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天神神叨叨的

最近,閒下來的時候持續在看《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課》。

我前兩天跟朋友開玩笑說:

科學不可達的地方,必出神棍。

可是這這兩天看着看着吧~ 就看出老莊的味道來了。

不知道是這個世界上的智慧本就相通,還是我能強行:“道可道”,一切事物。

今天主要看了三個章節分別是:

《培養和諧的精神態度》

《洞察力是心靈的力量》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我對應用三個主題來分享分別是:

  • 溝通大道的橋樑
  • 周行不怠的原因
  • 九萬里的期待

因爲屁話太多,一次性可能寫不完,先把第一個寫了吧。

後面的還寫不寫就看心情了。

OK,接下來開始今天的分享,以修行的角度看成功學。

通往大道的橋樑

在所有的比較流行的修行理論當中,基本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

你要有一個彼岸,就跟工作裏面的KPI差不多。

你沒有彼岸的時候,修什麼行? 工作都沒KPI了,還有什麼工作的目標和動力。

不過,不同的修煉體系裏面對這個彼岸的描述還不一樣,我就大致地爲兩種類型。

第一種,我稱之爲入世流:

入世流,會有一個獨立於個體的現實目標。入世流的目的就是不斷修煉,需要不斷去追求,通過各種方式來達到這個目標。

典型的例子是:“孔門沂水春風裏,點也雖狂得我情。”

第二種,我稱之爲出世流:

出世流有一種大統一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爲自身已經融合於一個巨大的彼岸之中,而修行的目的是自見。




目的是破除我執,使得修煉者能看到這個彼岸的存在或者融爲一體。

出世流最大的特點在於: 無內外,無榮辱,大合一。

兩種流派裏面: 前者靠求,後者靠悟。

前者耗費心力,後者依靠心智。

這也是一般來說,年少在求,年高在悟的原因。

年輕的時候心力旺盛,但是心智不健全,等到年紀大了經歷了一些事情心智全一些之後,心力就跟不上了。

除了這兩個以外有沒有別的東西呢? 既然這麼問,肯定是有的。

哈奈爾所提倡的就是: 用一種大和諧統一的思想來認知世界,然後去追尋一個現實世界中的小目標。

這也是他的牛逼之處。

這裏姑且把哈奈爾這種牛逼的認知方式稱之爲雜交流。

那麼,這個雜交流的牛逼之處在什麼地方呢?

哈奈爾的厲害在於他跳出去了之後,還能再跳回來。 (當然也有可能是根本沒跳出去。)

我們看道家,所追尋的道也是大統一的。可是你看莊子他跳出去之後,就沒再跳回來。

我們看禪宗,所說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釋迦牟尼以“空”的大統一的視角認知世界之後,他也沒再跳出來。

至於他們兩沒跳出來,是沉溺於自己的認知世界和審美情趣中不想跳出來。

還是,進去之後跳不出來這裏就不做討論了。


今天主要討論目標是哈奈爾的“雜交流”,以及他勾連現實與大統一認知的方式。

首先,哈奈爾認爲世界潛藏着一種統一的力量或者規律。

在哈奈爾的描述中稱之爲: 宇宙精神或者是宇宙能量。這裏我更願意稱之爲“道”。

因爲個體是宇宙的一部分,所以個體也具有無限的宇宙能量。

那麼個體就能應用這無限的宇宙能力。

用“道”家的話說就是:道在無所不在,而道在的地方必然遵循道的規律。

哈奈爾察覺到了這種巨大威力並且想將這種力量應用到個人世俗領域的成功上。

同時,他認爲道的形跡在個體身上表現爲潛意識,而個人通過意識和思維可以建設和影響潛意識,從而擁有無限的宇宙力量。

所以,每一個人能以潛意識爲橋樑,建立個人世俗目的和無限宇宙力量的連接。


好,再來!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莊子“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的逍遙遊和哈奈爾“吸引力法則”的區別。

假設,有一天哈奈爾和莊子站在一起,他們同樣看見了“道”。

然後,通過莊子所謂的“心齋”也好,通過哈奈爾所謂的“圖像化”方式也好。

他們通過不同的方式能夠去觸達這個彼岸。

可是,當接近到這個彼岸的無盡力量之後。

哈奈爾認爲財富、擁有一切、和諧纔是每一個所要追逐的,纔是幸福的必備要素。

可是,莊子接觸到道之後認爲:大鵬鳥扶搖而上九萬里和燕雀翱翔蓬蒿之間只是小大之辯,沒有什麼區別。

在看見之後,哈奈爾有選擇。

他要通過意識去建設潛意識,以期改變個人命運。

莊子尊重一切也無視一切,他認爲潛意識應該被尊重,於是隨之而行飄乎天地,物我兩忘。

至於哪一種境界更高,這裏就不做評判了。


北京,下雨了~

晚安, 端午安康呀!

更多內容關注微信公衆號:查叔筆錄。和我一起討論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