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關於學習

關於學習

    我是一個退學生,但我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於知識的追求。無論是在學校裏,還是在現在的工作崗位上,我都非常清楚知識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而學習,努力的學習,纔是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

學習 vs. 受教育

    那麼,究竟什麼是學習呢?是上課、聽講、看講義、寫作業嗎?不完全是。“上學”知識學習知識的一種途徑,而且“上學”的目的,除了“學習”之外,更多的是“受教育”。“學習”和“受教育”不是等價的,甚至有些時候是完全相悖的。軍隊是國家用於統治其領土的工具,而教育則是國家用於統治其公民思想的工具。身爲一個國家的公民,我們有義務接受教育。因此,一紙學歷,並不能證明你的知識水平,只能證明你接受教育的程度如何。很遺憾,對不起國家,對不起黨,也對不起我的父母,我沒能出色地完成受教育的任務。

學習的“定義”

    回到正題,學習是什麼。剛纔提到了,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途徑也是唯一的途徑。當然這裏的知識是廣義的知識,既包括各種基礎理論、推論,也包括實踐工作和實踐經驗。再深入一些,學習是一種思維活動,這種思維活動的主要內容就是對知識進行處理,包括下列階段:

  • 對知識的蒐集,也就是狹義上的學習,記憶並掌握現有的理論(如公理、定義、定理和推論等);
  • 對知識的加工,也是狹義學習的一部分,如根據現有理論進行推導等工作,獲得新的理論;
  • 對知識的轉化,也可以認爲是“對知識的加工”的一種表現形式,更具代表性的是用理論去指導實踐,這相當於將蒐集到的知識和加工所得的知識轉化爲實踐技巧和經驗知識的過程;
  • 上述三個階段並不是隨時間而推進的,而是一個迭代的過程。

    (注意:上述關於學習的“定義”只是我個人對於學習的認識,而且沒有對“什麼是知識”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因此請不要在任何論述性文章中將這個所謂的定義用作推理依據。)

    由此可以看出,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只完成了對於知識的蒐集工作,當然其中也包括對於“如何加工知識”和“如何轉化知識”這種知識的蒐集。因此,可以說以上學爲途徑的學習是片面的——這也是我國教育的侷限性之一。同時,這種學習往往(大部分)是被動的。而上述學習的三個階段對於主動性的要求是不同的。蒐集知識的過程通常需要經過指導,學生(學習的人)可以被動或主動地接受,這一階段對主動性沒有特殊要求。加工知識的過程同樣需要有人指導,但其效果更多地取決於學習者主動努力(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悟”),這一階段要求學習者具有較強的主動性,也正是因此,學習的效果因人而異(當然智力因素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最後,知識的轉化過程完全是一個自主的過程,學習者完全主動地將已掌握的知識轉化爲另外一種形態(通常是實踐),儘管這一階段也需要經過指導,但這種指導只是蒐集“如何轉化知識”的知識,如果沒有較高的主動性,根本無法完成這一階段的學習任務。

    學習的這三個階段的關聯如圖1所示。

圖1 學習的三個階段

    上述第四個條款指出,學習的三個階段並不是按照時間順序完成的,即先蒐集知識,再加工知識,最後轉化知識;而是一個迭代的過程,比如加工知識的同時也就蒐集到了新的知識,而轉化知識實際也只是加工知識的一種特例。然而,三維空間中的個體是無法突破時間的限制的,學習必須有一個時間上的循序。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學習呢?或者說,我們應該以一種什麼樣的順序進行學習活動呢?

如何學習

    首先我們來對知識進行一個劃分,請看圖2。

2 知識點的劃分

    首先,所有的知識由若干知識點構成(注:這裏的“知識點”不同於上學要掌握的“知識點”,它們只是構成知識的最小單位。)

    最底層是純粹的基礎知識,學習者無需任何處理(加工)便可掌握,往往是蒐集知識時首先得到的東西。這一部分內容並不多,而且系統性極強。中間一層則主要由經過加工的知識構成,這一部分的知識點相當多,而且其間關係錯綜複雜,不過有章可循——這個“章”其實也是知識,而且不止包括一個知識點,這些知識點分佈在所有這三個層次中。最後,處在知識層次最上層的就是實踐的知識,也就是解決問題的知識,這一層次知識點最多,幾乎任何一個細微的或重大的問題的解決都包含一個或一組知識點,而這些知識點之間幾乎是“無章可循”,也就是說,每個問題都有它的特殊的解決方法。(當然,對於一類問題可能有相同的解決方法,那麼這樣一來,這些知識就將被劃分到中間的層次了。)

    當然,這種分層其實是一個動態的層次,當找到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法時,形成的知識位於最上層;當找到了一類問題共通的解決方法時,這種知識就下降到了中間層次;而當最終找到了一類理論的根本原理時,它就成了最底層的知識。

    很明顯,學習這些知識是一個迭代的過程,但大體上應該有一個主要的順序。這個順序無非兩種: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的過程,也就是以解決某一問題爲出發點,蒐集所需的知識,直到蒐集到最基本的知識爲止。這是一種自發的學習過程,也正是人們掌握知識最原始的方法。比如在石器時代(甚至更久之前),人們爲了解決食物的計數問題而產生了數字和最基本的、基於數字的運算。

    自下而上的過程則是一種理性學習的過程,在掌握了底層的知識後,爲了將來解決目前還未發現的問題,人們對現有的理論進行推導、加工,形成新的理論,之後改進現有的實踐,從而形成新的實踐知識。這裏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是一個純粹的知識加工者,他一生所作的工作就是不斷對現有的理論進行研究和推導,形成新理論,最終發現了相對論和著名的e=mc2。緊接着,根據這個方程和現有的理論,進而得到了Δe=Δmc2——這表明在原子核發生變化時,微小的質量變化將產生巨大的能量!隨之出現了用於戰爭的原子彈和用於和平發展的核發電技術。

    然而,對於普通的現代人來說,究竟應該如何學習呢?答案是令人指望的——兩種過程相結合,迭代地進行學習。首先,我們應該努力掌握底層的知識,當然也包括學習“如何加工知識”的知識。與此同時,我們應該努力地去解決現有的問題並發現問題之間的共性,並對現有的知識進行有針對性地加工,形成新知識。

現代(中國)教育在學習方面存在的弊端

    不幸的是,現代(中國)教育並沒有意識到“迭代”對於學習過程的重要性,採用的是一種完全的自下而上的過程。學生在學校裏被動地接受各種基礎知識,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無非是接受基礎知識的程度不同而已;而所謂的“實驗課”和“實踐環節”也無非是對於已經解決了的現有的實踐知識進行灌輸。一旦學生變成職員(或工人),所有的實踐問題一古腦壓到肩上,所掌握的知識根本無法在第一時間內派上用場,因此學生剛走上工作崗位時往往需要相當長的一個適應期,這個適應期實際就是用來完成自上而下的學習和自下而上的學習路線的解構工作的。

我們怎麼辦?

    非常遺憾,我至今沒有想到好的辦法……既然生在這個社會,首先要做的就是接受它,之後纔是改變它。因此,對於學生,首先應該首先按部就班地掌握“基礎”知識,然後在課餘時間靠自覺性去發現實際問題並解決它,在這個過程中總結屬於自己的實踐知識。而對於已經走上工作崗位的朋友,也只能努力在業內時間頂住實踐的壓力,並在業餘時間裏強化基礎知識的掌握,並爭取靈活運用到工作中去。


    最後,再次聲明,我從來沒有學過所謂的“人工智能”,對它也不感興趣,我所提到的任何關於學習的知識都是在我學習的過程中領悟到的(我是如何知道有關學習的問題應該出現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這是因爲我還是頂住了壓力,上過幾節課的),如有雷同,深表榮幸。同時,我的所謂“論述”也只是用手敲在屏幕上的一堆像素而已,不起任何參考價值,博衆君一笑而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