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學生髮展心理

中學生認知發展階段與教育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愛齊藝-敢前具行
        動作時感知的源泉和思維的基礎
        適應:有機體與環境的平衡-同化(不改變)和順應(改變)(是否改變原有認知結構)
        感知階段(0-2歲)-通過感知和動作認識世界、獲得客體永恆性(9-12個月)
        前運算階段(2-7歲)萬物有靈論、自我爲中心(三山實驗)、思維不可逆刻板性、沒有守恆性集中化思維
        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守恆形成、簡單抽象思維但需要具體事物的支持、可班組守規則、思維可逆去集中化(具體運算階段兒童的最大特徵-去集中化)
        形式運算階段(11-16歲)
        充分認識兒童不是小大人似教育獲得成功的基本前提
        遵循兒童的思維發展規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證
維果斯基-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心理發展觀(個性的形成是心理機能發展的重要標誌)、內化學說、教學和發展的關係-最近發展區、教學應該走在發展的前面、關於學習的最佳期限問題
         最近發展區:兒童現有水平和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
場獨立型(內在參照)和場依存型(外在參照-鑲嵌圖象測驗)-赫爾曼維特金
沉思型和衝動型-傑羅姆卡根-反應時間準確性
輻合型(唯一)和發散型(多個)-吉爾福特
中學生情緒與意志發展
情緒是指個體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情境中直接產生的心理體驗和相應的反應(主觀體驗、外部表現、生理喚醒)
特點; :主觀性-每個人的主觀需要與對事物的認識不同,所以即便面對同一事物也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
      	社會性
      	兩極性
情緒的分類:喜怒哀懼
  		心境(瀰漫性-輻射四周、長期性)-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見花落淚、聞月傷心、憂見之則憂,喜見之則喜
  		激情(強烈的、短暫的、爆發式的-衝動型)
  		應激-突發狀況-高度緊張
情緒的理論:
		展覽生理
			詹姆斯-蘭格理論-刺激-》生理反應-》情緒
		看吧大腦
			坎農-巴德學說-刺激-》腦-》情緒
		阿諾評定
			阿諾德-評定興奮說-刺激-》評定-》情緒
		沙赫特-辛格情緒理論-生理喚醒+認知性喚醒+環境因素
		拉扎勒斯認知-評價理論(初評價、次評價、再評價)
		伊扎德-情緒動機-分化理論
中學生情緒發展的特點:情緒體驗的迅速和強烈性
					   不穩定性和兩極性交替
					   情緒的外露性和內隱性並存
					   體驗時間延長、出現心境化特點(來的快、去的快)
中學生良好情緒的標準:善於準確表達自己的感受、作出適當強度的反應、具有情緒反應的轉移能力、符合年齡特徵
情緒調控的方法:敏銳的覺察情緒、平和地接納情緒、正確的調整情緒、有效的表達情緒、保持和創造快樂的情緒 
情感:個體意識到自己與客觀事物的關係後而產生的穩定的、深刻的心理體驗和相應的反應
分類:道德感(道德標準評價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是產生的情感體驗)
	       理智感(再智力活動中,認識、探求或維護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的情感體驗)
	       美感(用一定的審美標準來評價事物時所產生的情感體驗)
情緒與情感的關係:
		區別:情緒-自然需要有關,人和動物共有,產生早,具有情境性和動搖性,具有外顯性和衝動性
			  情感-社會性需要有關,人類特有, 產生晚,具有穩定性和深刻性,具有內隱性和持久性
		相互依存、相互轉化
意志:有意識的確立目的,調節和支配行動,並通過**克服困難和挫折**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   
特徵:明確的目的性(首要特徵)、對活動有調節作用、克服困難(最重要特徵)、以隨意動作爲基礎
   雙驅衝突-既想又想只能選一個
   雙避衝突-既不想又不想只能迴避一個
   趨避衝突-既想又不想
   多重趨避衝突
中學生的人格發展
人格是構成一個人思想、情感及行爲的特有模式
特徵:獨特性-不一樣-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穩定性-時間長-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統合性-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
	      功能性-性格決定命運
	      社會性-不同社會對女性的要求不同
	      複雜性-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
人格的結構:氣質、性格、認知風格、自我調控等
	氣質(秉性、脾氣、性情):膽汁質(急)-張飛魯智深李逵
		 				       多血質(活交際花)-王熙鳳賈寶玉
		 				       黏液質(穩)-愛因斯坦
		 				      抑鬱質(弱)-林黛玉
        不同氣質類型教育:對待學生應客服氣質偏見,氣質沒有好壞之分
        				針對學生氣質要因材施教:膽汁質-直截了當;多血質-定期體系、適時引導;黏液質-耐心教育;抑鬱質-委婉暗示
        				幫助學生能夠進行氣質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養良好的氣質品質
        				要特別重視膽汁質和抑鬱質學生
        				組件學生幹部隊伍時,應考慮學生的氣質類型
	性格-個性的核心
	特徵:態度特徵-在性格結構中具有核心意義
		 意志特徵-在調節自己的心裏活動時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徵
		 情緒特徵-在情緒活動的強度、穩定性、持續性等方面表現出來的個別差異
		 理智特徵-在認知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個別差異-習慣看細節還是輪廓
	自我意識(自我調控系統)-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控制
	發展:生理自我(始於1歲到3歲左右基本成熟)-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一個飛躍期-認識自己的身體
		 社會自我-他評
		 ----------11、12~14、15歲----------
		 心理自我-自評
		 青春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個飛躍期
	弗洛伊德-三我結構-本我(本能)快樂原則、自我 現實原則、超我 道德原則
	奧爾波特-共同特質(一羣人)和個人特質(一個人)
	 個人特質-首要特質、中心特質、次要特質
	 卡特爾-人格特質理論-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 主觀內在(A-急B-穩C-抑鬱D-悲觀)
      弗羅伊德-人格發展理論-性感帶
      		口脣期(0-1歲),肛門期(1-3歲),性器期(3-6歲)-戀母情結戀父情結,潛伏期(6-11歲),生殖器(11、12歲之後)
      埃裏克森-社會性發展階段理論
      		嬰兒期(0-1.5歲)-信任對懷疑
      		兒童早期(1.5-3)-自主對羞怯
      		學前期(3-6、7)-主動對內疚
      		學齡期(6、7-12)-勤奮對自卑
      		青春期(12-18)-同一性對角色混亂
      		成年早期(18-30)-親密對孤獨
      		成年中期(30-60)-繁殖對停滯
      		成年晚期(60之後)-完善對絕望
      	影響人格形成的因素
      		生物遺傳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家庭教養方式、學校教育因素、個人主觀因素
中學生的能力發展
 影響活動效率(能不能)
 分類:構造-一般能力(通用)、特殊能力(專用)
 		發展趨勢-流體智力(先上升後下降-20歲巔峯、三十歲轉折點)、晶體智力(一直上升,25歲以後發展趨平緩)
 		影響因素:先天素質,早期經驗,教育與教學,社會實踐(馳用累能),主觀努力(決定)
 	培養:注重對學生早期能力的培養,教學中加強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與訓練,針對學生能力因材施教,積極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和創造能力,社會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能力的基本途徑,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中學生的異性交往
特點:交往方式的隱蔽性,交往動機的多樣性,交往慾望趨向強烈
中學生性心理特點:性意識出現,性情感的發展變化
正確處理異性交往:正確認識青少年學生的異性交往,把我青少年異性交往的原則,瞭解青少年學生異性交往的方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