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 創業的本質,是求增速與生存環境的平衡

To B 創業的本質,是求增速與生存環境的平衡
原創 牛透社 牛透社 今天
https://mp.weixin.qq.com/s/00Gp4OsJTom_emoYm95Z5Q

文 / 吳昊 崔強
編輯 / 霜雪
全文 7322 字

創業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幾年前,全民創業的氣氛,讓整個行業處於一種亢奮的狀態,資本、創業者、用戶都裹挾其中,用戶由於滯後市場,還算冷靜,當然不乏先鋒用戶,即做 PMF (產品市場匹配度)的那一部分用戶。

2015-2016 年是 To B 行業亢奮狀態的頂點,直到 2016 年下半年,這股熱潮纔開始減退。創業者謹慎了,投資人也短暫逃離了這片領地,To B 歸於平靜。

去年(2019 年),這個行業有所回暖。

在這段起伏的時期,投資人對 To B 的本質認知度在不斷提高,對於 To B 企業的發展方向也更關注。他們對 To B 有了更加清醒的認知:

To B 是慢工出細活的事情;
To B 是可以帶來收益的行業;
To B 行業的收穫,必然要經過長期耕耘。

To B 領域的創業,一直是大家不斷思考的命題,對此,崔牛會創始人崔強與《SaaS 創業路線圖》的作者吳昊有了這樣一場關於“To B 創業的本質”的探討。

在探討開始前,牛透社曾請教吳昊,To B 創業的本質是什麼?他回答說,是追求增長速度和生存環境的平衡。

全文主要內容:
1.如何打造一個好的產品
2.企業快速擴張的問題和策略
3.SaaS 行業如何提高個人產量
4.如何形成商業的閉環

以下爲正文,全文有刪減。

對於創業而言,前提與核心是產品,而企業對產品的運營會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產品創意及研發。在這過程中的運營,是先找5個用戶試用,以此打磨產品,毋需銷售的介入;

產品驗證。將產品賣給20個客戶。該階段仍然沒有銷售的介入,因爲此時產品存在缺陷的可能,銷售人員會出於成交量的考量,將有缺陷的產品推銷出去;

產品營銷。20個客戶使用後,將產品沉澱到足夠成熟,所有銷售進場進行大量規模化營銷;

擴張。產品的銷量達到年均100個客戶,整個產品的運營過程結束。

效率提升。

01
打造一個好產品

如何能打造一個好產品,在產品開發的過程中如何投入資源?這是首先需要思考的問題。

第一,在產品打磨的過程中加入營銷的思考;
第二,讓產品自己說話,利用產品價值解決客戶的痛點。

創意階段

研發一個產品來源於有產品或技術經驗的企業創始人發現痛點,然後決定開發一個產品解決痛點。這個階段,創始人根據自己熟悉領域的知識,在熟悉的客戶羣體裏做出口頭交流驗證。這個階段的任務就是——完成口頭交流驗證,如果能做出產品原型當然更好。

創始人可以通過拜訪客戶企業的 CEO 和高層管理者找到客戶痛點,並反饋給產品研發人員,然後產品快速迭代,根據客戶痛點進行演示型驗證。

這裏的關鍵詞是“敏捷”。《精益創業》裏提到的 MVP(最小可驗證價值產品,簡化點叫做“最小可見產品”)很有指導性,這個“原型”可以是隻有 UI 界面的 H5,也可以是手繪的演示圖,不用拘泥於形式,關鍵是能把價值講清楚,能從客戶那裏得到反饋。

在創意階段通過創始人的拜訪交流,加入產品營銷的思考對於產品打磨大有益處,比如:產品如何銷售、產品可以解決客戶什麼痛點、打動客戶的價值點有哪些。

產品打磨和商業模式驗證階段

“有資源的團隊反而容易失敗,前期那些靠關係來的“假”客戶只能讓產品和服務走上更遠的彎路。”

做產品的,就得死磕自己,掏錢的客戶纔是真愛,才能提出各種真實要求。

創意階段需要有良好的客戶資源,否則由於不易深聊或拜訪量不足,會導致無法精準聚焦客戶痛點。

但真正產品打磨的階段,反而不能找“熟人客戶”。因爲,雙方關係過於熟悉,這類客戶大多提不出真正的建議,對細節要求也不高。所以,要找真正有痛點,並且願意爲之付費的新客戶。

對於產品打磨和商業模式的驗證,需要有營銷人員參與。一個產品,如果只有創始人能賣出去,就有很大風險 —— 客戶到底買的是產品,還是創始人的面子?後續銷售人員的素質門檻得有多高?

創始人或者管理高層的銷售策略,銷售人員無法學會,例如寒暄中提到創業經歷、親歷的融資故事、產品價值陳述中“帶領團隊的心得“等,他們沒有經歷過,即使背下來也無用。

因此,驗證階段的關鍵任務是讓銷售形成普遍意義上的“產品價值及商業模式”。

而產品需求調研環節,除了產品經理去客戶現場瞭解需求,更多得由營銷人員主導產品調研。因爲營銷人員往往更擅長“察言觀色”、“提問式引導”。

因此,打磨產品的過程中,需要營銷人員的介入,把客戶的痛點、針對客戶的價值放到產品的打磨中,爲後續的銷售做鋪墊。

當產品打磨完成,就該進入驗證到營銷階段。

驗證階段-營銷階段

那麼,產品驗證到什麼程度可以進行推廣?

這裏就涉及到 PMF(Product Market Fit 產品市場匹配度)。

第一個 PMF 的階段 ,是從驗證階段過渡到營銷階段。這個階段,要讓銷售團隊對產品本身的品質有一定的把握。

產品驗證階段的標準是,由產品經理或 CEO 將產品成功賣給10個客戶,而不是免費試用。如果客單價處於兩萬元以下,標準可以是銷售20套。

這個階段沒有銷售策略存在,需要依靠產品價值達到目標成交量。

產品初步可售賣後,銷售團隊就要總結銷售策略,財務人員(1-2人)需要協助銷售團隊進行毛利模型的測算。

銷售策略要形成文字,同步完成主要的銷售工具,包括演示產品的方法、演示PPT、公司宣傳視頻和少量客戶鑑證視頻等。此階段的目標是“人均單產”達標,即單個銷售產出能夠覆蓋成本。

業內對 PMF 的另一個說法是在營銷階段的尾聲,銷售額累計到兩三百萬。在此基礎上,銷售團隊能快速進入角色,短時間內能夠達成交易。這也證明驗證階段取得的市場成功可以複製到更多的市場、更多的客戶。從而,開始下一個階段——擴張階段。

02
企業快速擴張

擴張階段

產品進入市場時,獲客方式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推式。即市場的推廣,讓客戶得到教育,主動找產品;
第二種,拉式。即銷售主動跟客戶取得聯繫,獲得客戶。

選擇哪種獲客方式取決於企業產品以及產品與同類競品的關係。

另外,企業會根據產品大小、複雜度選擇銷售策略,主要有四種:

第一種,產品客單價在1-2萬元,採用電銷方式;
第二種,產品客單價在2-10萬元,採用直銷方式;
第三種,產品客單價超過10萬元,採用解決方案銷售方式(KA 銷售);
第四種,代理商,這種方式的應用與否取決於產品觸達客戶的方式。

如果產品需要在當地教育市場,並且客戶通過線上方式難以觸達,需要取得這些客戶直接的聯絡方式,交付過程需要本地化交付,這種條件下,就要用代理商的方式。

代理商的利潤模式需要精心設計,讓代理商爲客戶提供增值服務,比如:提供定製內容或者代運營,最後代理商收取的利潤就是這部分付出所得。而不能讓代理商與 SaaS 公司在 SaaS 的訂閱年費或續費中分得利潤。

因爲這次疫情的影響,從長遠來看,電銷模式前景更好,包括遠程服務、遠程合作、遠程簽約等。電銷模式的標準是比較容易且低成本完成的,包括管理和人才培養。

直銷模式,銷售人員需要外出拜訪,這讓管理變得比較複雜,需要思考團隊激勵機制和運營方法。直銷模式對於團隊成員的個人素質要求更高,因爲直銷的銷售方式比較複雜,對於銷售人員有不同的要求。這造成了創始團隊在直銷的模式下會面對管理難,成本高的問題。

企業在擴張的時候還存在一些陷阱。

目前,投資人雖然已經認識到 SaaS 模式,To B 行業 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行業,但幾年前,投資人認爲 To B 的增長也可以像 To C 一樣快。

這種想法和要求會傳遞到創業公司,創業公司 CEO 也都很有進取心,想快速發展。但是追求速度,很容易讓人急躁,從而導致創業者容易在兩個方向(產品和銷售)陷入陷阱。

第一,產品方面

產品還沒有形成閉環,即產品投入的營銷費用、研發費用、市場費用還沒有形成閉環,就去開發第二條產品線,甚至同時開發第三條,這是一個風險極大的事情,很多公司在這裏栽了跟頭。

對於不斷開發新產品,企業 CEO 的考量是,SaaS 企業耕耘的是垂直的市場,一年的利潤最多能達到2億,而投資人對企業寄予了將來做更大的市場的希望,至少要讓投資人看到做更大市場的可能性。

雖然失敗的可能性更高,在這種想法的促使上,企業還是開始研發第二條、第三條產品線。能堅持打磨一個產品的企業比較少。

第二,銷售方面

前期從創意階段、驗證階段,過渡到營銷階段,營銷階段要用3-5個人的小團隊完成銷售標準模式。 這個標準有較好的人均效率和純利潤,並且在成交流程、人才、團隊達到可以複製的程度,才值得進入擴張階段,去培養更多的團隊帶領者,招更多的銷售,去複製團隊,進行大規模的擴張。

實際操作中很容易遇到陷阱,比如去年企業業績是1000萬,今年的目標是3000萬。這就需要規定什麼時間應該招多少人才,這些人要出多少業績才能完成今年3000萬的目標。

如果沒有形成標準模式,就會造成招進來的人才發現效率不高又離開了。企業不斷在做招人-離開-招人-離開的過程,耗費了大量的工資成本卻沒有產出。

貌似銷售團隊不應該虧錢,但事實上在擴張過程中是有可能虧錢的。如果前面沒有形成好的標準模式,就匆忙進入擴張階段,結果可能就是擴張失敗同時浪費成本。

這就是產品和銷售兩個團隊最容易掉進的兩個陷阱。

接下來是擴張的節奏如何把握的問題。擴張的過程中,節奏點的判斷和把握可以根據一些方法去做。

比如,可以用財務會計的方式,會計分兩種:

第一種,財務會計

財務會計是根據國家的《會計準則》和《稅法》來做的一套賬目,根據這套賬目來算整個團隊的營收平衡。理論上,企業每個月都需要算出在多大產出情況下能養活多少人的團隊。但實際上,這種方法可操作性又不強,有一定的滯後期,整個賬目的出爐要等到月末,甚至下個月10號,

第二種,管理會計

管理會計方式需要找到一套好的、比較容易操作和符合邏輯的財務模型,這套模型的核心不是符合會計制度、會計要求、稅務局要求,而是符合企業內部的一套財務管理的體系,這套體系會輸出人均效率。

比如銷售團隊人均效率一個月要有5萬的產出,如果達到5萬,整個銷售團隊就會給公司帶來純利潤,如果低於5萬,帶來的純利潤會很少甚至賠錢。

但是在不斷招新人的過程中,人均效率就會有所降低,儘管很多公司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但仍無法跨越這個障礙。因爲大家會考慮到新人的加入,人均效率的降低也情有可原。在這個過程中,決策人沒有理性的數據認識。

可是,人均效率一降再降,該怎麼辦?這裏有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就是人效。

公司在做大規模擴張之前,應該對人效有很清楚的認識,設立一套有指標的預警體系,讓擴張過程處於可控狀態。

若人效能做到6萬,在擴張期需要設立一個底線,比如,底線是4萬,如果低於4萬,所有的團隊成本增加都控制住;如果是低於5萬,就是一個警戒線,成本不能加,但也不用減。

關於決策,思路是讓決策人看到數據,刺激他做出感性決策。當然,企業也可以在團隊還沒有開始擴張的時候,就設計好預警體系。

在人效指標的設計上,也可以結構化處理。比如,入職1-3個月的員工,其人效的情況,平均開單率;4-6個月的員工的人效情況;6個月以上的員工的人效情況。這些指標與成交週期有關。當有更結構化的指標之後,就能夠更具體地判斷企業團隊的問題。

企業擴張時要注意人效的考量。而對於擴張的節奏,需要對“營銷”和“管理”有清晰的認知。

紛享銷客創始人羅旭說過“營銷在於創新”,後面還可以加一句“管理在於沉澱”。

在營銷上,大家都在追熱度,直播火了,大家就搞直播;短視頻火了,大家就做短視頻。但是,對於追熱度的行爲,都是先追的人(企業)獲得了流量的紅利。入場的人(企業)多了,流量就會均分,這就是創新的重要性。

在管理上,多數情況下不是依靠天賦,而是依靠經驗。換句話說,若管理者沒有帶過100人的團隊,讓他突然帶1000人,肯定會出問題。管理者需要成長的過程,管理能力的成長是階段性的,以18個月甚至兩年、三年爲一個週期。這個過程中,沒有經驗、沒有足夠的認知,就會出現問題。

若一個人沒有經歷過的事情,他便無法感同身受。只有當他在某個地方摔過跟頭,看到另一個人在同一個地方摔跟頭的時候,才能感受這個人當時摔跟頭的狀態和心理狀態。真正的感同身受是身臨其境過的人才會有的。

在企業擴張的過程中提到了“人效”,當產品隨着企業逐漸走上正軌,這當中的人效如何提升呢?

03
提升個人產量

效率階段

人效比,如何計算比較合理?

這裏需要設置預警線。人效比達到60萬以上屬於相對比較好的企業,但若低於設置的預警線,就說明企業存在一定的問題。

整個組織的能力成長過程中,需要逐漸堆疊效率,而不能總是推倒重來,所以“管理在於沉澱”,形成好的基礎,慢慢疊加。

在組織能力培養的過程中,要認識到能力需要慢慢培養,這是一個交互的過程。

比如指標體系,首先團隊成員得逐漸理解指標體系的含義,然後達成指標要求。

第一,團隊要培養底層的能力——數字能力。

數字能力的培養過程要自上而下,從管理層下沉至各個崗位,也要講究漸入佳境,從意識到用數字到實際工作場景中應用數字;

一個組織,要建立數字化的習慣,最初只用抓最重要的指標,讓每個部門有一個最重要的指標。比如,企業的銷售線索很多,但轉化率不高。這時就應該抓轉化率的指標,找到轉化率不高的根源所在。

指標分三級:

一級指標,線索的轉化率;

二級指標,各個來源的指標的轉化率情況;

三級指標,各個團隊的轉化率指標情況,找到亮點的團隊,即轉化率很高的團隊。

第二,進行績效和激勵方面的設計,保障大家能夠往正確的方向努力。

某公司列出了轉化率指標,即將每個銷售人員上個月得到的線索數量和業績、成單數量轉化率,按照銷售業績進行排名,發現前十名的轉化率都不好,甚至有的遠低於公司的平均轉化率。

這說明這個公司主要是依賴線索,而不是銷售人員自己開拓市場,銷售冠軍拿到了比別人更多的資源。銷售冠軍依靠老客戶提供的線索創造業績,這種方式對於整個團隊都是一種不好的引導,對於轉化率不利。

結合以上案例,找到指標背後問題根源所在,運用相應的辦法去解決,在解決的過程中實時查看指標的變動情況,再進一步改進,在這個改進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高關鍵指數,並且堆疊管理整個組織的能力。

實際上,在整個組織當中,產品、市場、銷售、客戶成功這幾個關鍵的業務部門應該都有1-3個關鍵指標(一般不超過3個)。這3個指標,包括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三級指標,每一級都跟上一級有關聯。

一級指標發生了變化時,比如續費率發生了波動,就需要查看續費率的二級指標中各種類型的客戶續費率,由此發現一級指標波動的原因。

組織需要每個月開會看這些指標,每個 VP 記住所有部門的一級指標長時間的變化情況,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理性、數字思維融入到感性思維。比如,以前續費率是80%,突然有一個月下降到 78%,大家會敏感地捕捉到信息,而不是在下降幅度特別大的時候纔有所察覺。

而在關鍵指標上有哪些關鍵管理策略?

指標的體系在擴張階段就要開始慢慢建立起來,到了效率階段就要非常重視這件事,這時候團隊基本上肯定超過了200人,甚至是40人。

在企業不同的發展階段,管理風格不同。企業早期,團隊只有二三十人,是全員自我驅動。因爲,管理者的時間更多地花在客戶和管理身上。

當一個團隊超過200人之後,就要採用不同的管理風格,這也是很多 CEO 難以跨越的階段,之前大家共同使命感驅動,目標基本可以達成。但公司人數擴張,在各個區域開設分公司、鋪設渠道,達成目標就變得困難。相對而言,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遞,需要面對面的方式,人數增多且分散時,很難實現面對面溝通。

一個有影響力的 CEO(創始人)大概能夠影響周圍十餘人,這十餘人再影響周圍8-10人,覆蓋指數在200人左右。

超過200人之後,傳遞就經過了三層,影響力需要從一級、二級,傳到三級管理者身上,能量強度極度弱化。此時,公司裏不思進取的人就會產生“爛蘋果效應”。

如果公司人數在200 人以上,制度流程又只適合幾十人的團隊,過程中就會不斷出問題,團隊會出現質疑和混論。

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風格,超過 200 人的時候,需要專門將流程、績效、KPI 梳理清楚。所以說,“沒有壞的員工,只有壞的制度”。

04
形成商業閉環

閉環階段

公司達到盈虧平衡或者開始盈利,就要考慮閉環問題。

SaaS 的盈利模式不是一次性收回所有費用。

第一,SaaS的收費模式是很好的商業模式,會督促 SaaS 公司做好服務,收到未來的續費;

第二,SaaS 模式又是一個很燒錢的模式,因爲前期得先做產品,做完產品還不能馬上盈利,只能收到一部分錢,後期逐年收回。

關於續費的問題,有的客戶今年買了,明年也許不再續費。這與傳統軟件時代能一次收回所有費用完全不同,公司收費按年計,不能一次收多年,會造成商業閉環上的困難,比如前三年是虧本,到第五年纔有可能盈利。

一個好的商業模式,應該由一個一個小閉環串起來。也就是說,企業能夠比較快地完成一個小閉環,然後再完成下一個小閉環,最後串成一個大閉環。

如果企業第一年虧錢,第五年虧錢,第六年還虧錢,這時候無法證明此商業模式可行,投資人會質疑其可行性,員工也會質疑。

這也跟擴張風險有關係,在擴張的時候企業應該思考是否要開第二個產品線,是否應該把一個產品做得更深、更好。

SaaS 企業應該想想如何給客戶提供更增值的服務,幫客戶獲得更多利潤,深挖產品的價值,而不是一味地拉長產品線。

人,因爲本性上的進取心,有時候會盲目地探險一些新領域,但當進入一個新領域後,發現啃下新骨頭也絕非易事。一些理性且血淋淋的案例教訓,告訴大家不能盲目擴張,而應該將一個產品做深、做好,形成閉環。

在商業閉環上,怎樣把握節奏以及採取相關策略?從縱向和橫向閉環分別來看:

縱向閉環分三層

第一層,企業在擴張銷售團隊的時候,要看一看市場投入,比如收了10萬的單子,要計算中間的成本,比如市場成本,包括市場人員成本、廣告投放成本、銷售人員成本(管理層、助理、銷售助理),如何成本在12萬,這一單就無法閉環。先設法在擴張階段把小閉環做到;

第二層,把服務成本和更多直接成本計算進來,能不能實現盈虧平衡;

第三層,整個公司有很好的成本覆蓋。

橫向閉環的方法:

以實際情況來看,公司有些部門只負責申請經費,很難衡量一些花銷的必要性,這時候可以把這些部門的收入分出來一些,變成利潤中心,滿足其自身成本。

比如實施部門能否被實施費養活?如果收回來的實施費始終養不活實施部門,證明實施部門的效率有上升空間。

換句話說,客戶成功能不能被自己的續費養活,當然公司肯定要拿出一部分成本出來,比如今年續了1000萬, 30% 的費用可以撥給客戶成功的部門,作爲人頭費用、獎金、部門的運作,包括客戶運營的一些費用,30% 的費用是否能夠滿足這部分費用。

這意味着:
第一,企業能夠把1000萬續費收回來;
第二,要控制整個成本在300萬以內。
這種財務方式可以在客戶成功裏形成好的商業閉環,這也就是利潤中心的邏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