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前端面試常見問題

 

Web前端面試常見問題

 

箭頭函數

箭頭函數的this指向的是父級作用域的this,是通過查找作用域鏈來確定 this 的值也就是說,看的是上下文的this,指向的是定義它的對象,而不是使用時所在的對象;普通函數指向的是它的直接調用者。

 

vuex 中dispatch 和 commit 的用法和區別

 

ispatch:含有異步操作,例如向後臺提交數據,寫法: this.$store.dispatch('action方法名',值)

commit:同步操作,寫法:this.$store.commit('mutations方法名',值)

 

閉包的概念:閉包就是能讀取其他函數內部變量的函數。

優點:

  1. 避免全局變量的污染
  2. 希望一個變量長期存儲在內存中(緩存變量)

缺點:

  1. 內存泄露(消耗)
  2. 常駐內存,增加內存使用量

對前端性能優化有什麼瞭解?一般都通過那幾個方面去優化的?

前端性能優化的七大手段

  1. 減少請求數量
  2. 減小資源大小
  3. 優化網絡連接
  4. 優化資源加載
  5. 減少重繪迴流
  6. 性能更好的API
  7. webpack優化

 

Vue 生命週期

vue生命週期

 

Vue實現數據雙向綁定的原理:Object.defineProperty()

vue實現數據雙向綁定主要是:採用數據劫持結合發佈者-訂閱者模式的方式,通過Object.defineProperty()來劫持各個屬性的setter,getter,在數據變動時發佈消息給訂閱者,觸發相應監聽回調。當把一個普通 Javascript 對象傳給 Vue 實例來作爲它的 data 選項時,Vue 將遍歷它的屬性,用 Object.defineProperty 將它們轉爲 getter/setter。用戶看不到 getter/setter,但是在內部它們讓 Vue 追蹤依賴,在屬性被訪問和修改時通知變化。

vue的數據雙向綁定 將MVVM作爲數據綁定的入口,整合Observer,Compile和Watcher三者,通過Observer來監聽自己的model的數據變化,通過Compile來解析編譯模板指令(vue中是用來解析 {{}}),最終利用watcher搭起observer和Compile之間的通信橋樑,達到數據變化 —>視圖更新;視圖交互變化(input)—>數據model變更雙向綁定效果。

 

 

 

Vue組件間的參數傳遞

1.父組件與子組件傳值
父組件傳給子組件:子組件通過props方法接受數據;
子組件傳給父組件:$emit方法傳遞參數
2.非父子組件間的數據傳遞,兄弟組件傳值
eventBus,就是創建一個事件中心,相當於中轉站,可以用它來傳遞事件和接收事件。項目比較小時,用這個比較合適。(雖然也有不少人推薦直接用VUEX,具體來說看需求咯。技術只是手段,目的達到纔是王道。)

路由  local

Vue的路由實現:hash模式 和 history模式

hash模式:在瀏覽器中符號“#”,#以及#後面的字符稱之爲hash,用window.location.hash讀取;
特點:hash雖然在URL中,但不被包括在HTTP請求中;用來指導瀏覽器動作,對服務端安全無用,hash不會重加載頁面。
hash 模式下,僅 hash 符號之前的內容會被包含在請求中,如 http://www.xxx.com,因此對於後端來說,即使沒有做到對路由的全覆蓋,也不會返回 404 錯誤。

history模式:history採用HTML5的新特性;且提供了兩個新方法:pushState(),replaceState()可以對瀏覽器歷史記錄棧進行修改,以及popState事件的監聽到狀態變更。
history 模式下,前端的 URL 必須和實際向後端發起請求的 URL 一致,如 http://www.xxx.com/items/id。後端如果缺少對 /items/id 的路由處理,將返回 404 錯誤。Vue-Router 官網裏如此描述:“不過這種模式要玩好,還需要後臺配置支持……所以呢,你要在服務端增加一個覆蓋所有情況的候選資源:如果 URL 匹配不到任何靜態資源,則應該返回同一個 index.html 頁面,這個頁面就是你 app 依賴的頁面。”

Vue與Angular以及React的區別?

(版本在不斷更新,以下的區別有可能不是很正確。我工作中只用到vue,對angular和react不怎麼熟)
1.與AngularJS的區別
相同點:
都支持指令:內置指令和自定義指令;都支持過濾器:內置過濾器和自定義過濾器;都支持雙向數據綁定;都不支持低端瀏覽器。

不同點:
AngularJS的學習成本高,比如增加了Dependency Injection特性,而Vue.js本身提供的API都比較簡單、直觀;在性能上,AngularJS依賴對數據做髒檢查,所以Watcher越多越慢;Vue.js使用基於依賴追蹤的觀察並且使用異步隊列更新,所有的數據都是獨立觸發的。

2.與React的區別
相同點:
React採用特殊的JSX語法,Vue.js在組件開發中也推崇編寫.vue特殊文件格式,對文件內容都有一些約定,兩者都需要編譯後使用;中心思想相同:一切都是組件,組件實例之間可以嵌套;都提供合理的鉤子函數,可以讓開發者定製化地去處理需求;都不內置列數AJAX,Route等功能到核心包,而是以插件的方式加載;在組件開發中都支持mixins的特性。
不同點:
React採用的Virtual DOM會對渲染出來的結果做髒檢查;Vue.js在模板中提供了指令,過濾器等,可以非常方便,快捷地操作Virtual DOM。

vue路由的鉤子函數

首頁可以控制導航跳轉,beforeEach,afterEach等,一般用於頁面title的修改。一些需要登錄才能調整頁面的重定向功能。

beforeEach主要有3個參數to,from,next:

to:route即將進入的目標路由對象,

from:route當前導航正要離開的路由

next:function一定要調用該方法resolve這個鉤子。執行效果依賴next方法的調用參數。可以控制網頁的跳轉。

vuex是什麼?怎麼使用?哪種功能場景使用它?

只用來讀取的狀態集中放在store中; 改變狀態的方式是提交mutations,這是個同步的事物; 異步邏輯應該封裝在action中。
在main.js引入store,注入。新建了一個目錄store,….. export 。
場景有:單頁應用中,組件之間的狀態、音樂播放、登錄狀態、加入購物車

vuex

 

Vuex是通過全局注入store對象,來實現組件間的狀態共享。在大型複雜的項目中(多級組件嵌套),需要實現一個組件更改某個數據,多個組件自動獲取更改後的數據進行業務邏輯處理,這時候使用vuex比較合適。假如只是多個組件間傳遞數據,使用vuex未免有點大材小用,其實只用使用組件間常用的通信方法即可。

 

 

 

如何判斷某一個變量是數組

js中Math.max()求取數組中最大值

1

2

3

let arr = [3,2,4,1,8,6]

let maxValue = Math.max.apply(null,arr);

console.log(maxValue);

PS: Math.max()中的參數不可以傳數組

ES6模塊化與CommonJS模塊化

 

S6模塊化

  • 代表:Vue
  • 語法:
    • 導入:import xxx from、import {xxx} from
    • 導出:export、export default
  • 特點:
      1. this指向undefined
      1. 編譯時輸出接口
      1. 可以單獨加載其中的某個接口(方法)
      1. 靜態分析,動態引用。輸出的是值的引用

CommonJS模塊化

  • 代表:node.js
  • 語法:
    • 導入:require()
    • 導出:module.exports、exports
  • 特點:
      1. this 指向當前模塊
      1. 運行時加載。CommonJS腳本代碼在require的時候,就會全部執行。一旦出現某個模板被“循環加載”,就只能輸出已經執行的部分,還未執行的部分不會輸出。
      1. 加載的是整個模塊,即將所有的接口全部加載進來。
      1. 輸出的是一個值的拷貝

 

require和import 的差別

ES6之前出現了JS模塊加載的法案,最主要是CommonJS和AMD規範。CommonJS前者主要應用於服務器,實現同步加載,如nodejs。AMD規範應用於瀏覽器,如requirejs,爲異步加載。
node編程中最重要的思想是模塊化,import和require都是被模塊化使用
require是運行時調用,所以可以隨處引入
import是編譯時調用,必須放在文件開頭引入,目前部分瀏覽器不支持,需要用babel把es6轉成es5再

 

什麼是閉包,你對閉包的理解

閉包就是函數執行產生一個私有的作用域,在這個作用域中的私有變量和外界互不干擾,而且作用域不銷燬,這些私有變量存儲的值也都保存下來了,所有整體來說閉包就是爲了保護和保存變量。
應用場景:
1.循環事件綁定,
2.單例模式管理代碼:
 

let  xxxRender = (function () {
		return {
			init: function() {
			}
		}
	})


3.函數柯里化
 

Function.prototype.bind = function bind(context, ...arg) {
    return () => {
        fn.call(context, ...arg);
    }
}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