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新浪發展的祕密

王志東,四通利方總經理。1967年生,廣東省東莞市人。 

198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 

1989年5月,特邀進入北京大學計算機技術研究所,研製“中文多窗口圖形支撐環境”。 

1990年6月,轉入北大方正負責產品二次開發與新產品研製工作。 

1991年6月,獨立研製並推出國內第一個實用化windows中文環境--bdwin3.0。 

1992年4月,創辦新天地電子信息技術研究所,任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 

1993年12月,創辦四通利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任總經理。 

1997年,被評爲北京市第三屆“科技之光”優秀企業家。?

人們熟知和佩服的王志東是第一個寫出windows中文平臺的程序員。bdwin,中文之星,richwin使只正經寫過五年程序的王志東成爲繼嚴援朝之後中國笫二代程序員的象徵。但是,在1994年rich win第一版寫完之後,王志東就放下了往昔賴以安身立命的c語言,撐起了四通利方總經理的帥印。 

在新天地摔的那個大跟頭,使王志東明白,營造一個好的軟件開發環境比創造一個好產品更加困難。“我曾經一廂情願地想爲自己找一個好的環境使自己能夠兩耳不聞窗外事,專心致志寫

程序,但是國內缺的就是這種環境,國內搞技術出身的人倒楣的很多,就是因爲他們不懂怎麼經營,怎麼管理,怎麼把握方向。”王志東在找了幾次也沒有爲自己找到一個好環境後,就下決心自己爲自己營造一個。 

作爲四通利方總經理的王志東現在要考慮的不再是怎樣精簡程序指令,而是對外合作。“我要考慮,和誰做朋友,和誰打對手。做朋友做到什麼時候,就應該改變身份,千萬不能站錯隊” 

政府關係。“richwin現在列入了國家火炬計劃,863計劃,科技成果計劃,九五技改計劃。” 

市場策略。“針對中國軟件市場非常不成熟的現實,我們選擇了捆綁和做大用戶的市場策略,這個策略現在看來非常成功。” 

讓王志東總經理整天牽腸掛肚的遠不只這些事,“程序是人和人智力上的較量,不用去考慮許多非邏輯的因素,而軟件公司卻要求考慮到方方面面,哪一個方面出了問題,整個公司都不會

成功。技術好,還要產品好,產品好,市場還要好,關係還要好,內部機制更要好。”所有這些給了王志東很大的壓力,但身爲公司總經理的王志東“想推也推不掉”。 

按照王志東的性格,他“最不喜歡跟誰聊天,誇誇其談,練嘴皮子。最不喜歡看人打架,自己去勸架”。從程序員到總經理,“要做出很痛苦的犧牲,要擺脫原來個人英雄主義的狀態。可能要摔過跤才能下決心完成這個轉變,而且還要有很好的機遇,組織管理和聰明完全是兩回事” 

“五年多的程序員生涯,我感覺實在沒過夠癮,挺遺憾才只有五年,其實直到現在,我經常還有回去寫程序的衝動。我現在的情形就像老鼠踩飛輪,越踩越快,其實都是自己給自己加的力,我現在已經踩上去了,想停都停不住。也許三五年之後,四通利方做出來了,我聘一個總經理,自己再去寫程序。”看看王志東的經歷,就能明白王志東做了總經理爲什麼還想回去做程序員。

上街

1987年,王志東在北京大學無線電系讀完大三,感覺學分掙得差不多了,就進了中關村。剛出道的王志東在一家不到10人的小公司攢機器、倒機器、前臺銷售機器,忙裏偷閒玩一些西文軟

件的漢化,在沒有源碼的情況下,他漢化了autocad的一個版本,開發過ibm5550上的漢字系統。就這樣一晃一年過去了。 

是用戶的一個需求改變了王志東發展的軌跡。這個用戶買了北大方正排版系統,又買了四通4s系統,但兩個排版軟件對硬件配置要求不一樣,不能裝到同一臺機器上用,商家告訴他非要買

兩臺pc纔行,用戶爲這事很頭疼,在街上逛的時候,碰到了王志東,問王志東能不能幫他一把,王志東答應試試看。 

方正排版系統和4s系統對顯示卡、打印機要求都不一樣,王志東的方案是以4s爲原型,把北大方正系統移植到新機器上,這樣就必須改動方正底層的驅動程序。方正產品是加密的,王志東

先解密,然後反編譯,再修改。一個月後,王志東把兩個系統裝到了一臺pc上。 

這個用戶很興奮,跑到方正說:“你們說不能做的事,我找人完成了。”方正的人不信,這個客戶就把機器拿去給他們演示。方正的人看了演示,一定要追問到底是誰做的,客戶就把王志東供了出來。 

從此,王選記住了王志東的名字。幾個月之後,一家大報社向方正提出了同樣的要求。方正就找王志東把問題解決了。發現王志東很能幹,方正的人就對王志東說:“知道你上了街,收入

很豐厚,不好意思叫你過來,但你可以考慮來做客座研究員。”

進方正

把上街看成“下基層”的王志東通過一年多的鍛鍊,覺得中關村自己大致瞭解得差不多了,正想到一個正規化公司修煉一下。於是,就順着這個臺階,進了方正。 

1989年,進方正的王志東像個消防隊員,主要任務是解決方正系統的硬件兼容和軟件特殊要

求問題。方正對程序源代碼控制得非常嚴格,王志東要在沒有源碼的情況下,先反編譯方正的軟

件,然後,再爲方正軟件解決兼容性問題。“加密對我不起作用,我能把原來的加密方法改了,然後,再用自己的方法給它加上密。” 

方正的維思系統決定在windows上開發,但當時windows不能處理中文,找微軟,微軟還沒做windows中文版的計劃。王選曾安排過一個學生做windows漢化,做了半年,這個學生去了加拿

大。王選想到了王志東:“你能不能把windows漢化了?” 

任務很艱鉅,要在3個月內拿出東西。“windows我從來沒摸過,再說,我對c還不是特別熟,我以前多是用匯編和debug一點點改。但我一拍腦袋,就答應下來。我說,行,我試試看。王選說,別試試看,立個軍令狀。我當時想,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大不了又能怎麼樣。”就這樣,王志東正式到了王選的研究所。

王志東開始躲進自己屋裏,什麼人都不見,專心寫自己的程序。各種設計的紙鋪了一地。2個多月後,王志東寫出了漢化windows1.0。 

王志東活幹得太快,實在不好管。於是他一口氣做了幾個漢化windows版本後,就從研究所又回到方正公司。

外掛

直接在西文windows上改,版權上有問題,工作量很大,又不能改得很完整,只能夠湊合用。王志東突然想到能不能用外掛的方法解決windows處理中文的問題。王志東用了一個多星期的業餘時間,把外掛的方法驗證了。此時,王志東興奮了,“這是全球第一個windows外掛系統。原來寫了一萬行的程序,外掛方式一千行全解決了。後來,這個程序越寫越少,而且原來英文windows的所有api都能用了,所有的打印機和顯示器都支持。”

王志東的外掛思想是:假設自己設計一箇中文的windows,每個api都可以自己定義,但自己又不可能寫一個完整的中文windows,於是只好寄生在英文windows之上,只要英文windows能做的,就都讓英文windows去做,它做不了的中文部分,才自己做。實現的方法是,把自己的代碼嵌進英文windows去,動態地塞到它裏面去。這樣對於應用軟件和用戶來說,好像是在一箇中文操作系統上工作了。外掛系統有兩個核心概念,一個是程序陷阱,另一個是作動態定義。 

“這樣一來系統穩定了,我只需要做我自己需要的中文部分,其他部分全部動態定義,全都利用它原有的系統。原則上一個外掛產品,所有windows都能用,這樣就解決了windows中文處理的完備性和可移植性問題。我原來在研究所做的內核漢化方式,後來證明是行不通的。臺灣資策會也做內核漢化,但後來微軟不給授權,它就不能做了,而外掛是獨立的。” 

程序寫完了,王志東沒有把它太當回事,反正是業餘作品,該到方正工作照樣工作,“因爲我還沒有完全想好,這東西到底會有怎麼樣的影響。但是到了1990年底的時候,windows3.0全

球火爆,國內也開始炒windows。臺灣的漢化windows已經出來了,國內也有長青、保利、長城等五六個版本的windows出來,但都大同小異,和我在方正做的那套內核漢化方案一樣。而我的外掛新方案卻一直沒有人能用,我很着急。11月份,我找了方正領導,方正才知道我有這個東西,但我說錯了一句話,我說我的東西能排版。” 

1991年6月6日,首屆全國windows研討會在福州召開,王志東對單位領導說我想參加,後來又說我要參加。爲了參加這個會,王志東花了一個多星期時間忙活產品化、測試樣張、宣傳材料,做完以後,王志東把它起名bdwin。 

bdwin拿到會議上把所有參加會議的人都震動了,ccdos發明人、這次會議的策劃人嚴援朝自己開發了一箇中文視窗叫做保利視窗,但是他一看到王志東的bdwin,就說,“我的東西不推了,推你的,我的東西不行。”後來,嚴援朝給王志東做了總工程師。 

福州會議回來以後,bdwin連加密卡做了幾百套,2個月時間全賣出去了。bdwin年終被評爲方正1991年的七大成果之一。

中文之星

1991年10月,王志東認爲自己在方正該學的都學得差不多了,就想走出方正再學點別的“大學畢業,我不讀研究生,是因爲我覺得學校的東西,我都學得差不多了,研究生三年等於白耗時間。對我來說,兩三年是一個週期,一個週期我要學一樣東西,學完就得改學別的。” 

離開方正的王志東面臨三條路:一是,自己辦公司;二是,出國;三是,去外企。這其中,到新加坡做edi和多媒體開發,因爲技術比較新穎對王志東吸引力最大。“我想去學一學國外企業管理,學幾年,再回來自己幹,同時練練英語。” 

利用在家等出國手續的機會,王志東又埋頭做了一個全新的中文之星1.0版。不久,他碰到了一個一起上街的北大同學,同學看到王志東寫的這個新玩藝,建議他一起辦公司。“北大的同

學在一起特別務虛,說我的軟件是中國軟件產業的一面旗幟,我們說起大道理來沒完沒了,但特別投機。” 

出國包喫包住,什麼都有,但王志東覺得不刺激,雖然新加坡給的是技術移民名額,並且爲王志東簽證延期了三次,但王志東此時已經醉心於合夥投資辦公司了。 

1992年4月底,新天地成立,王志東出任總工程師和副總經理。“當時看來,這樣的分工很自然,我是搞技術的,公司有管理和技術兩攤事,我只能管技術,我不管技術,沒有人管技術,我也懶得管財務和人。” 

5月21日,中文之星1.1版首次在京交會上亮相的展臺還是蹭來的。當時王志東他們沒有錢租展位,也來不及,就以參觀者的身份擠了進去,看到有空展臺,就把資料把往那兒一放,向人宣傳,展臺的主人一來就跑。後來,找到一個展位,是一個學校的,王志東他們正向別人講解得起勁,來了一個老者,王志東他們就給他介紹,把資料發給他,這位老者也不理會,看看展位,看王志東他們問:“你是哪的?”王志東說:“我們是新天地的啊”。老者就樂了:“這是我們的展臺。” 

中文之星幾乎是一夜成名,在很短几個月時間之內一下就傳開了。公司當初的定位是:用中文之星出名,不求贏利,以這杆旗幟進行金融、房地產的炒作。這在當時是很時髦的公司架構。

但世事總是出乎人的預料。1992年底、1993年初,中文之星開始贏利,而房地產沒掙到錢。 

1993年初,公司開始出現矛盾,王志東感到很痛苦:“我不去國營單位,到公司;沒留在方正,自己辦公司,目的就是希望找一個很輕鬆的工作環境,如果在自己辦的公司裏面,還出現這

麼大的人事、權力矛盾,那就完全背離了我的初衷。” 

到了七八月份,矛盾進一步激化,王志東感覺拖下去,對自己絕對不是好事,“我什麼都可以不要,但我不能不要我的自由,而且,我也沒有把中文之星這個產品本身太當回事,這個東西好像我做個作業似的。” 

雖然王志東這樣寬慰自己,但中文之星畢竟傾注了他太多的心血,中文之星就像他的兒子。他現在要爲他當初的幼稚想法付出代價了。公司成立之初,大家都同意王志東把中文之星登記爲

個人發明,又讓王志東當法人代表,王志東卻說:“我才懶得管你啦,我還是做技術吧。我當時還擔心技術是我的,如果權又在我這邊,不平衡不好意思呢。” 

雖然“兒子”難捨,但“捨不得兒子套不住狼。”王志東辭職了。

650萬美元風險投資注入

此時的王志東心情悲痛,感傷良久。“我找了一條最難走的路,別人可能認爲風光還挺好,但是我走過來,已經是一道一道傷疤了。這時,微軟暗示可以直接到美國去,會有比較好的待遇,但出國是走回頭路,我更不死心。” 

辭職以後,王志東找到方正、聯想、長城等幾家大公司,想說服他們聯合起來成立一個新公司開發中文平臺,因爲王志東覺得它們都需要新的中文平臺,但王志東碰了一鼻子灰。 

此時,四通找到了王志東,王志東也看中了四通的體制,四通利方成立,王志東親任總經理。 

從1993年底到1994年3月,王志東領了六七個程序員,沒日沒夜地做開發,程序量將近100萬行。王志東當時認定richwin最快3年左右才能把整個框架做好,它技術的先進性會有5年到10年。這話後來被驗證是正確的。“richwin已經超越了我在1992年提出的中文平臺概念,它要給用戶提供一個實實在在的應用環境。中文的問題它有責任解決,而且,解決得一定要豐富,另外,它還要起到系統增強的作用,還要有中文應用工具和應用環境,比如字典、internet應用工具、漢化工具等。所以,richwin當時定名爲多元系統支撐環境,它是中文平臺向中文應用平臺的發展。” 

產品做完以後,公司安定下來。市場也起來了,王志東就把精力集中到了公司國際化上“中國企業具有過於鮮明的中國特色,因此,一定要藉助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管理機制。” 

1995年,王志東兩次去硅谷,朋友給他介紹了幾個風險投資基金。“我在大學很喜歡看的一本書是《硅谷熱》,印象最深刻的是,喬布斯穿得破破爛爛去找銀行家,要他投資,蘋果因此一

夜成名。當時,我穿的雖然不是很破破爛爛,其實也是很落魄。”當時談的人正在給netscape做上市,約的是一個小時,但王志東和人家談了兩個半小時。王志東請人家給出出主意。對方說, “你公司太小,投資才合640萬美元,但業務挺有意思。要爭取風險基金,必須先進行國際化改造。” 

王志東就找到羅伯森·斯蒂文思公司,聘請他們做投資顧問,進行了一年多企業改造。到19 97年選了三個投資人,用650萬美元購買四通利方的一部分股份。“這樣公司的資本金增大,公司的管理也更加規範了。” 

風險基金對於特別缺錢的中國軟件企業是一劑補藥,但王志東提醒:“喫補藥,也要看自己的體力,補不好是要七竅流血的。”

那天,讓旁觀者瞠目結舌,通常電視裏才能出現的戲劇場面一幕幕閃過:早上,他照常到公司上班;下午,公司董事會發布公告稱,終止他公司總裁、首席執行官的職務;接着,懸掛在辦公區的他的畫像被摘掉,郵箱被立刻註銷。

歷史定格在 2001年6月4日,被稱爲新浪先聲與互聯網啓蒙的王志東,屬於中國網絡的一個傳奇故事,竟如此嘎然而止。

5年後,提起往事,王志東已笑得十分開懷,他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如果沒有離開新浪,就沒有今天的點擊科技了。” 

但人最大的煩惱就是記憶太好。在不同的場合,王志東喜歡如此敘述:“今天的新浪,主要力量還是當年我留下的那些人。” 

但當年轟轟烈烈的“杯酒釋兵權”戲劇性故事,至今仍沒有真正的答案。

流傳的最令人信服的答案是:在新浪是否應被中華網收購的問題上與董事會政見不合,王志東負氣出走新浪。但歷史也已證明,中華網並未如願收購新浪。

而在我看來,歷史不應忘記的,還有發生在重慶某網吧裏的一個細節:一位15歲少女,望着網頁上王志東離職的新聞,“哇”地一聲大哭起來,眼淚從她紅撲撲的臉蛋上滾滾而下。旁人問她爲何如此的傷悲,她說:“我的偶像,不是劉德華,而是王志東。”

在此之前,大小几十戰,王志東沒敗過,從一個普通的技術人員到一名成功的企業管理者,王志東沒輸過,足以成爲這個壓抑曠日持久的民族的青年們的潛藏之夢。

  論網站實力,在三大門戶網站排名中,新浪一直居於老大的位置,在網絡新聞、網絡廣告上,新浪一直傲視羣雄。論個人實力,王志東在“網絡三劍客”中,尤屬傳奇:1997年最早拿到600萬美元的風險資金;1998年以小博大合併華淵網成立了新浪網;2000年4月,成功地在納斯達克上市…… 

資本衝擊的大潮中,很多人都預言新浪、搜狐、網易等幾大門戶網站將會崩潰,但誰也沒有想到,王志東成了這根最脆弱的鏈條。“故事還未講完,遊戲卻已結束”。

王志東曾說:“我做企業,如果控制不了公司,就沒法成功。”或許他後來才明白,即使成功了,無法控制,也只有離開。

這個結局,在王志東還未成爲新浪CEO時就註定了。1998年年底,新浪高層在北京龍苑賓館召開“新浪是什麼”的全體大會。其中關於新浪是不是媒體有一個有趣討論。當時王志東反對做媒體,他說:“又不是要辦成通訊社。”茅道林關心成本,說:“媒體不是那麼好辦的!”而負責內容的陳彤出於自己的職務經驗說:“《體壇週報》就是幾個人辦的,照樣紅火起來了。”

 可見,當時的新浪網高層對新浪將來是什麼還是沒有底,最後達成的“共識”是,新浪既是虛擬社區又是軟件公司又是媒體又是商貿中心——一個混合體。

雖然沒有明確方向,但是到1999年新浪在各個方向都不含糊地發展起來,因爲它有張朝陽、丁磊羨慕的資金和管理團隊。王志東利用“燒和炒”兩種手法,將大筆錢砸在媒體推廣上,每季度狂燒500多萬美元,換來了在候車廳、燈箱、各個知名網站上出現的新浪的大眼睛。可以說,新浪的前期是圓滿的。

這一度成爲許多互聯網企業的通用模式。但也許也正是如此,才造就了互聯網熱潮後的寒冬驟至——大量的投資造就出行業的整體泡沫。

此時,網易的北上先鋒黃志敏正在北京崇文門外的新世界寫字樓裏跟裝修公司討價還價,爲他老闆丁磊的到來做準備。

 2000年前後,三家網站在王志東、丁磊、張朝陽“網絡三劍客”帶領下叱吒風雲,並踉踉蹌蹌衝上納斯達克。民間定義說:“新浪是值得尊重的,網易是最有人情味的,搜狐是最狐媚的。”

最有人情味的網易,在丁磊的帶領下有了一個重要特點——本土特色。而搜狐是張朝陽作爲一個留學生攜風險投資在國內創立的一家公司;新浪則是從一個軟件公司向一個互聯網公司的轉型,而且通過國際化的運作組成了一個很強的管理層,並在這一過程中引進風險投資。

現在看來,新浪的發展史,其實就是資本、創業者和管理層之間三角戀愛的鬥爭史。從最早的沙正治到王志東到曹國偉,代表了資本利益的董事會每一次更換CEO,始終都貫穿了一條主線:資本的力量。

2000年,三大門戶相繼上市後,全球科技股持續下跌,門戶網站的蜜月期開始逐漸消退,罩在網站和公司創始人頭上的光環開始消失。但儘管如此,王志東旗下的新浪網的股票價格最高也曾達到每股56美元,這個記錄一直保持到現在。

然而,在這種情況下,新浪網卻沒有盈利,也沒有做任何其他事情,堅守着廣告、電子商務、軟件三條產品線等待盈利的那一天。


對於爲盼望股價上升而望穿秋水的股東來說,首席執行官王志東無疑錯失了“低買高賣”的機會。或者說,新浪上市後除了融到一筆資金外,不但沒有把股票的價值用好,反而是把自己裝進了每季度一次的“軋汁機”中。 

到了2001年年初,王志東構思的最重要一個變化是,按照業務把新浪進行拆分。但在2001年,拆分是一個非常另類的觀點,當時的資本市場一直主張合併,因爲“投資銀行必須有大的案子才能掙錢。” 王志東的觀點無疑是跟所有的投資人背道而馳。“大家都覺得王志東瘋了,王志東太過自負了。”

這最終導致了王志東在 2001年6月4日,從新浪網的首席執行官和董事職務上徹底出局。

在今天的一些人看來,假如王志東像丁磊一樣保守,就有了一個重新書寫歷史的機會。“不控股,吾寧死”——這就是丁磊、張朝陽不管公司是虧損,還是業績下滑,都能夠穩坐釣魚臺,我自巋然不動的原因。

創業之初的網易爲其個人全資擁有,創業夥伴並未擁有股權。直到謀劃上市,重新搭建公司架構之時,丁磊纔開始向外轉讓股份。除了向風險投資機構轉讓外,他先後幾次向包括高管在內的公司員工轉讓了數量不等的股權,儘管如此,直到今天,丁磊仍有網易54%左右的股份,處於絕對控股地位。

2001年,由於涉嫌財務造假風波,丁磊除保持首席架構設計師頭銜外,不再擔任具體管理職務,但在公司發展戰略規劃上,他依然保持着足夠的影響力。 

丁磊創業之初,因個人興趣從事的業務爲軟件,後來互聯網熱潮到來,網易搖身一變成爲門戶。此後爲了到納斯達克上市的目標,丁磊個人和網易公司都發生明顯轉變,哪怕最後是“流血上市”。

2001年,也就在王志東離開新浪後的第四天,網易將要被賣掉的消息開始流傳,但丁磊最終堅持下來,並憑藉一家經營短信和在線遊戲的輕資產公司迅速踏上後來的首富之位。

因此,與丁磊相比,王志東的經歷算是一個教訓。王志東在創立新浪之初便引入了風險投資,此後又經歷多次融資,在新浪上市之後,其個人所持股份卻僅僅在6.1%左右。王志東從新浪的黯然離職,在資本層面沒有實質性控制力顯然是最重要的原因。假設他在股權控制上與丁磊一樣保守,故事就會重新書寫。

內部人士也公開指責王志東的經營風格“太過保守”。爲此,王志東也進行過反擊。在2000年底與一名記者的一次交流中,王志東一度認爲他的位置已經得到了鞏固,因爲原先攻擊他“保守”的人發現,“在股市突變的情況下,固守基本面的做法反倒顯示出優勢來”。王志東認爲網上廣告前景光明,卻不料“大意失荊州”。

王志東離開新浪不久,丁磊開始嘗試並推出了一項新的服務:短信服務。讓起初很多人大跌眼鏡的是,相比其他業務,和運營商捆綁在一起的短信服務讓網站擁有了新的收入來源,並很快變成了實際盈利——短信業務,在當時拯救了大批互聯網站。

直到現在,短信業務仍是中國大多數門戶網站的重要收入來源,僅次於網絡廣告。只有丁磊後來進入的網絡遊戲,在三大門戶中收入其比重超過了短信。

2004年,有媒體在重新回顧這一歷程後,將門戶網站的變化濃縮爲一句話:從“輸血”到“造血”。門戶網站開始孕育大量商業機會。

這足以讓人高興。曾經一度唱響悲歌的門戶網站,最終沒有成爲革命的先驅,至少到目前還沒有。

2000年,一個電視節目主持人問時任新浪網CEO的王志東:“如果今天退休的話,你最想幹的是什麼?”王志東後來回憶: “當時,我幾乎是脫口而出,如果我現在退休,最想的就是再辦家自主點的公司。”

爲了“有一家更加自主一點的公司”,離開新浪後,王志東創辦了點擊科技,定位於軟件、網絡、通訊三種技術的融合。5年來,在江湖上“若隱若現”。2006年6月底,在王志東生日的前兩天,個人協同軟件產品Lava-Lava試運行。

只是偶像或許已黃昏了。2006年4月,一個有風有雨的春天,王志東在某論壇上發表了一大篇關於創新的演說,其中有一句話是,“Google做的東西都是20年前已經有人在做了,而且是已經做爛了。”這種論調,王志東不是第一個說,也不會是最後一個說,卻意外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與攻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