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硬盤接口詳解

固態硬盤

概念

固態驅動器(Solid State Drive),俗稱固態硬盤,固態硬盤是用固態電子存儲芯片陣列而製成的硬盤,因爲臺灣英語裏把固體電容稱之爲Solid而得名。SSD由控制單元和存儲單元(FLASH芯片、DRAM芯片)組成。固態硬盤在接口的規範和定義、功能及使用方法上與普通硬盤的完全相同,在產品外形和尺寸上也完全與普通硬盤一致。被廣泛應用於軍事、車載、工控、視頻監控、網絡監控、網絡終端、電力、醫療、航空、導航設備等諸多領域。

其芯片的工作溫度範圍很寬,商規產品(0~70℃)工規產品(-40~85℃)。雖然成本較高,但也正在逐漸普及到DIY市場。由於固態硬盤技術與傳統硬盤技術不同,所以產生了不少新興的存儲器廠商。廠商只需購買NAND存儲器,再配合適當的控制芯片,就可以製造固態硬盤了。新一代的固態硬盤普遍採用SATA-2接口、SATA-3接口、SAS接口、MSATA接口、PCI-E接口、NGFF接口、CFast接口、SFF-8639接口和M.2 NVME/SATA協議。

 

接口

目前固態硬盤的主要接口有:

SATA接口

作爲目前應用最多的硬盤接口,SATA 3.0接口最大的優勢就是成熟。普通2.5英寸SSD以及HDD硬盤都使用這種接口,理論傳輸帶寬6Gbps,雖然比起新接口的10Gbps甚至32Gbps帶寬差多了,但普通2.5英寸SSD也沒這麼高的需求,500MB/s多的讀寫速度也夠用。

 

 

mSATA接口

mSATA接口,全稱迷你版SATA接口(mini-SATA)。是早期爲了更適應於超級本這類超薄設備的使用環境,針對便攜設備開發的mSATA接口應運而生。可以把它看作標準SATA接口的mini版,而在物理接口上(也就是接口類型)是跟mini PCI-E接口是一樣的。

 

mSATA接口是SSD小型化的一個重要過程,不過mSATA依然沒有擺脫SATA接口的一些缺陷,比如依然是SATA通道,速度也還是6Gbps。諸多原因沒能讓mSATA接口火起來,反而被更具升級潛力的M.2 SSD所取代。

 

M.2接口

M.2接口是Intel推出的一種替代mSATA的新的接口規範,也就是我們以前經常提到的NGFF,即Next Generation Form Factor。

 

M.2接口的固態硬盤寬度22mm,單面厚度2.75mm,雙面閃存佈局也不過3.85mm厚,但M.2具有豐富的可擴展性,最長可以做到110mm,可以提高SSD容量。M.2 SSD與mSATA類似,也是不帶金屬外殼的,常見的規格有主要有2242、2260、2280三種,寬度都爲22mm,長度則各不相同。

 

不僅僅是長度,M.2的接口也有兩種不同的規格,分別是“socket2”和”socket3”

 

看似都是M.2接口,但其支持的協議不同,對其速度的影響可以說是千差萬別,M.2接口目前支持兩種通道總線,一個是SATA總線,一個是PCI-E總線。當然,SATA通道由於理論帶寬的限制(6Gb/s),極限傳輸速度也只能到600MB/s,但PCI-E通道就不一樣了,帶寬可以達到10Gb/s,所以看似都爲M.2接口,但走的“道兒”不一樣,速度自然也就有了差別。

 

上圖爲M.2接口走SATA通道的速率

 

上圖爲M.2接口走PCIE通道的速率

 

M.2接口(NVMe協議)

NVM Express(NVMe),或稱非易失性內存主機控制器接口規範(Non-Volatile Memory express),是一個邏輯設備接口規範。他是與AHCI類似的、基於設備邏輯接口的總線傳輸協議規範(相當於通訊協議中的應用層),用於訪問通過PCI-Express(PCIe)總線附加的非易失性內存介質,雖然理論上不一定要求 PCIe 總線協議。

此規範目的在於充分利用PCI-E通道的低延時以及並行性,還有當代處理器、平臺與應用的並行性,在可控制的存儲成本下,極大的提升固態硬盤的讀寫性能,降低由於AHCI接口帶來的高延時,徹底解放SATA時代固態硬盤的極致性能。

NVMe具體優勢包括:

①性能有數倍的提升;

②可大幅降低延遲;

③NVMe可以把最大隊列深度從32提升到64000,SSD的IOPS能力也會得到大幅提升;

④自動功耗狀態切換和動態能耗管理功能大大降低功耗;

⑤NVMe標準的出現解決了不同PCIe SSD之間的驅動適用性問題。

延時更低:

說到NVMe標準對比AHCI標準的優勢,其中之一就是低延時。因爲AHCI標準本身就是爲高延遲的機械硬盤而設,雖然SSD發展至今,主流產品已經開始不能滿足性能的高速發展,特別是在延遲方面。而面向SSD產品的NVMe標準,降低存儲時出現的高延遲,就是其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NVMe SSD可有效降低延遲(圖片來自網絡)

在軟件層方面,NVMe標準的延時只有AHCI的一半不到,NVMe精簡了調用方式,執行命令時不需要讀取寄存器;而AHCI每條命令則需要讀取4次寄存器,一共會消耗8000次CPU循環,從而造成大概2.5微秒的延遲。

IOPS大增:

NVMe的另一個重點則是提高SSD的IOPS(每秒讀寫次數)性能。目前市面上性能不錯的SATA接口SSD,最多隻會測試到隊列深度爲32的IOPS能力,其實終究原因這是AHCI的上限,其實許多閃存主控可以提供更好的隊列深度。而NVMe則可以把最大隊列深度從32提升到64000,SSD的IOPS能力也會得到大幅提升。


隊列深度的大幅提升(圖片來自網絡)

 

低延時和良好的並行性的優勢就是可以讓SSD的隨機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這是950PRO系列SSD的現場跑分,它的隨機性能表現絕對是一流的,在任何隊列深度下都能發揮出極佳的速度。

功耗更低:


更先進的能耗管理(圖片來自網絡)

NVMe加入了自動功耗狀態切換和動態能耗管理功能,設備從能耗狀態0閒置50ms後可以迅速切換到能耗狀態1,在500ms閒置後又會進入能耗更低的狀態2。雖然切換能耗狀態會產生短暫延遲,但閒置時這兩種狀態下的功耗可以控制在非常低的水平,因此在能耗管理上,相比起主流的SATA接口SSD擁有較大優勢,這一點對增加筆記本電腦等移動設備的續航尤其有幫助。

驅動適用性廣:


主流操作系統逐漸開始支持NVMe(圖片來自網絡)

NVMe標準的出現解決了不同PCIe SSD之間的驅動適用性問題,NVMe SSD可以很方便的匹配不同的平臺、系統,無需廠家提供相應的驅動就可以正常工作,目前WindowsLinux、Solaris、Unix、VMware、UEFI等都加入了對NVMe SSD的支持。

 

PCI-E接口:

在傳統SATA硬盤中,當我們進行數據操作時,數據會先從硬盤讀取到內存,再將數據提取至CPU內部進行計算,計算後寫入內存,存儲至硬盤中;而PCI-E就不一樣了,數據直接通過總線與CPU直連,省去了內存調用硬盤的過程,傳輸效率與速度都成倍提升。簡單的說,我們可以把兩種通道理解成兩輛相同的汽車,PCI-E通道的汽車就像是在高速上行駛,而SATA通道的汽車就像是在崎嶇山路上行駛。很顯然,PCI-E SSD傳輸速度遠遠大於SATA SSD。

 

目前PCI-E接口通道有PCI-E 2.0 x2及PCI-E 3.0 x4兩種,最大速度達到32Gbps,可以滿足未來一段時間的使用,而且早期PCI-E硬盤不能做啓動盤的問題早解決,現在旗艦級SSD大多會選擇PCI-E接口。

雖然PCI-E SSD有諸多好處,但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PCI-E SSD由於閃存顆粒和主控品質問題,總體成本較高,相比傳統SATA固態硬盤價格貴一些。另外,由於PCI-E會佔用總線通道,入門以及中端平臺CPU通道數較少,都不太適合添加PCI-E SSD,只有Z170,或者是X79、X99這樣頂級平臺,纔可以完全發揮PCI-E SSD的性能。總的來說,如果你是一個不差錢的土豪,那麼就 PCI-E SSD吧!

 

好了,帶客官看過這麼多固態硬盤的接口,相信這篇文章也一定能讓你學到不少的知識。對於固態硬盤又多了更多的瞭解,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