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是什麼,現在好象很熱的樣子,他和web1.0有什麼區別

導讀:
  要理解WEB2.0,先得看WEB的歷史。 World Wide Web,簡稱WWW,是英國人TimBerners-Lee 1989年在歐洲共同體的一個大型科研機構任職時發明的。通過WEB,互聯網上的資源,可以在一個網頁裏比較直觀的表示出來;而且資源之間,在網頁上可以鏈來鏈去。在WEB1.0上做出巨大貢獻的公司有Netscape,Yahoo和Google。 Netscape研發出第一個大規模商用的瀏覽器,Yahoo的楊致遠提出了互聯網黃頁, 而Google後來居上,推出了大受歡迎的搜索服務。
  搜索最大的貢獻是,把互聯網上海量的信息,用機器初步分了個線索。但是,光知道網頁裏有哪些關鍵字,只解決了人瀏覽網頁的需求。所以,Tim-Berners-Lee在提出WWW不久,即開始推崇語義網(Semantic Web)的概念。爲什麼呢?因爲互聯網上的內容,機器不能理解。他的理想是,網頁製作時和架構數據庫時,大家都用一種語義的方式,將網頁裏的內容表述成機器可以理解的格式。這樣,整個互聯網就成了一個結構嚴謹的知識庫。從理想的角度,這是很誘人的,因爲科學家和機器都喜歡有次序的東西。Berners-Lee關心的是,互聯網上數據,及能否被其它的互聯網應用所重複引用。舉一個例子說明標準數據庫的魅力。有個產品叫LiberyLink。裝了它後,到Amazon上去瀏覽時,會自動告訴你某一本書在用戶當地的圖書館能否找到,書號是多少等。因爲一本書有統一的書號和書名,兩個不同的互聯網服務(Amazon 和當地圖書館數據庫檢索)可以公享數據,給用戶提供全新服務。
  但是,語義網提出之後,曲高和寡,響應的人不多。爲什麼?因爲指望要網頁的製作者提供這麼多額外的信息去讓機器理解一個網頁,太難;簡直就是人給機器打工。這違反了人們能偷懶就偷懶的本性。看看Google的成功就知道。 Google有個Page Rank技術,將網頁之間互相鏈接的關係,用來做結果排序的一個依據,變相利用了網頁製作人的判斷力。想一想網頁的製作者們,從數量來說,比純瀏覽者的數量小得多。但Google就這一個革新,用上了網頁的製作者的一部份力量,已將其推上了互聯網的頂峯。
  所以互聯網下一步,是要讓所有的人都忙起來,全民織網,然後用軟件,機器的力量使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瀏覽。如果說WEB1.0是以數據爲核心的網,那我覺得WEB2.0是以人爲出發點的互聯網。 我們看一看最近的一些WEB2.0產品,就可以理解以上觀點。
  Blog: 用戶織網,發表新知識,和其他用戶內容鏈接,進而非常自然的組織這些內容。
  RSS: 用戶產生內容自動分發,定閱
  Podcasting: 個人視頻/聲頻的發佈/定閱
  SNS: blog+人和人之間的鏈接
  WIKI: 用戶共同建設一個大百科全書
  從知識生產的角度看,WEB1.0的任務,是將以前沒有放在網上的人類知識,通過商業的力量,放到網上去。WEB2.0的任務是,將這些知識,通過每個用戶的瀏覽求知的力量,協作工作,把知識有機的組織起來,在這個過程中繼續將知識深化,併產生新的思想火花;
  從內容產生者角度看,WEB1.0是商業公司爲主體把內容往網上搬,而WEB2.0則是以用戶爲主,以簡便隨意方式,通過blog/podcasting 方式把新內容往網上搬;
  從交互性看,WEB1.0是網站對用戶爲主;WEB2.0是以P2P爲主。
  從技術上看,WEB客戶端化,工作效率越來越高。比如像Ajax技術, GoogleMAP/Gmail裏面用得出神入化。
  我們看到,用戶在互聯網上的作用越來越大;他們貢獻內容,傳播內容,而且提供了這些內容之間的鏈接關係和瀏覽路徑。在SNS裏面,內容是以用戶爲核心來組織的。WEB2.0是以用戶爲核心的互聯網。
  那麼,這種意義上的WEB2.0,和Tim Berners-Lee的語義網,有什麼不同呢?語義網的出發點是數據的規整及可重複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