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總結(轉)

 

引言

在剛剛結束的第一屆中文網誌年會上(上海,2005),有兩場專門的與Web 2.0相關的演講,但都沒有對Web 2.0做任何定義,只談及了Web 2.0的現象與展望。那麼,這個Web 2.0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它又是從何而來呢?

什麼是Web 2.0

用Google一搜索,你會發現有超過123萬的引用結果,而且仍有大量的結果對Web 2.0的含義持有不同觀點……

很多人也試圖定義這個術語,但都沒有成功,包括Web 2.0術語的提出者,O'Reilly Media在UNIX、X、Internet 和其他開放系統圖書領域具有領導地位的出版公司)的Dale Dougherty 和 MediaLive 的 Craig Cline,以及Web 2.0會議的組織者,O'Reilly出版社的CEO--Tim O'Reilly。

在筆者看來,Web 2.0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相較於Web 1.0或Web 1.5之類的來說的。早期的Web,只是一些不常更新(甚至不更新)的靜態HTML頁面,這被稱作Web 1.0時期。後來,出現了許多動態的Web技術(如CGI、ASP、PHP、JSP),人們開始用這些技術編程,從不斷變化的數據庫中提取數據即時生成HTML頁面,這被稱作Web 1.5,也就是互聯網最爲熱門的.com時代。但2000年,正處於潮頭的互聯網一下子步入嚴冬時節,爲生存計,互聯網人士被迫思考如何利用已經有的技術和新開發的技術來改造互聯網,爲用戶提供更爲優異的體驗。一時之間,Blog、Wiki、SNS、Tag等網絡服務,以及RSS、TrackBack、Ajax等技術開始興起,Web 2.0的概念也開始被提出並被深入討論,掀起了一股熱潮。

那麼,Web 2.0到底有什麼特色,它又有什麼特點呢?維基百科上是這樣描述Web 2.0應用特色的一些關鍵原則的:

  • 將Web作爲平臺或超越Web,以其它形式爲平臺。如蘋果的iTunes,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具有Web 2.0概念的數字音樂播放器
  • 將數據變成“Intel Inside”,如維基百科
  • 分享和參與的架構驅動的網絡效應
  • 通過帶動分散的、獨立的開發者把各個系統和網站組合形成大彙集的改革
  • 通過內容和服務的聯合使輕量的業務模型可行軟件採購循環的終結(“永久的Beta版”),當設備和程序聯網後,應用程序就不再是軟件製品,它們是正在進行的服務。因此,不要把新的特性打包起來,然後整體發行,而應該作爲正常用戶體驗的一部分,定期增加。讓用戶成爲實時的測試者,指導服務,這樣可以指導人們怎麼使用這些新特定
  • 軟件凌駕於單一設備的層次之上
  • 拉動長尾的能力。小型網站組成了互聯網內容的大部分,narrow niches(也即長尾理論的Niche Market/小的、分散的市場)組成了可能的互聯網應用軟件的大部分。因此,通過槓桿作用,使消費者自助服務和算法數據管理延伸到整個互聯網,到達邊緣、而不僅僅是在中心,到達長尾、而不僅僅是頭部。
技術上,Web 2.0的主要表現有:
  • CSS和語義化有效的XHTML標記,以Microformats(微格式)
  • 不突出的豐富應用技術(例如Ajax)
  • 使用RSS/ATOM進行數據聯合
  • 使用RSS/ATOM進行數據聚合
  • 規則且有意義的URL
  • 支持對Blog發帖子
  • 提供XML格式的Web服務API
  • 具有某些社會化網絡方面的特徵
通用的來說,Web 2.0:
  • 不能是封閉的——它必須可以很方便地被其他系統獲取或寫入數據
  • 用戶應該在網站上擁有他們自己的數據
  • 完全地基於Web——大多數成功的Web 2.0網站可以幾乎完全通過瀏覽器來使用
Tim O'Reilly爲此還專門做了一個Meme Map,它是由很多網站聚集起來的一系列原則和聯繫。

 

image001.jpg
圖1 Tim O'Reilly的Web 2.0 Meme Map

是不是很拗口?我都已經快暈了,不過總結起來,Web 2.0還是有那麼幾個顯著的特色,一個較爲公認的看法是,Web 2.0需要包含:

  • 可重用的微內容。微內容的英文是Microcontent,在Web 2.0中,任何用戶都可以創造和產生微內容,一則網誌、一篇文章、一幅圖片、一個收藏的書籤……,但這不是最重要的,因爲在Web 1.0時代你也可以創造衆多微內容,Web 2.0最重要的是“可重用”,通過微內容的結構化(xml)、開放性(開放API)以及工具無關性(如用RSS可以使用多種工具來聚合和利用這些微內容,不必侷限於生成內容的原始網站),用戶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這些微內容,達成個性化的豐富應用。
  • 去中心化。微內容的普及,必然會導致Web的去中心化,任何用戶都成爲了網絡中的內容節點,網絡中再也沒有中心內容發佈商。

     

    image004.jpg
    圖2 Web去中心化的發展歷程

  • 用戶參與。Web 1.0時代,用戶更多是到“網站”讀新聞,除了在論壇中發帖,很少參與網站的建設,基本上處於“只讀”狀態;2.0則不同,網站變爲了可讀寫的服務,用戶將直接參與網站內容層面的構建(如Flickr、豆瓣),而開放的API,則可以讓用戶開發網站相關的應用,增強服務的競爭力。
  • 社會性。如果說Web 1.0時代以某個新聞爲中心,Web 2.0時代則以發佈此新聞的人爲中心。通過各種手段,如Tag、關聯、鏈接等,網站盡最大程度的展示個人的作用,進而激發個人的積極性,人也成爲Web上社會的人,Web也有了社會性,成爲社會化網絡(SN,Social Network)。這在交友網站、圖片網站、個人Blog上體現的最多,Blog上的每個友情鏈接,每篇文章的引用,每則評論和TrackBack,都是增強社會性的應用。
有了上述對Web 2.0特性的瞭解,我們基本上可以判斷一個網站是否是Web 2.0。但概念總是模糊的,爲加深理解,我們在下面將介紹一些公認的Web 2.0網站,“舉例說明”,這也是包括Tim O'Reilly在內的Web 2.0大牛們在沒有確切定義之前,慣用的做法。

 

公認的Web 2.0網站和軟件

1.Flickr

flickr.png
圖3 Flickr照片存儲和分享服務

這是一個提供照片存儲與分享服務的網站,它創新性的使用Tag(標籤)技術,讓用戶自定義所上傳照片的關鍵字,讓搜尋者可很快的找到相片,而創作者也能很快的瞭解同關鍵字下有哪些被分享的照片。Flickr特別注重“人”的重要性,它的所有服務都以人爲中心,通過許多方便的功能把人組成團體,進而形成一個社會化的網絡。Flickr不止是圖片存儲分享,更是一個圖片Blog和社會性交友網站。

Flickr在網站中使用了RSS與XML程序語法,以及API的程序設計,讓更多獨立的外部程序設計師能夠自行開發Flickr的更多外部功能。在用戶的參與下,有衆多的Flickr外部程序產生,如FlickrGraph能夠用圖形化的方式呈現用戶之間的關連,Mappr website能夠在flickr相片上加上地理資訊,Related Tag Browser能夠視覺化不同標籤彼此的關係,Colrpickr則讓使用者可按色彩瀏覽相片,這無形中增強了Flickr網站的應用。

與Flickr相似的網站還有23hq又拍網等。

2.Del.icio.us - 美味書籤

delicious.png
圖4 Del.icio.us社會化書籤

此域名是delicious(美味)這個英文單詞的分拆,是一隻非常美味的書籤,它允許你將自己所收藏的網址在線存放到註冊的賬戶中。但它最大的特點是,用戶與用戶之間的書籤不是隔離的,每位用戶都可以通過分類、標籤(TAG)分享自己的書籤,Del.icio.us也是典型的社會化網絡服務的應用。

Del.icio.us中每個用戶收藏的書籤以及分類都具有RSS功能,這樣你可以通過軟件跟蹤一些人的閱讀情況,獲取某一類別的有用鏈接信息。Del.icio.us還爲用戶提供了多種多樣的輸出,可以將你的書籤直接輸出到自己的網站和Blog上。

與Del.icio.us相似的服務有很多,如Furl365Key等提供網摘服務的網站。

3.豆瓣 - 社會化讀書

douban.png
圖5 豆瓣網分享對書的感受

這是一個書評網站(現在包括了電影、音樂的評論),但它沒有自己的編輯團隊,所有的用戶都是編輯,他們在這個網站上分享着自己對某本書、某部電影、某首音樂的感受。豆瓣的所有內容都沒有標準分類,它使用Tag,讓用戶來決定所有內容的分類、篩選和排序。豆瓣顯然是典型的Web 2.0時代的應用,依靠大衆的力量,它成爲了網上以書會友的中心,積聚了大量人氣。

4.用戶參與的維基百科

任何人均可編輯的在線百科拳術。基於信任的實驗,適用了Eric Raymond的格言,“有了足夠的眼球,所有的bug都很膚淺”。維基百科早已是100強網站,很多人認爲它不久進入前十。這時動態內容創作方面的深刻改變,維基百科做到的是“把用戶當成合作開發者一般信任”。

5.蘋果的iTunes

iTunes.jpg
圖6 iTunes跨越平臺的Web 2.0

iTunes也證明了其它很多Web 2.0的核心原則,它本質上不是網絡應用程序,而是一個數字音樂播放器,但是它們利用了網絡平臺的力量,使之無縫向用戶提供熱門音樂服務,並使網絡成爲它基礎構造的一部分。數據管理明顯是它的心臟,它們是服務,而不是應用程序包(儘管在iTunes的情況下,它可以被用作打包程序,只管理用戶的本地數據)。更重要的是,iTunes顯示出了利用集體智慧的萌芽。

6.衆多的Blog

與上面的網站不同,Blog完全是一個個人化個性化的網站,它怎麼又能夠被稱作Web 2.0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首先,基本上所有的Blog都支持開放RSS,這樣別人就能夠用無關性的工具對Blog內容聚合、重構、再次輸出,達到重用微內容。在Blog寫作中,我們經常會引用別人的觀點,併爲此觀點加上鍊接,評論和TrackBack(引用通告)的使用,也讓整個Blog世界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社會化的網絡。由於Blog由Blogger來維護,用戶參與的特性自不必說。因此,不論從哪個方面來看,Blog都是一個Web 2.0時代的應用,它讓互聯網上的每個用戶真正成爲了一個節點。當然,說Blog是Web 2.0,需要站在整個網絡的高度來看,若是建一個所謂的Blog,只加密的記錄自己的日記,那就不算是Web 2.0了。

image011.png
圖7 Blog中的引用通告(TrackBack)

除了上述幾種網站,網絡上被大多數人公認的Web 2.0的應用還有許多,如土豆網OdeoSeeHaHa之類的Podcast網站,FeedBurderFeedSky之類的RSS feed託管網站,不勝枚舉。但究竟什麼是Web 2.0,它到底又能帶來何種價值,我們都在摸索,都不知道。不過它至少代表着一種方向,爲了避免自己在未來的競爭中陷入危局,許多網站都開始炒作Web 2.0。

Web 2.0的商業炒作

現在的各個網站,見到Web 2.0就像貓聞到了魚腥一樣,紛紛往上湊。想必各位和我一樣,經常會看到某個網站提供了RSS,或者開通了一個叫做博客的頻道,就宣佈自己進入Web 2.0時代。一些大型門戶,爲了自己的商業利益,也紛紛舉辦Web 2.0討論會,某個網站一個月前還在談Web 2.0沒有前途,一個月後卻在大肆鼓吹Web 2.0。更有甚者,由於網站域名出現問題,在改換域名後,即時宣佈新域名的啓用標誌着網站將正式開始啓動“爲客戶提供全方位的WEB2.0產品應用服務”的全新業務戰略。以至於有人說,“Web 2.0不過是一些聰明的市場人員炒作概念的產物,現在很多人跟風談web 2.0,要麼是跟風炒作來獲得商業利益,要麼是被這些空洞概念矇蔽的人,或者是像我這樣跟着起鬨、辯論的人。”(老冒語)。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當然是由於其中蘊含着巨大的商業利益。炒作概念能夠吸引越來越多的眼和用戶,自然會爲自己賺取更多的利潤,也好拿來拉風險投資。君不見,各行各業無不在稱2.0。網絡春晚成了節日消費2.0,超級女生則被稱作電視媒體2.0、娛樂2.0。草根、精英……大衆、社會性……,一個個名詞炙手可熱,我們迷失在2.0的大潮中。可當你一覺醒來,發覺都是南柯一夢。爲了大家不至於迷失,我還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談一談自己對Web 2.0的理解,瞭解一下什麼不是Web 2.0。

什麼不是Web 2.0

這也是一個非常難以言明的話題,但終歸還是有跡可循,綜合來說:

  1. 技術不代表Web 2.0。現在有很多的網站,認爲只要支持RSS、Ajax等所謂的“新”技術就是Web 2.0,但事實上絕不是這樣。姑且不說RSS、Ajax早已產生,並不是什麼嶄新的技術,只說它們的用途:Ajax技術確實爲用戶帶來了新的體驗,RSS也確實方便了微內容的重用,但這都是技術層面的東西,沒有了人的參與,沒有了社會性的特徵,這些技術就只是華麗的門面,還沒有達到質變。就像一些門戶網站,還有一些如動網新聞一樣的網站程序,適應潮流都開始提供RSS支持,但它們不能被稱作Web 2.0,因爲它們產生的目的就與Web 2.0不同。當網站運用RSS等技術而不具備Web 2.0的精神的話,這樣的網站根據就不是Web 2.0的網站,Web 2.0的定義不是用技術來規範的。如果用了一部分與Web 2.0有相關性的技術就成爲了Web 2.0網站,Web 2.0又何來劃時代之說呢?這樣的定義太草率,太不負責任,然而目前有很多的網站就是這樣批上了Web 2.0的外衣……
  2. 提升用戶體驗不等於Web 2.0。現在的一些網站,言必稱自己提供了高度舒適的用戶體驗,是Web 2.0的理念。殊不知,在互聯網剛剛誕生,有商業公司運營的那一刻,每個互聯網公司都把提升用戶理念作爲自己在市場競爭中取得成功的法寶,因此此項不能作爲評判Web 1.0、Web 2.0的標準。
  3. 不停的公測版不是Web 2.0的主特徵。前面我們曾經看到過Web 2.0的特色性質,其中有一條是“軟件採購循環的終結(‘永久的Beta版’)”,因此有許多Web 2.0網站在自己的Logo中添加上了Beta標記,似乎沒有Beta就不算Web2.0。但這裏永久的Beta版代表的是一種對待網站產品的理念和態度,不是糊弄人的工具。Web 2.0網站由於開放API,用戶可以直接參與到網站的開發當中,這樣每天就會根據用戶體驗情況改進的新特性推出,使服務處於動態更新之中,即使不添加Beta(如Flickr)也是如此。那些刻意添加Beta的網站,有很多隻是跟風,它們的服務在Beta階段並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改進,添加上Beta,反倒說明其心虛,連給用戶提供穩定服務的能力都沒有。
  4. 瘋狂炒作不是Web 2.0。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我不完全否定炒作,有限度的炒作對事物的推廣非常有力,但過渡瘋狂的炒作就讓人不齒。一些網站,如那些做一個頁面賣格子的網站,也稱自己是Web 2.0,是新時代的創新思維,這種用別人的眼球爲自己謀福利的做法,在我看來很難套上Web 2.0的標籤。(好像與遍地撒網的欺詐短信有些相似哦,哈哈,不過高明一些)
  5. 單純的Blog不是Web 2.0。Blog只是一種符合Web 2.0精神的形式,如果單純的說某個Blog就是Web 2.0,那麼也太草率了一點兒。Blog僅僅提升了廣大用戶的參與性,在一定程度上用戶也成了信息的製造者,但若是Blog沒有形成社會性,那跟一個留言本,或者個人日記本沒有分別,和真正意義上的Web 2.0還是有些差距。

 

聊了這麼多,我都有些口乾舌燥,還越來越把自己繞進葫蘆裏,看來,還是找幾個Blogger來一起探討這個問題,看看他們的觀點吧!

Blogger對Web 2.0的看法

我自己(平生一笑)Web 2.0是一個歷史的概念,它所起到的作用可能是劃分Web的歷史。也許,Web 1.0時我們處於石器時代,但隨着各種技術(RSS、TrackBack、Ajax)以及新的理念(SNS等)的提出,互聯網的內容組織和獲取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就像蒸汽機帶來了工業革命一樣,新技術和新理念也使Web的發展進入新的時期。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會有許多沒有改變理念的人用新技術去冒充Web 2.0,他們所做的事情就是用洗衣機來當米缸用,還要聲稱自己搶先進入了Web 2.0。不過,我們終究要進入Web 2.0時代,Web 2.0可能是一場深遠的變革,就象蒸汽機和電子計算機的出現一樣,不過暫時只限於互聯網界,它理所應當的成爲互聯網的一個斷代節點。

HaospokeWeb2.0雖然還是一個概念化的技術(至少從現在看來),已經成爲了很多大公司和互聯網企業的宣傳噱頭(例如yahoo),從用戶體驗來說無疑是現在的web技術所不能及的,而且越來越多的技術元素加入和更廣闊的拓展空間只能是使得更多人期待它的到來。隻言片語很難說清它確實的好處和真正值得利用和推廣的意義,但當一項舊的技術不能滿足人們需要時應該就預示着新技術或概念化思想誕生。我雖不能完全苟同平生兄所說的Web 2.0將是一場深遠的變革論斷,但無疑將是未來幾年互聯網發展的一個方向。

子游web2.0是一隻按鈕,我們更多是對按下去後的期待。精彩,就象“神六”一樣圓滿。而另一種結果,如那艘著名航天飛機的名字,讓我們重新思考,並不斷挑戰。

Refugee.ArkardoWeb 2.0也許是個巨大的變革,但巨大的變革需要的前提的是巨大的使用量,也就是普及。也許更多人沒有什麼太大的感受就過渡了,也許更多人並不在乎到底是1.0或是2.0,也許更多人只是覺得版本高就是好。可我覺得如果要產生巨大影響,就需要讓更多人來了解,而不僅是用來作爲商業炒作的噱頭(不是說一笑啊)。因爲不是個專業學程序的,所以只能用自己擅長的學科方式來說:Web 2.0僅僅靠一小羣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它帶動變革的。

詹臏Web2.0的未來掌握在用戶手裏。

車東Web 2.0是前幾年很多技術積累的一次迸發和網站服務成本的降低,2.0是1.1 1.2 1.3 1.4這樣一點一點積累發展起來的……。也是互聯網發展的必然,讓我們看到了網站很小也能活的很好,不是靠以前那樣的融資燒錢才能做起來……

TangosChan-未完成雖然現在還很難說清楚到底什麼是Web2.0,但開放與用戶的參與性無疑是Web2.0公認的特點。開放性與用戶參與性必將是各種網絡服務發展的方向,儘管現在很多的傳統大網站還很猶豫,擔心自己的地位會受影響,但面對這個不可逆轉的潮流,他們也必須順應這一趨勢,否則將面臨被新興競爭對手取代的風險。

JoyChan我們去餐館,服務員招呼,拿菜單,點菜,廚師做,然後我們喫,這是web 1.0;一幫子廚師聚會,各自拿出自己的絕活,做出一道道菜,然後大家一起喫,這是web 2.0。web 1.0時代廚師就是廚師,顧客就是顧客,餐館就是餐館;Web 2.0時代廚師既是廚師又是顧客,顧客既是顧客又是廚師,而餐館,只不過是一個爲廚師和顧客搭建的平臺而已。再來說,嫖妓是web 1.0,一夜情是web 2.0。嫖妓時妓女單純付出,嫖客單純收穫;一夜情時雙方互有往來,互相滿足。

紅心殺手我們剛學會上論壇,你們又博客了;我們剛學會打傳奇,你們又魔獸了;我們剛學會看新聞,你們又RSS了;我們剛學會用相冊,你們又Flickr了;我們剛學會電子地圖,你們又Google地球了……。互聯網在經歷了燥熱與寒冬之後,現在迎來了又一次復甦,激動人心的技術大量湧現,好看好玩的網站層出不窮。不管它是不是叫Web2.0,也不管數字英雄是不是第二次叫春,我們且享受這技術帶來的便利與快樂好了。不要說我們一文不名,你看,想象力正在奪權……

Brain CAI(天下網絡資訊瀏覽器開發團隊負責人):這裏只談談個人的看法,僅供參考。作爲Web 2.0本身,我覺得這個詞很有現實意義。可以說,Web 2.0是互聯網行業成熟的標誌。我們都經歷過初期互聯網的第一次高潮和低潮,那個高潮的時候,大家對互聯網充滿了期待,認爲互聯網會改變一切。結果,可能是期待稍微過了一點兒,來了一個大低潮。但事實表明,那個時候的一些期待,所設想的想法在低潮之後,一一實現。就是說,這些期待就是Web 2.0。至於炒作,那是商業操作上的概念。很多人從商業利益的角度來炒作這個概念,這也是很正常的。和所有行業的發展模式一樣,現在互聯網進入了Web 2.0這個行業成熟的時期。一個行業成熟,意味着其中的商機無線,是一個行業不斷爲社會帶來利潤的時期。

知秋一葉(家用電腦軟件編輯):從目前Web 2.0概念還處於模糊情況下的炒作和個人Blog的火熱程度來看,未來當Web 2.0成熟時前途是不可估量的,肯定會對傳統網站造成很大的衝擊。光Web 2.0的理念以用戶爲信息的創造者這點已經是對傳統網站很有殺傷力了,而且Web 2.0的平臺形式的多樣化,未來的商機無限。新的概念新的技術,相信將來會有更多更實用的新技術出現爲Web 2.0的實現服務。同事,Web 2.0的成熟還是需要廣大用戶的參與,用戶決定了Web 2.0的未來。

由於時間和衆Blogger的“時差”關係,沒有找到更多的人就此問題發表看法,並且還有Blogger堅持,我的觀點文字不需要發表在媒體上,因爲我的blog就是媒體,因此更多的觀點,還是請大家上網去仔細研究,不過當心自己陷入頭疼境地無法自拔啊:)。

多討論些問題,少談些主義(小結)

上面我們討論了這麼多,但歸根到底,Web 2.0還是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網絡的軟件化,軟件的網絡化”也好,“Web 1.0是爲商務而設,Web 2.0是爲人民而設”也罷,都沒有準確描述出Web 2.0到底是個啥東西。有關Web 2.0的討論還將繼續,不過對大多數不是IT業內人士的我們來說,網站是Web 1.0還是2.0都沒有關係,只要能夠爲我們提供合適的服務,只要注重我們的利益,只要讓互聯網變得越來越好用,足矣!也許,Web 2.0就是在這種不經意中,走到和深入我們的生活的。

最後借用胡適先生於1919年在《每週評論》上發表的文章的題目--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表明一下筆者對當前混亂的Web 2.0的看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