、軍事、教育、文學和書法上的造詣建樹頗豐,他的學說廣爲流傳,是歷史上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和立言三不朽的聖人,大大刷新了我以前對其只是一個古代知名人物的認知。

關於王陽明

王陽明在明朝官至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釋道三家,開創出了堪稱儒學新局面的心學,被認爲是可直追孔孟的聖人,他還領兵平亂剿匪,用極少的代價閃電般地徹底擊敗了數倍於己的敵人,是中國歷史上極少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大儒。王陽明地位之崇高,影響之廣泛,都是歷史無法忽略的。

關於完人

古人以立德、立功和立言爲三不朽。“立德”,即樹立高尚的道德,是指個人道德修養層面;“立功”,即爲國爲民建立功績,建功立業,立不世之功;“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見的言論,使充滿智慧與光芒的思想言論流傳後世。能夠同時做到的稱爲聖人,是以後世有一種說法,認爲儒家歷史上曾經產生過兩個半完人,一個是萬世師表的孔子,另一個就是開創了心學的王陽明,還有半個是晚清實學的代表人物曾國藩。對王陽明推崇的人,有很多名人,比如,張居正、曾國藩、梁啓超、孫中山、蔣介石乃至日本的東鄉平八郎、稻盛和夫等等。

關於文人用兵三最

  • 諸葛亮
  • 毛澤東
  • 王陽明

關於史上四聖

  • 孔子
  • 孟子
  • 朱熹
  • 王陽明


關於“第一等事”

1483年,王陽明在北京的私塾讀書,曾與老師辯論:“何謂第一等事?”老師做出他自認最完美的回答:“當然是讀書做大官啊。”王陽明則說:“我以爲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他認爲聖賢可以傳萬世,而官職卻不可以。

關於其詩

王陽明從十一歲開始,就展露了神童天資,小小年紀就能提筆成詩,且見解獨特自成一格。

金山寺(少時作)
金山一點大如拳,
打破維陽水底天。
閒依妙高臺上月,
玉簫吹徹洞龍眠。

蔽月山房(少時作)
山近月遠覺月小,
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
還見山小月更闊。

王陽明這是說蔽月山房,擡頭看山和月,爲什麼看山比較大,看月比較小呢?這是因爲你的視角是自下而上的,如果換一個視角,如果有人眼大如天,自天空而下望之,所謂的高山也不過是滄海一粟,而只有夜色下的千古明月纔是真正的闊大的明月。這可以說是古詩中最早的相對論。

四句教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爲善去惡是格物。

無善無噁心之體:世界觀

無善無惡就是本心最自然的狀態,它是心的本體。      
由於心即是理,心外無事、心外無物,心的本體是無善無惡,所以天地萬物也應該無善無惡。
這就是王陽明的世界觀:天地萬物無善無惡,我們對待天地萬物的態度也應該是無善無惡。

有善有惡意之動:人生觀

善和惡都有“意”,心中有意,就會產生慾望,人只要心動,只要一有意欲,就必然相伴而出現善與惡。意是指意念,意念就是心動,意念的心動就會產生善惡。
心本無善惡,善惡是由於心動產生的。人只要有意念心就動,心動就不可能是中性的,心動產生意念,意念不是向善就是向惡。

知善知惡是良知:價值觀

良知是評判善惡的標準。“知是知非”、“知善知惡”是我們的道德與智慧的直覺力,只有良知,才能以“善”爲善,以“惡”爲惡。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

爲善去惡是格物:方法論

格物涵蓋人類的一切行爲,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一切活動,是探究事物客觀屬性、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是人生實踐的目的,爲善去惡就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目的和標準。
從“知善知惡是良知”到“爲善去惡是格物”,通過“致良知”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王陽明思想的精粹和核心,這是認識和實踐的統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