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臺主機之間的數據鏈路層採用後退N幀協議(GBN)傳輸數據,數據傳輸速率爲16kbps,單向傳播時延爲270ms,數據幀長度範圍是128~512字節,接收方總是以與數據幀等長的幀進行確認。

爲了方便檢索題目搞的有點長……下面請看一道真題:

(2012年聯考) 兩臺主機之間的數據鏈路層採用了後退N幀協議(GBN)傳輸數據,數據的傳輸速率爲16kbps,單向傳播時延爲270ms,數據幀的長度範圍是128~512字節,接收方總是以數據幀等長的幀進行確認(即確認幀長度與發送的幀一樣大)。爲使信道利用率最高,幀序列的比特數至少是(B) A.5 B.4 C.3 D.2


解析:在這裏選取的數據幀長度爲128B,其原因是這樣的,若要使信道利用率最高,自然是不能讓信道空閒下來,即不停的發信息。所以信道利用率看起來和數據幀長度是無關的。然而事實情況卻不是這樣的。在這裏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由於發送窗口的限制,發送方不可能無限制地發送數據,若要使發送方儘可能多地發送數據,應當儘量擴大發送窗口,但是爲了區分新舊幀,要保證發送窗口<=2^m-1,(其中m爲幀序號比特數),由此可見,要想多發數據應儘量使幀序號比特數大一些。例如,當發送大小相同的一組數據時,數據幀爲512B的最大幀序號數小於數據幀爲128B的最大幀序號數,即分組爲512B的發送窗口小於128B的發送窗口,所以使得512B的數據幀可發送數據幀數減少,佔用信道的時間減少,信道利用率下降。故要提高信道利用率應當選擇數據幀較小的。
(在這裏有的小夥伴可能有誤區,信道利用率和發送數據大小無關,只和佔用信道時間有關。在本題中,兩種幀長度下所發送的總數據是相等的,但是佔用的信道時間不同,所以利用率不同。舉個栗子:
一個數據幀就相當於一輛車,現有兩種車,一種車可以乘512人,另一種可以乘128人;在總人數相同的情況下,小車型的就得多跑兩趟,大車型就少跑兩趟,而信道利用率只看車在高速公路上跑的時間,它不管你乘的多少人。由於小車型跑的次數多,他當然在路上花的時間也就多,所以信道利用率高。)

2.請思考分組交換相對於報文交換的一個優點:由於縮短了數據報的長度,從而減少了單個“報文”的出錯率。回到信道利用率的定義:對發送方而言,一個發送週期時間內,發送有效數據所佔的時間佔整個發送週期的比率。請注意這裏是指有效數據,所以,要想少做“無用功”應當儘量減少數據幀的長度,儘量“穩如狗”。所以應當選擇數據幀較小的。

這裏還有一位浙大老哥分享的心得,可以結合着看一下:

傳送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