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工作一年總結

        畢業有11個月了,算起來工作也接近一年。最近做晉升的述職PPT,雖然由於客觀因素沒能成功晉升,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自己收穫還是蠻大的。感觸最多的是修改PPT的過程。同樣的東西,不同人的理解深度和高度真的差很多。跟主管修改PPT時,一遍又一遍的靈魂拷問,每次都能對過去一年做的事情有新的認識(這點真是太牛了),也意識到了自己更多的缺點和不足,開始認真思考自己工作的價值和意義,開始思考自己的職業規劃,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這一年我做了什麼?學到的什麼?接下來要怎麼做?未來要去哪兒?想要怎樣的生活?

      做了什麼:入職一年一共做了三件事情:信息預測、競爭力評測和異常檢測。前兩件事情做的都不是很好,結果差強人意,做了跟沒做差別不大,做完之後自己除去了解了業務、熟悉了工具之外,其他方面的成長和沉澱非常少。真正收穫較多的還是異常銷量的檢測。雙十一零點的時候發生了一起異常事件,原有的檢測機制失靈。當時主管就嗅到有事情可以搞,拉着我去和負責的產品經理見了見,大力推銷我這個半瓶水的算法工程師。事情比較複雜,不太好做,原本想着悠哉悠哉的做調研、建模、開發,怎麼着也得好幾個月才能上線。後來剛過了不到兩個星期,又發生了異常事件,合作伙伴損失又是損失了好幾百萬。二級領導下命令,雙十二之前必須上線一版,只給留了不到兩個星期的事件。除去數據準備和工程實現,算法建模的事件不到一週,感覺有點慌。好在後來在師兄的幫助下,還是趕在deadline前上線了一個極其粗糙的版本。有了初版之後,後續的工作都是在這個框架之下搭建。上線之後的幾周,每週都有誤報,也可以理解,畢竟一個星期做出來的模型,準確度還是有所欠缺。而且異常交易佔總體的比例極少,可能接下來半年、一年都未必會有good case。“準確率雖然爲0%,但是召回率100%啊,哈哈哈哈”,mentor也這麼安慰我。就這麼安慰了有三週吧,可怕的事情發生了。又發生了一起異常事件,但是自己做的東西並沒有報警,雖然上游環節有人捕捉到這個異常,但還是造成了有小几十萬的損失吧。事後排查原因,發現自己訓的模型其實發現異常了,但是由於代碼實現的時候有一個BUG,導致沒有報出警。心情降到了冰點,日思夜想的期盼着發生異常,然後檢測到、報警、一戰成名,可惜關鍵時刻掉鏈子。這次以爲BUG沒能成功報警,那代碼裏是不是還有其他BUG,等下次異常是不是要又要等到猴年馬月啊?心情鬱悶,但是沒辦法,只能繼續優化。修BUG,升級算法,加自動熔斷功能,加外呼功能。就這麼做了一個多月,異常一直沒發生,每週還都有誤報,感覺運營都在懷疑這套東西到底靠不靠譜。雖然表現還是不好,但是當時自己卻極其富有激情,不斷優化算法,優化產品體驗,有時候凌晨一兩點突然想到好點子,都會打開電腦開始寫代碼;沒人催我進度,週末的時候自己不自覺地在家開始加班,雖然沒人知道這些,但是自己過的很充實;每次報警的時候,無論多晚也都第一時間幫助運營排查問題。自從上次的漏報之後,太渴望檢測到異常,太渴望證明自己。直到2月份事情開始發生轉變,由於新冠疫情的爆發,商家頻繁的發佈新價格、新政策,取消操作也變得頻繁起來,異常開始出現的頻繁起來。第一次運營反饋說檢測到異常的時候,真的是太高興了,感覺長舒一口氣,埋土苦幹了三個月了,終於看到good case了,太不容易了。接下來的每週都有檢測到異常,最多的時候一週見檢測到4起異常。檢測到的異常種類也在豐富,本來是爲了應對異常價格,後來發現還能檢測到11種異常,都是之前從未感知到的種類,這個真的是大大出乎意料。2月和3月簡直是我的幸運月,每週都會有檢測到異常,心裏的石頭終於落下,再也不需要通過檢測到異常來證明自己。異常交易的檢測後來還自然延伸到了黑產檢測。之前大家普遍覺得黑產在我們這個領域獲利很少,而且在前幾年的打擊之下,現在應該已經基本不存在了。自己也是抱着試試看的心態去做,最終發現了有三四個黑產場景,其中一個還聯合了公檢法打擊,並推送了新聞,上了當時的微博熱搜,多家媒體都轉摘了。這件事情做的也是蠻開心的。

     學到了什麼: 這一年最大的成長就是有了產品化的思維。當一個問題出現的時候,怎麼纔算是把問題解決了呢?算法建模,能檢測到異常就可以了嗎?顯然不是的。算法在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中雖然比較重要,但卻不是唯一的。檢測到異常之後,要怎麼把消息觸達到運營;運營收到異常之後,需要配套的排查工具確認報警是否有效;如果有效,需要有相應的異常處理工具,同時再把信息傳達給商家、產品、開發和測試人員,進行異常排查;排查到原因之後先緊急止血,再修復異常;事後覆盤,查找異常發生的根本原因,總結經驗,並將發生的異常再次優化檢測算法。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不斷優化、迭代的閉環。此外,當異常發生後,誰負責什麼,該怎麼做,使用什麼工具,怎麼同步消息,傳達信息也都需要考慮。怎麼讓運營熟練的使用,縮短誤造成的損失和異常持續的時間,整個的SOP流程還是蠻複雜的。作爲這個項目的PM,協調運營、產品、開發、測試的工作,也讓自己成長了不少。財年末的時候,拿了技術部的最佳新人,主管也給提名晉升了。集團裏1年晉升還是挺少的,而自己有異常交易的項目+最佳新人+黑產檢測的熱搜新聞,三者加持,勝率挺大的。一時有種春風得意的感覺。準備晉升PPT的過程中,主管給了很大幫助,同樣的工作內容,經過他的指導潤色,項目之間的邏輯性更強了,視野和層次高了好幾個level。可惜今年晉升卡年限了,提名被高層刷掉,有苦難言。不過這個準備的經歷也是蠻有意義的。

        接下來要怎麼做:堅持做算法梳理過去的工作,同時也在不斷的思考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我是團隊裏唯一一個title是算法的工程師,平時有個劍橋畢業的博士師兄帶我,團隊裏大部分人都是在做業務開發。那麼我到底是算法工程師,還是研發工程師呢?回顧一年的工作,顯然是一個研發工程師。自己做的三個小項目,目標都是在朝着產品化的方向發展,算法也有,但是都是簡單的機器學習算法。即使是複雜的異常交易檢測,自己也沒有寫一行算法的代碼,核心算法靠組件,然後在預處理和特徵工程下功夫。怎麼看這都不是一個算法工程師做的事情。有時會困惑,有必要糾結於這個title麼?做開發也挺好的呀。其實自己糾結的不是title,而是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社會原有的消費模式是人找物品/信息——人主動學習、搜索、尋找自己需要的物品/信息,但是隨着物資豐富、數據爆炸之後,已經變成了物品/信息尋找合適的人羣。從海量的數據找到有價值的信息,推給合適的人羣,這是一個算法的問題,算法會是未來的發展趨勢。這個是大的環境,就小的領域而言,自己也不太看好所處位置。在公司的戰略板塊中,雖然這項業務GMV比重較大,但是它轉化率太低了,導致公司的營收極度的不健康。公司對它的定位是充當着流量入口的角色,業務發展穩定,上層也不會有額外更多的投入。就業務自身而言,這個領域也很垂直,邏輯複雜,長期做下去行業專家的屬性大於技術專家,大量的行業知識無法遷移,以後跳槽的可選擇範圍都大大縮小。畢業前三年做什麼,對以後的職業生涯影響還是挺大的,以後再想換行,付出的代價就大了,如果不適合就趁早換。晉升結束之後就聯繫了個性化推薦團隊的主管,表示想去他們團隊做算法。那邊主管表示很歡迎,兩邊主管談妥之後,大概六月初就可以轉過去了。嗯…… 就是以後要做個性化推薦了。但願還能保持高速的成長吧,避免有一天被徹底淘汰出局。

        未來要去哪兒:是北京嗎?是程序員嗎?轉組的事兒大概敲定之後,很激動的跟基友分享了,基友倒是很淡定,覺得我最大的問題並沒有想明白:要留在北京嗎?程序員要一直幹下去嗎?這些問題不解決,焦慮就不可能消失,大把的頭髮還是會繼續掉。要繼續留在北京麼?照現有的發展發現,在北京買房雖然還是比較難,但是也不是沒有可能,努力工作還是可以實現的,最大的問題還是戶口。當初抽籤沒抽到,自己應該和北京戶口再也無緣了。以後孩子上學怎麼辦呢?還要想自己一樣在河南的千軍萬馬中殺出重圍麼?老家上學,自己又會錯過孩子成長中的很多重要環節;北京上學,終究沒辦法在這個地方高考。出國讀大學的話,初中就要有意識的培養,高中就要把孩子送到國際部,這些再加上國外大學四年的學費和生活費,感覺人到中年的壓力好大啊。而程序員到35歲就開始有瓶頸,開始面臨被淘汰的局面。如果在最需要錢的時候,自己失業了,那局面想想真的是太可怕了。程序員這個職業在中國出現的時間也就二十多年,還沒經歷完整的一代人,大齡程序員都去哪兒了,他們後半生的生活是幹什麼?組裏有個老P7,就坐我旁邊,在集團幹了有九年吧,遇到職業瓶頸了,升不到P8管理層。他技術挺強的,尤其是在DDD領域,有一套自己完整的方法論。三個小時的分享會,我大概也就能聽懂前半小時(着實讓我意識到自己是個工程小菜雞)。技術強悍如此,但是私下聊天的的時候依然能感受到他的焦慮,職業的瓶頸和後浪的來襲,看着算法和人工智能的興起和火熱,好像是有種無力(?)。上個月他離職了,理由很簡單:這個地方升不上去,就只能通過跳槽升一級了。這個算是一個成功轉管理了的例子吧吧,但轉管理的畢竟是少數,沒有成功轉型的話,真的要像段子裏講的去送外賣或者回家賣水果嗎?每次想這個問題,都感到很迷茫,迷茫本身又加重了焦慮。被淘汰的而焦慮,未來轉型的焦慮,房子的壓力,北京生活的壓力,五味雜陳。未來在哪兒呢?目前還是沒有答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