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業年齡歧視:一個日本人的觀點

我打算給關於年齡歧視問題的討論帶來一個外國人的觀點:在硅谷,可能有年齡歧視,但這裏卻不是最糟的。等你看了什麼是真正的年齡歧視後,你才能對硅谷現在的形式有更深的認識。

我工作在美國舊金山灣區,是一個40多歲的日本程序員。下面的故事是跟我的一個在日本的夥伴多年的談話中獲得的。

在日本株式會社裏,程序員(坦白的說,基本上是男的)在30多歲的時候要面臨一個選擇:要麼追隨“電梯”制度——員工的頭銜每隔幾年會自動升級一 次,要麼繼續搞技術。如果你選擇後者,就如同一個和尚宣誓做了苦行僧,會失去所有世俗的幸福。聽起來有點戲劇性,但這正是人們每當談論起老程序員時所處的 心境:尊敬且同情。

如果一直留在這種晉升制度內,並且還想一直或有部分時間做編程,那是不可能的,制度不允許你這樣。日本很多公司事實上明令禁止員工在晉升到某個頭銜 後還接觸開發工具。我忘了那是一個什麼樣的職位級別。他們好像是使用排列組合算法來產生足夠多的頭銜提供員工使用。但通常,當一個員工成爲“S.E. “後,就不再編碼了。“S.E.“是”Systems Engineer“,系統工程師,但對較低等級的工程師也不保證都是這樣。它只是表示一個做技術的員工從編程的崗位上畢業了。編程在日本被認爲是一種很卑 賤的工作。系統工程師製造各種系統,程序員是代勞敲代碼的。爲什麼S.E.還要接觸開發工具呢?他們需要的是PowerPoint,Excell 和 Word。所以,在33歲左右的時候你就要從Vi轉向PowerPoint了。

這意味着在日本公司裏最有經驗的開發人員也只有35歲左右。換句話說,13年的實際編程經驗是一個人的上限。大多數軟件公司裏都沒有一個能讓年輕軟 件開發者作爲榜樣的仍在編程的重量級人物。很明顯,早在30多歲時數就退出編程會帶來技術傳承帶來問題。實際上,並不只是技術傳承問題:它阻礙了大師級人 物的產生。

我懷疑這種文化是導致在日本株式會社裏軟件開發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就拿會社裏軟件業的成績單跟其它領域比較,你能叫出一個能出口到國外的企業軟件 或個人軟件的名字嗎?軟件業裏的本田在哪裏?遊戲業另當別論,那是和硬件緊密相關的。實際上根本不存在軟件出口。對於這樣的一個技術強國不是太奇怪了嗎?

日本的軟件業並非整個都沒有競爭力,只是在株式會社裏這樣。日本創造了另世界矚目的開源軟件。Ruby就是最明顯的一個。KAME把IPV6帶進來 BSD。看上去日本的年輕程序員想要使Perl這種語言再次回到編程一線。所以,在這種強迫程序員退休的制度之外,日本還是能夠創造優秀的軟件的。我不得 不得出結論,認爲株式會社在軟件業上存在內在的制度上的失敗。文化上對老程序員的排斥是主要因素。

這些對於硅谷或更普遍的美國,又意味着什麼呢?是的,薪水在40歲時就達到了頂峯,這固然不幸,但你至少是被社會接受的。(我個人在硅谷並沒有遇到 過多少年齡歧視。自我感覺,只要能過面試關,我能拿到任何專門提供給27歲小夥的工作,我很欣慰能工作在這樣一個公道的地方。YC是個例外,而PG明確的 在一篇文章裏說明任何35歲以上的人都有同樣的機會…)

可這有一個比老程序員的感受如何更大的問題。如果我的猜測正確——缺乏老的、深謀遠慮的程序員會傷害到整個行業,那反過來會怎樣?如果這些陳年的智 慧不只是被勉強的接受,而是被全面的發掘開發呢?這是否會讓硅谷更上一層樓?YC在從年輕才俊身上榨取最大價值的工作做的很出色。硅谷是否應該開啓另外一 個塵封的動力源呢?

 

 

譯文來源:外刊IT評論

 

 

:-)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