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被生活所迫,我也擺過地攤!

曾經被生活所迫,我也擺過地攤!

最近地攤經濟被炒的挺火的,誰當年還沒擺過地攤呢。如果以後一線混夠了,還不是回家要幹老本行。

我從小是從農村出生長起來的,想必很多讀者也是村裏人。前幾天發朋友圈,6 月左右,也正是收秋的季節,本來畢業直接面試找工作就行了,但是這段時間我選擇回家幫家裏收一收麥子等農作物。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了,農民喫大苦,受大累,而且收成少,找個好工作,一個月的工資就說不定頂家裏一年的收入了,費勁回家幹那活,再加上今年特殊情況,得不償失呀。

如果從經濟上談,一年的收入真不如在外邊一個月的收入,作爲一個農村出來的孩子,畢竟農村纔是我們土生土長的地,對農村擁有一種特殊情懷。

農村畢竟是生活的最初起源地,我們現在喫的,都是農民在地裏種出來的,做人嘛,自然而然忘不了本,每年這個時候,不管再忙,都要回家看看,幫幫忙,做點力所能及的事,不爲了能賺多少錢,最起碼能在土生土長的地安心。

今天提到地攤,農村除了能種點地之外,有點資金儲備的那就是去擺擺地攤了。不例外,n 年前,上小學的時候,俺家也擺過地攤。我這個人特別能折騰,肯定受到了我爹的影響,我爹就特別愛折騰,有時候賠本賺吆喝,但是也是樂在其中呀。

回到那個年代,說真的,最美的事情莫過於小學放學,老爹騎摩托接我回家的路上,能夠在路攤旁喫碗拉麪。我飯量很小,每次喫小碗,我爹就喫大碗,喫不上就全倒在老爹碗裏,喝完一點油水都不剩。

我們這裏的地攤,不只是在地上隨便一個攤鋪買東西,而是各種移動的路邊小喫,炒菜,烤串等,都叫路邊攤,也就是文中提到的地攤。

雖然現在社會發展的越來越好了,不缺喫不缺穿了,現在似乎覺得一碗拉麪沒什麼。但是覺得那個年代,放學能在路邊的小巷,喫一碗拉麪,真的是美滋滋,到了現在還記憶猶新呢。

現在的地攤似乎沒有了以前的味道了,n 年後,我長大了,再見到那個老闆,老闆還是那個老闆,地方卻不是那個地方了。

因爲城市要整修,老闆開起來小店鋪,老爹到了那個地方常和我說起,“小時候,常帶你來這家喫拉麪,還記得這老闆不”,我總是微微一笑。十幾年過去了,那個味道依舊還在,但是那個時刻的人和事永遠回不去了。

再過幾年,發現這家店已經關門了,也許以後永遠喫不到小時候喫到的那家面的味道了。也許這個味道,永遠停留在了記憶裏!

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喜歡上喫路邊地攤!

到後來,逢年過節,我爹也不閒着,每天去趕集擺地攤賣菜,那時候,我還小,我爹爲了忽悠我去跟他擺地攤,總是說,不去的話,過年就不給買鞭炮。

現在想想,鬼才信呢,當時天真,真信了。那年冬天,每天凌晨四點起來開始出攤,因爲去晚了就沒位置了。還記得那個破三輪子,沒棚子,我只能坐在壘的高高蔬菜上邊。冬日裏,寒風刺骨,只能多裹一些被子在身上取暖。

到了攤位,地上鋪一個破麻袋,然後把整齊地擺放到上邊,時間還有點早,一般早早去,還能在大集上買上幾個熱包子喫,熱騰騰的包子喫在嘴裏,那時候覺得也是挺幸福的一件事,也許幸福就是這麼簡單!

每次擺地攤,就怕收管理費的,一上午沒賣出多少菜,尤其是那些賣菜的老大爺和老奶奶,辛辛苦苦種的菜,全被收管理費的收走了。每次擺攤,爲了能夠讓身邊攤位賣菜的老人避免管理稅,每次看到收攤位的,我就把老爺爺的菜放到我的車下,只收我自家一份的管理費。

那個時候,每次有老人來買菜,菜稱好了,發現有點貴,又不想要了。但是有些菜,比如藕掰開之後,就不好賣了。我爹每次和我說,算了吧,畢竟是老人,也就這麼過去了。

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接觸到地攤,雖然是跟着老爹,但是覺得生活如此美好,有苦有甜,五穀雜糧也摻雜在其中。

每次走在路邊,看到路邊擺地攤的老人,讓我第一想起的就是他們很不容易,菜很便宜,一車說不定不到幾十塊錢,但是這幾十塊錢對他們來說,可能就是救命錢。

第二次,接觸到地攤,就是在大學社團裏,每年都有畢業生畢業前,都要在學校擺地攤售出大學帶不走、二手的物品,有的是書,有的是各種小零件,因爲我學校在山上,從山上到山下,擺滿一排,堪比一個小夜市。

當時覺得地攤好 low,二手的東西誰會用呢,但是現在想想,一些學長學姐的書本真的挺不錯的,而且價格便宜的很多,不影響正常的使用。

但是今年,畢業了,學校都回不去,估計那些二手的物品都要發黴了。說實話,看到今天地攤經濟復活,一羣人想着蜂擁而上,我想回去擺地攤了,而且是發家致富的那種。

春天來了,不對,這剛剛是夏天,地攤經濟的復活,韭菜也生長了起來,秋收的好季節。這次火的是地攤經濟,我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但這夏天都能長出的新韭菜,但我這次又信了。

如果不是被生活所迫,誰家的大媽大爺還去擺地攤。不對,好像真有擺地攤發財致富的,二八原則,無處不在嘛。

如果不是生活所迫,別讓我擺地攤,要擺我就擺發家致富的那種!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