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中交易:金融業的專業社交

金融世界瞬息萬變,無論個人投資者、專業理財師還是機構交易員,時時刻刻都在“聽消息”-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也有不少業餘的或專業的人士,無論出於個人表達欲或者職業需要,經常就時事經濟新聞對投資理財發表各種觀點。而金融業內的從業者,崗位無論與投資交易直接或間接相關,都會被牽涉在內,例如合規、風控、資金、清算等中後臺人員,都是專業協同鏈路上不可或缺的環節。

金融領域天然具備強社會化屬性

正因爲與信息高度相關,投資交易也是一種社會化行爲。所以隨着Facebook、Twitter這類社交平臺出現、開啓Web 2.0大幕,在2008年前後已經出現不少借鑑它們的垂直金融社交網絡。

一晃10年,社交越來越火,微信日活人數已過10億,回顧過往,思考當下:

  • 金融這個垂直領域的“社交”正在發生什麼變化? 究竟金融業的社交關係是什麼?

  • 在移動互聯網紅利結束和Web2.0落幕之際,未來的金融社交又是什麼形態?

  • 在國內環境下,金融社交技術可能如何發展,對銀行證券行業有什麼作用?

普羅大衆能接觸到的金融社交網絡

金融社交,需要先從證券領域面向普通個人投資者的社交化平臺說起,這類平臺的用戶通常是業餘、半專業的投資交易者的交流社區,但是也有一些社區有專業甚至明星的投資經理(投資界的KOL)進駐。這類平臺總體來說受到了Facebook、Twitter的啓迪比較深,其展現方式上往往不是Facebook的timeline/social feed(時序的事件流)方式就是Twitter的短消息方式進行對市場事件、新聞、交易的討論交流,其他用戶只能跟隨着這些專家、KOL的觀點與投資策略改變而改變。

1

第一類是以信息交流促進投研分析爲導向的所謂information social network。其中Stockwits成立於2008年,可以算得上是這類型社交網絡中最老的一個。比較有趣的地方是,Stockwits是Hashtag(“話題標籤”)的原發明者,發佈信息者只需要在行文裏用美元符號前綴股票代號(例如$AAPL – 蘋果),就可以對該內容標籤從而被索引和歸類到該股票相關的資訊中。2012年Twitter才把此設計“抄襲”過去。還有一家Scutify,名字就說明了它的特色– 來源於一個英文詞Scuttlebutt(“傳言”),Web界面看上去是一個金融版Slack,它是一個專門供投資者、交易員“八卦”的社交網絡,可以交流討論的資產類型比較多– 股票、外匯、期貨等等涵蓋在內,並且針對某一種股票還生成基於社區成員反饋的“市場心理指數”。

2

第二類是支持、促進交易的社交網絡,稱之爲Social Trading。是利用社交網絡交易模式激活股票、加密貨幣、其他資產類別的社會化交易行爲,讓任何在平臺上有機會成爲投資交易的引領者或追隨者,並往往通過遊戲化方式簡化交易流程。這類平臺層出不窮,也包括復星在2017年7月投資佈局於歐洲的金融科技創業企業The NAGA Group AG、eToro、Zulu Trade等等。

3

在國內,有一些可以歸屬於第一類(information social network)的平臺,因爲沒有相關金融牌照,他們往往是對接持牌金融機構扮演“導流”的角色。部分券商們也許可以嘗試打造自己的社交化交易平臺,可是因爲缺乏技術以及互聯網基因,鮮見成功者;並且創新往往意味着對合規監管的分寸拿捏,這方面的風險也不是持牌金融機構所敢於輕越雷池。

專業金融社交網絡– 彭博及其挑戰者

通訊工具連接機構與個人,形成行業內外互聯互通的專業網絡,進一步促進某個羣體間的信息流轉,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在金融行業也是如此。所以,早在1969年,第一個這樣的網絡——Instinet就出現了。它把資產管理公司、對沖基金、保險公司、共同基金以及養老金等機構的交易員連接在一起,讓他們在場外(交易所外)進行交易。這類網絡有一個通行的名字,稱之爲ECN(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Network),維基百科定義ECN爲一種“computerized forum or network”(“計算機化的論壇或網絡”)。除了通過結構化的協議進行電子交易,部分ECN提供網絡成員之間的談判議價、跟單(pegging)。ECN可算是一種封閉的金融網絡。

現在Instinet已經成爲歷史,因爲誕生在互聯網出現之前,缺乏強社交屬性的工具與技術,ECN嚴格來說並不能稱之爲社交網絡,雖然它事實上連接了各種金融機構內外的各種人員、崗位、角色—— “forum”這個字非常有意思。

直到彭博的出現,可以算是一種融合了社交能力、交易能力、投研能力的ECN。Instant Bloomberg作爲一個即時通訊工具,出現在了彭博終端裏,成爲一個黏着度非常高的“殺手應用”,讓彭博的網絡具備了社交屬性。事實上社交屬性對一個金融服務網絡的成員流失起到防禦性作用,因爲客戶無法輕易帶走自己累積的社交關係,從而也不能輕率決定改換門庭到其他競爭網絡中。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近乎壟斷的彭博引發客戶對其定價的不滿,也導致挑戰者、競爭者的出現。但Instant Bloomberg顯然是一個拒敵於門外的殺傷性武器,哪怕彭博的IM軟件用戶體驗實在不怎樣,用戶因爲社交關係已經沉澱在其中,無法輕易離開。

交易和基於即時通訊的聊天一樣,有一個相似點,都需要便利高效匹配到對話方/對手方,否則毫無價值,這是一個典型的多邊平臺遊戲,就像Uber那樣,沒有司機就不會來乘客,沒有乘客也不會有司機加盟,在交易中如何找到對手方,是建立一個新金融服務網絡需要解決的蛋雞相生困局。

彭博的挑戰者、脫胎於高盛內部孵化的即時通訊技術公司Symphony,從合規通訊與協同入手構建專業社交網絡,試圖利用其背後十多家頂級華爾街企業的資源,重構金融專業社交關係網絡。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Symphony的前身是Live Current,一個高盛內部的即時通訊技術。2014年高盛聯合美國銀行、貝萊德、花旗銀行、德意志銀行、瑞信、匯豐銀行、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富國銀行、野村控股等等14家頂級金融機構投資6600萬美元成立Symphony並收購合併了做端到端消息加密技術的科技公司Perzo。2015年Symphony平臺發佈並獲得來自谷歌的新一輪1億美元投資並獲得法國興業銀行、瑞士銀行(UBS)等跟投。2017年繼續獲得法國巴黎銀行等追加6300萬美元投資,總估值超過10億美元。

這麼多全球重磅級的金融機構共同努力嘗試通過Symphony來挑戰彭博,一方面可見金融專業社交網絡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擁有行業社交關係、社交圖譜的公司有多厲害、多壟斷,讓這麼多金融巨頭都不得不聯手嘗試顛覆以改變自己的被動狀態。

國內金融機構被公共社交平臺“綁架”?

和國外相比,國內金融機構普遍缺乏社交基因和社交協同技術,沒有辦法建立自己的社交化服務網絡以實現自己的員工與客戶的在線交流協同。但是另一方面,“在線”、數字化連接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金融機構發現自己的員工不得不通過公共社交平臺進行展業、對接客戶(包括機構客戶),但這過程中面臨很多“尷尬”:
1
員工與客戶通過公共社交平臺連接,是一種個人行爲,其所在金融機構非常難監管——尤其是員工多、對接的公共渠道多的時候,對服務過程的違規行爲(例如員工對客戶推薦理財產品時的收益承諾之類)進行統一監管根本無法做到。
2
員工日常依賴使用的各種內部系統、工具與數據不可能與公共社交平臺對接,導致員工無法在與客戶交流的過程中無縫的利用所在企業的科技工具來提供專業高效的服務。
禁止員工利用公共社交平臺與工具連接客戶是不現實的,因爲客戶就在那裏。可是無法監管的違規行爲也給金融機構帶來巨大的監管風險,更不要提上文所述的在公共平臺上基於專業資格建立的信任關係無法建立、金融機構提供給客戶的數字化服務也無法直接從公共社交平臺聯通。

銀行客戶經理無法通過微信向客戶推薦理財產品、讓客戶不離開微信就點擊該產品購買,券商投資顧問無法通過微信向客戶推薦股票、讓客戶直接點擊即打開交易界面下單。
受監管行業如金融業,有受監管行業的社交特殊性——正是因爲合規監管保證從業者資格和准入、保障數據隱私、監督服務規範性,才讓業務相關的社交能得以放心進行;而非監管行業的社交則有它的匿名訴求,被強行監管則這種普羅大衆的社交就無法進行了(微信如果宣佈接受金融級別的監管,保證是另一個新型社交工具出現以替代它的機會)。所以這兩者是相悖的、各有不同目的,彼此並不完全跨界。

大衆社交平臺能爲信息披露埋單嗎?

在國內公共社交平臺上,雖然每一個用戶身份幾乎已經與實名制無異—— 當綁定了電話號碼、綁定了銀行卡支付之後,每個人對於該平臺而言已經沒有“匿名”可言,但是我們都知道,在公共社交平臺上的詐騙、傳播不準確甚至虛假信息等等對於金融業而言最爲禁止的行爲,依然存在。
被一個素未謀面的債券交易對手、券商投資顧問或者銀行客戶經理在某些即時通訊工具上添加爲好友,有點安全意識的人都不敢向其披露、交流財務信息,因爲並沒有任何正規的機制來證明該人的真實性(頭像、名字都可能是假冒的)、職業資格(從業認證、真實隸屬的金融機構、個人職業能力與信譽),即便對方是確有其人,我們依然無法判斷其設備或賬戶被盜用。

如果爲了解決這個問題,而讓平臺的所有參與者均對彼此實名、直接綁定所在單位的崗位信息、披露工作資歷資格等等,則像微信、QQ這樣的社交平臺就沒法玩了,而且這些隱私由誰去保護?公共社交平臺能否承擔這個職責?

而金融社交平臺與此剛好相反,它是爲了金融服務這一單一目的存在的,參與多方需要建立信任關係,而平臺則需要100%承諾、保障在建立這些信任關係過程中各方的隱私一定得到保護。只有在這樣的平臺上,參與方纔敢於向彼此適當披露真實信息,建立起信任,從而投資者纔敢於跟投一些“投資高手”的策略、交易員才能相信對手方、客戶纔敢於向理財師披露個人資產狀況、投資顧問才能做好適當性管理向客戶獲取真實可靠的信息……

國內社交網絡是否可以照搬國外?

彭博這樣的網絡可能並不完全符合中國國情,首先國內零售金融比較大的比重和美國以機構爲主導的金融市場差別大,在財富管理到資產管理的全價值鏈上,金融產品與服務的消費端必須被接入。其次是彭博終端在每家金融機構內部的受衆太少,導致應用場景比較有限,沒有應用場景就沒有交流基礎,也就難以形成網絡效應;在國內金融機構業務流程與行政流程往往不分家,所以在金融網絡裏業務應用與行政辦公協同需要融合,避免兩條信息流形成的孤島,金融終端應該通過“生態”開放支持任何自定製的內外應用,外部社交與內部協同是一體化的,覆蓋合規風控投研交易所有崗位。

同時,在國內金融業,如果一個金融社交網絡涉及到交易,也許除了交易所等一些國家級別的機構可以承擔類似彭博這種中心化的網絡服務提供者角色,任何科技公司都不在這個位置上——2015年彭博的系統故障,持續兩個半小時,導致歐洲亞洲部分市場停擺,相信是在國內金融環境下絕對所無法容忍的。

此外,當各行各業監管機構不得不因爲自己所監管行業的從業者越來越多的依賴互聯網公共社交平臺而對該平臺進行監管時,則該平臺最終也不堪重負,甚至其穩定性能導致某個行業的“系統性風險”。擁有全市場、全行業社交圖譜與關係鏈的中心化的第三方平臺,監管機構除了行政監督上的“嚴防死守”,有更安全徹底的科技手段避免類似Facebook-Cambridge Analytica的醜聞發生在金融行業嗎?社交平臺上的關係鏈、社交圖譜(social graph)提供了極其強大的用戶隱私信息,2018年發生的Cambridge Analytica(劍橋分析)公司未經用戶同意從美國社交媒體平臺Facebook(臉書)“收割”8700萬用戶數據用於政治活動目的的事件,被視之爲2018年最大的政治醜聞。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如果類似的事件發生於金融業,可能造成的經濟災害會是怎樣的呢?依賴十多家全球頂級金融機構股東的支持,以及對SEC(美國證券與交易監管機構)合規監管要求的配合,Symphony對彭博的挑戰,也許可以視爲是對行業社交圖譜的爭奪。

金融業社交網絡的未來是去中心化

金融業需要建立既連接又隔離的去中心化金融網絡,因爲無論是從未來互聯網技術趨勢,還是從數據隱私保密的角度看,去中心化纔是行業級金融社會化網絡的未來——各家金融機構構建自己的社會化網絡(實際上也是實現自身的數字化轉型),維護自己與客戶的社交圖譜與數字化關係鏈,網際通過行業標準實現互聯互通,避免信息孤島,各家機構對自己的數據負責、對監管負責,逐步形成行業級的專業協同能力。

交流協同方式的改變,會導致組織結構的革新。傳統的總部、分公司/分支機構、一線營業網點、個人員工的金字塔式管理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樹形組織架構,和傳統的信息流動傳播方式互爲因果。即時通訊技術與社交圖譜(social graph)的結合,帶來了扁平化管理、網狀的組織結構以及與虛擬部門組織。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例如在地面營業網點作用日益弱化的時代,基於合規通訊協同的金融社交,幫助金融機構實現“在線即在場”- 客戶和員工在哪裏並不重要、物理網點現場使用越來越低頻,但跨地域員工崗位在線協同、拉新展業、向客戶提供理財諮詢及各種服務,則更加關鍵,虛擬化的營業網點基於在線協同得以建立。

AI能替代金融服務中人與人的交流與協同嗎?

現階段的金融服務,還是一個建立在人與人的專業信任關係上的社交,這種信任關係是專業服務能力、熟人社交、情感關聯甚至地域文化習慣的交融,這是AI、Robo-Advisor目前無法替代的。目前的實際效果看,通過所謂“智能客服”、“智能投顧”讓客戶與機器人打交道進行“自服務”,往往有“員工真人不夠、機器人來搭救”的“搪塞”客戶之嫌,起到的作用只是進一步割裂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非常弱的客戶關係,降低客戶忠誠度。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現在市場上很多金融機構熱衷搞的“智能客服”,並不是以客戶爲中心的,這類項目通常都是“人有我有”、或者淪爲形象工程。但實際上可以反思一下,有多少客戶真的衝着這些“智能”服務而來?有多少客戶因爲它們而給予服務好評、提升忠誠度?

這方面Morgan Stanley有清晰認識,他們認爲投資顧問與客戶的關係不能被機器人和算法替代,其財富管理部門CTO稱,機器人和科技工具可以被視爲是等同於給了每位投資顧問配備一支聰明高效的分析師團隊,由這個團隊智能的輔助投資顧問去和客戶互動,“我們不會把投資建議通過一個Morgan Stanley e-mail Bot發給客戶”。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簡單的說,還是迴歸到對金融企業員工的“科技賦能”,而不是用所謂AI去替代員工,通過數字化的連接工具幫助員工與客戶“重建”線上關係。2017年Morgan Stanley財富管理部與上市科技公司Twilio建立了戰略合作,由後者幫助強化投資顧問與客戶的數字化通訊連接,新聞發佈稿強調“對齊投資顧問與客戶的合規交流通訊與今天人們所習慣的日常方式”—— 顯然金融強合規監管下投顧與客戶的交流通訊體驗一向是不好的,現在迫切需要改善,採用與時俱進的科技手段進行改良,優化體驗。Morgan Stanley稱之爲一個“全面的數字化策略以幫助投資顧問深化與拓寬與客戶的關係”。

寫在最後

金融服務的價值在於向客戶提供可信賴有價值的信息流,信息的內容可以是AI輔助、自動產生的,但是這些信息的分享、傳播,由專業人士判斷、加工,再針對每一位客戶通過社交網絡親自發送,並且隨後非常有可能緊接着一系列的社交跟進(線上聊天、電話、視頻、咖啡館約見……)在這種新的場景下,就需要一家金融機構的內外部數字化關係管理工具提供者,來幫助其統一管控自己的關係鏈、社交圖譜並進行最後一公里的連接,賦能金融企業人員數字化連接客戶與合作伙伴。凡泰極客(finogeeks)希望爲金融機構提供內外部數字化關係圖譜的管理中心,助力行業進行數字化轉型。

文章來源:凡泰極客(微信號:finogeeks)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