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應該讀什麼書——一位年輕老師給他的年輕學生的一封回信

大學生應該讀什麼書——一位年輕老師給他的年輕學生的一封回信  

(喜歡讀書者可以參考參考~)  

 XX同學你好:      

 很抱歉,這幾天一直在忙着改卷子還有監考,無暇回覆,請恕遲延。      

 接到你的信很意外,一則因爲現在是一個不讀書的年代。相關調查表明,現代中國人是不喜歡讀書的,而且讀書的功利性很強——看看現在書店裏那些書賣的快就知道了。早先有人列出了國民閱讀的三大尷尬:一是最該讀書的時候沒人讀書(比如學生時代),二是最該讀書的人不讀書(比如大學生),三是最該讀的書沒人讀(比如經典)。我想這就是目前的整體環境氛圍。所以你的要求就顯得很難能可貴。二則是因爲你的這個要求是在是讓我爲難。我不過是一個剛出道的新人,只是愛讀書(課外自願性閱讀,非功利讀書)而已,對於讀書也是在不斷摸索,而且走過不少彎路,要指導別人的確有點力不從心——最關鍵的,是怕因爲我的志趣所限而誤導了你。這是我遲遲沒有給你回信的另一原因。       

 但我覺得,不回信不好,回信推辭也不好,如果敷衍的隨便說幾本書更不好。思考良久,我決定還是整理一下自己在讀書方面的體會。幾點淺見,拋磚引玉,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由於我並不瞭解你的個人志趣以及閱讀歷史。不好具體來談,這裏我就結合自己的閱讀經歷及對閱讀的理解,談談一個大學生應該讀什麼書。我覺得要成爲一個精神世界豐富、社會視野寬廣、個人修養較高的人,要在現代社會生活的相對愜意而充實,以下幾類書大致是需要讀的(當然這種分類是我個人的標準,僅供參考):  


 1.文學、美學方面的書籍        


讀文學、美學方面的書,其作用在於:間接地體驗人生、瞭解生活,提升和培養審美能力和鑑賞品位,增強心靈的敏感性和精神的豐富性。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是指文學和藝術作品對一個人潛移默化的作用,這個我想如果你聽過前些日子文法學院舉辦的“文學之韻”系列講座就應該有所體會。這方面可讀的實在太多了,不妨現代的古代的國內的國外的都讀一點,尤其是文化經典。我個人覺得這些不妨一讀:文學類:唐詩宋詞、古文觀止、莊子、四大名著;《悲慘世界》、《簡愛》、《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飄》、》、《雙城記》、《老人與海》、《瓦爾登湖》、《傑克倫敦中短篇小說選》等;《傅雷家書》、《圍城》、《平凡的世界》、《浮躁》、《邊城》、《活着》;另外,魯迅、沈從文、羅素、培根的小說或散文,當代中國作家中的賈平凹、張承志、餘華、莫言、蘇童等的小說也值得一讀。美學類:《房龍文集》、《美的歷程》(李澤厚)、《美學散步》(宗白華)、《西方藝術史》等。順便羅嗦一下,其實,文學提高的不僅是一個人的口才和筆底功夫,有的文學書籍甚至會影響人的一生,它的魅力就在於春風化雨而不是強行灌輸,我個人就深受《平凡的世界》的激勵,這種激勵比今天太多的勵志書作用大多了。  


2.社會、歷史方面的書籍       


 社會、歷史方面的書,其功能是:瞭解社會運行的狀況與機制、獲得處世待人的經驗和智慧。歷史是對舊時社會生活的一種總結——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社會學則是當前社會的觀察與描述,通過這種瞭解,可以讓我們更清晰的把握我們生活的時空環境,找好自己的座標。而且,讀此方面的書籍,可以培養一個人的大視野大格局和大氣度,不會爲小我的思想和利益所限,這在當代社會顯得尤爲重要。另一個必要性和迫切性在於,當前的很多學生太缺乏這方面的知識素養了。我們對歷史政治的瞭解基本上都是辨證唯物主義的,都是以階級觀爲核心的,我們的近代史也基本上是黨史。這種一元觀限制了我們的思維,我們經常會面臨這樣的困境,我們遇到的很多現實問題課本上的知識已經無法解釋或者說我們已經開始懷疑教材所說的。這就需要我們跳出來看。個人推薦以下幾本書:社會類:《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孫隆基)、《菊與刀》、《中國社會十大階層》、《中國人:觀念與行爲》、《烏合之衆》、《斷裂》、《代價論》。歷史類:《上下五千年》、《中國大歷史》(黃仁宇)、《史記》、《潛規則》(或《血酬定律》)。另外,一些歷史散文或者社會學家茶座的通俗文章,也可一睹。  


3.心理、哲學方面的書籍    


   心理和哲學方面的書之功能在於:幫助我們瞭解自我、知道如何構建良好的心理體系、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及好的個性品質,有助於人生的自我啓蒙和自我激勵,提升人生價值觀、社會歷史觀和終極人文關懷的層次品位,獲得較高層次的婚姻、戀愛、家庭觀,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現代人的心理都很脆弱,同時卻面臨着緊張的社會競爭,很多大學生是獨生子女,也是電視和電腦機前長大的一代,環境適應能力差,人際疏離感強,心理狀況整體不好;另一方面,現代大學生也是信仰缺失的一代,一味的反對崇高解構經典會讓我陷入對未來的迷茫,而單純的共產主義理想已經不能救贖我們。這需要我們從心理學與哲學中需求支柱。一般來說,心理學的學習,可以讓我們的瞭解人的心理和生理髮展,培養健全的人格,而哲學,則解決我們的思維困境,幫助們建立起自己的價值體系,獨立思考,而不至於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不知所終。我的推薦:傳記類:《曾國藩》、《牛虻》、《蘇東坡》、《甘地自傳》。人文類(從大方面說):《大學人文讀本》(人與自我、人與國家、人與世界)、《培根論說文集》、《菜根譚》、“走向未來叢書”選讀、“黑馬部落叢書”選讀。心理類:《現代社會心理學》(周曉紅)、《心理學與生活》。宗教類:《禪宗詩歌境界》、《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哲學類:《中國思想史》、《西方哲學史》。  


4.科學、經濟方面的書籍     


   這個類別其實也可以換個名稱,叫現實應用方面的書籍,但要和我們一般應用性書籍相區別。它是形而上的應用知識。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在經濟生活成爲我們生活的主流,信息化成爲這個時代的本質特徵的時候。瞭解科學,瞭解經濟就顯得十分必要了。對於一般人而言,不必去獨特別深奧的專業著作,但需要通俗化的瞭解卻是必須的,這直接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質量。科學類:《第一推動叢書》選讀、《第三次浪潮》、《時間簡史》、霍金、劉易斯等著名科學家的科普作品。經濟類:“當代中國經濟學家隨筆錄”、《中國人的道德前景》。當然,經濟學家茶座很值得一看。除此之外,管理學方面、傳播學方面的學科知識瞭解一下也是很有必要的。  


5.個人專業領域相關書籍 


       專業領域是一個人將來安身立命的根本。這個方面的書就不僅需要廣而且需要精了,我的專業興趣與你現在所學的專業還有一定距離。對你的專業只是算有所瞭解,所以不敢班門弄斧。在此掠過。需要提及的是,這個專,不一定是你的專業,最好是你的興趣和擅長所在,這纔會激發你的潛能。          其實你逐漸會發現,我大概是沿着“文史哲用專”來歸類說明(這基本上是一個相對完備和合理的知識結構),如果你現在這方面涉獵較少的話,也不妨按這個順序(主要指文史哲)由淺入深來擴展知識。由於你現在還在讀本科,不一定與學術打交道,所以我所舉書目也儘量爲通俗易懂的經典之作(很多書圖書館也有,可以去借,沒準在逛圖書館的過程中你很以外發現其他的好書)。大概就舉這麼多吧,這些其實就夠你很長時間讀的了(說句慚愧的話,所舉書目我也只讀了70%,其它的是一些朋友強力推薦的自己打算讀的)。待你讀了一些書之後,漸漸的就知道自己該讀那些書,自己的興趣在哪裏了——你就完全可以拋開我說的這些廢話了。當然,由於摻雜了一些個人的經驗,難免偏頗。僅供參考,切記三思後行。   最後再羅嗦一下。我很贊同鄭也夫的一句話,他說大學的教育就是教三件事:怎麼讀書;怎麼思考;怎麼寫論文。怎麼讀書是說如何吸收知識,怎麼思考是說如何轉化自己吸收的知識,而怎麼寫論文則是說如何把你的思考用一種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三件事,讀書是基礎,我這裏簡單說一點如何讀書的問題。   首先是個人習慣的問題。要培養自己讀書的習慣。讓讀書成爲一種自願行爲,一種快樂的精神休閒生活。這樣的話,纔會有效果。其次是到底怎麼讀。我個人的方法有兩個:隨便翻翻和帶着問題去讀。而前者可以培養知識的廣度,但失於雜亂,後者可以加強知識的深度,但容易限制視野。二者結合,相得宜彰。第三,建議不要帶着功利心去讀。這樣會讓讀書變得很枯燥和無趣,而知識的接受也會大打折扣。第四,不妨多看看一些名家薦書和讀書方法的介紹,這可以成爲我們讀書的指南,可以少走彎路。當然,方法因人而異,不必模仿。隨性而爲,是最好的方式。       好了,就到這兒吧,希望我的些羅唆能對你有所幫助。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紅袖添香夜讀書”乃人生一大樂事。提前祝福你!


(轉自:http://blog.csdn.net/n5/article/details/2491681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