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車換行問題0x0D和0x0A

在計算機還沒有出現之前,有一種叫做電傳打字機(Teletype Model 33)的玩意,每秒鐘可以打10個字符。但是它有一個問題,就是打完一行換行的時候,要用去0.2秒,正好可以打兩個字符。要是在這0.2秒裏面,又有新的字符傳過來,那麼這個字符將丟失。於是,研製人員想了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就是在每行後面加兩個表示結束的字符。一個叫做“回車”,告訴打字機把打印頭定位在左邊界;另一個叫做“換行”,告訴打字機把紙向下移一行。這就是“換行”和“回車”的來歷,從它們的英語名字上也可以看出一二。

 

後來,計算機發明瞭,這兩個概念也就被般到了計算機上。那時,存儲器很貴,一些科學家認爲在每行結尾加兩個字符太浪費了,加一個就可以。於是,就出現了分歧。

 

Unix 系統裏,每行結尾只有“<換行>”,即“\n”;Windows系統裏面,每行結尾是“<換行><回車 >”,即“\n\r”;Mac系統裏,每行結尾是“<回車>”。一個直接後果是,Unix/Mac系統下的文件在Windows裏打開的話,所有文字會變成一行;而Windows裏的文件在Unix/Mac下打開的話,在每行的結尾可能會多出一個^M符號。所以,如果你需要跨平臺處理文本文件,可能會被回車換行攪得有點頭大。   

 

0x0D(asc碼是13) 指的是“回車”   \r是把光標置於本行行首

 

0x0A(asc碼是10) 指的是“換行”    \n是把光標置於下一行的同一列

 

0x0D + 0x0A        回車換行          \r\n把光標置於下一行行首 

 

 

 

\n是換行,英文是linefeed,ASCII碼是0xA。

\r是回車,英文是carriage return ,ASCII碼是0xD。

 

如果用過機械打字機,就知道回車和換行的區別了。。。

換行就是把滾筒卷一格,不改變水平位置。

回車就是把水平位置復位,不捲動滾筒。

 

 

但是我們平時按得Enter到底是回車還是換行,不太清楚??

看到一種說法:windows下enter是 \n\r,unix下是\n,mac下是\r

 

在MS的系統中純文本格式按一個回車鍵是輸入了兩個字符,一個回車一個換行。在LINUX系統中則只是一個回車。

//以上內容參考了http://topic.csdn.net/t/20040617/23/3101951.html#和http://topic.csdn.net/t/20021113/09/1171659.html的討論 

 

還有在編程時文件操作

 

wb(二進制方式)或者wt(文本方式)也會有影響。我做了個實驗(實驗用.net2003)

在01.txt文件中輸入12然後enter,在ultraedit中看到的二進制是3132 0d 0a

 

然後程序如下:

 

int mian()

{ FILE   *fp1,*fp2,*fp3,*fp4,*fp5,*fp6;  

 

char a[10];

char b[10];

  

fp1  =  fopen("01.txt","r");

  fp3   =   fopen("02.txt","w");

fread(a,sizeof(unsigned char),8,fp1);       //a裏是31 32 0a

fwrite(a,sizeof(unsigned char),8,fp3);      //02.txt裏是31 320d 0a ,原因是輸入的情況下,換行回車轉換成換行,然後輸出時換行又會轉成換行回車

fclose(fp1);

fclose(fp3);

 

fp2  =  fopen("01.txt","rb");

fp4  =  fopen("03.txt","wb");

fread(b,sizeof(unsigned char),8,fp2);      //b裏是31 32 0d 0a

fwrite(b,sizeof(unsigned char),8,fp4);      //03.txt裏是31 320d 0a ,原因是二進制情況下回車和換行的(類似文本方式的那種轉換)是不存在的

fclose(fp2);

fclose(fp4);

 

return  0;

}

好像結論是這樣的:讀的方式下,在文本方式下,enter是0x0a;在二進制方式下,enter是0x0d,0x0a。

 

MSDN中查到這樣的話:Also, intext mode, carriage return–linefeed combinations are translated into singlelinefeeds on input, and linefeed characters are translated to carriage return–linefeedcombinations on output. (輸入的情況下,換行回車轉換成換行,然後輸出時換行又會轉成換行回車)Whena Unicode stream-I/O function operates in text mode (the default), the sourceor destination stream is assumed to be a sequence of multibyte characters.Therefore, the Unicode stream-input functions convert multibyte characters towide characters. For the same reason, the Unicode stream-output functionsconvert wide characters to multibyte characters.

 

Open in binary (untranslated) mode;translations involving carriage-return and linefeed characters are suppressed. (二進制情況下回車和換行的轉換是不存在的).

 

再引用一篇: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7868102.html?fr=qrl3

 

軟硬回車 }

 

硬回車就是普通我們按回車產生的,它在換行的同時也起着段落分隔的作用。

軟回車是用 Shift + Enter 產生的,它換行,但是並不換段,即前後兩段文字在 Word 中屬於同一“段”。在應用格式時你會體會到這一點。

 

 

切換:

 

編輯——替換,點擊高級,在“查找內容”點入“特殊字符”中的手動換行符,再在“替換爲”中點入“特殊字符”中的段落標記,最後點擊全部替換。

 

 

 

 

鍵盤上只有一種回車鍵Enter,但卻有兩種不同性質的換行標記,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我們常用的回車是硬回車,就是在word中敲擊Enter鍵產生的那個彎曲的小箭頭,佔兩個字節。這種回車可以有效地把段落標記出來分清楚。在兩個硬回車之間的文字自成一個段落,可以對它單獨設置段落標記而不用擔心其他段落受到影響。這也是我們習慣用硬回車的原因:排版方便。

 

但是硬回車也給我們帶來了麻煩。你如果是網頁設計者,或者是論壇遊俠,一定有這樣的經歷:當你打算換行時,換出的行卻實在不能恭維,行間距太大了!其實這和硬回車的原理是一樣的,只不過在word等文本編輯器中沒有顯示出它的“本來面目”。不過這樣的排版的確造成了不小的困難,這時我們就得請出硬回車的兄弟:軟回車。

 

軟回車只佔一個字節,在word中是一個向下的箭頭。如果你從很複雜的網頁中向word中複製過文字的話,對它一定不會陌生。但是想在word中直接輸入軟回車可不是那麼容易的。因爲軟回車不是真正的段落標記,它只是另起了一行,不是分段。所以它不是很利於文字排版,因爲它無法作爲單獨的一段被賦予特殊的格式。但是儘管如此,它在網頁設計中還是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的。

 

軟回車能使前後兩行的行間距大幅度縮小,因爲它不是段落標記,要和法定的段落標記——硬回車區別出來。硬回車的html代碼是<p>..</p>,段落的內容就夾在裏面,而軟回車的代碼很精悍:<br>。因此在網頁中想用到軟回車,只需切換到代碼頁面,鍵入軟回車的代碼即可。

下面我講一下不同編輯器文字互相拷貝時回車的轉化情況。

 

地球人都知道的,網頁的文字如果複製到word中,則硬回車變爲彎曲的箭頭,軟回車變爲向下的箭頭。結果造成習慣用word編輯文本的朋友很不習慣很不舒服的情況。

 

word中的文本複製到網頁中也是同樣的道理。可以說word和網頁比較兼容的,要不怎麼會有“保存爲web頁”這種選項呢?

 

記事本也是大家摸的比較多的編輯器。但是近年來隨着社會發展外加記事本的種種弊端,許多人都將其打入冷宮。對此我只能表示遺憾,因爲記事本本身的功能不豐富就是別的編輯器所取代不了的優點。大家再次將網頁的文字複製時,不妨粘貼到記事本里試試。哈哈,不管網頁設計者用的是什麼回車,現在都變成一種回車了!怎麼,你不信?那就看看吧:軟回車變成了普通的回車,硬回車變成了兩個普通的回車。你再從記事本里複製文字到word,記事本里的回車無一例外全都變成了硬回車!你再再從記事本里複製文字到網頁編輯器,所有回車就都變成軟回車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