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 Watch 半年使用體驗 最大的亮點——充電和續航 軟件實用性 工業設計問題

因爲之前在用 OPPO 手機,所以還買了個 OPPO Watch,最初只爲體驗下最新的 Android 穿戴設備。用了半年時間,現在 OPPO Watch 還推出到了第二代,我也馬上入手了最新款。爲什麼這麼“香”?本篇文章來展開說說。


最大的亮點——充電和續航

作爲一個不怎麼運動的人,本來對智能手錶的期待,就只有看時間和看通知,但意外發現因爲有快充、續航也能堅持超過 24h,所以我幾乎全天戴着它,在洗澡時間就充滿了。

全天穿戴,意味着我的睡眠數據也能拿到,這是意想不到的。相比以前 Apple Watch 的時候,由於續航堅持不了一天、還需要兩小時的充電,睡覺是不能戴着的。我從未如此精確地知道自己什麼時間入睡、醒來,每週平均的睡覺時長有多少。至於第二代的續航,就更給力了。

第二代手錶的充電底座是 Type-C 接口,出門差旅少帶一根線,還引入了血氧、壓力測試,具體效果還要再使用一段時間才知道。而鼾聲檢測實際要一直打開手機,跟安裝第三方 app 類似,稍微有些遺憾。


軟件實用性

除了看通知、控制音樂、記錄心率睡眠數據這些功能外,用得最多是 nfc 門卡模擬、支付寶付款碼。第三方應用比較匱乏,地圖、待辦清單等這些軟件,使用頻次還是比較低,實際想不起來要用。

到了第二代兼容了微信兒童版,只能發語音回覆,不能從消息通知回覆、只能手動進入 app 發消息,意味着也很難使用起來。


工業設計問題

我的手腕比較窄,於是基本確定想買 40-42mm 的款式,市面上其實只有 OPPO Watch 可選(Vivo Watch、HUAWEI GT2 其實是 RTOS)。至於方圓的選擇,我則更傾向電子錶不拘泥傳統齒輪指針的觀點,方型纔是最大化效用的選擇。(因此錶盤我也不選復古的指針錶盤,錶盤的數據信息越多越好。)

上下黑邊間距不一致的問題,下邊比上邊更粗,或許是排線佈置的考慮。購入前我很糾結這個問題,但到了實際使用的時候,就拋諸腦後了,只要不是全屏亮底色的場景,幾乎察覺不到。

更大的問題是,外形跟 Apple Watch 的相似度很高,經常被認錯。雖然在方型之下可供選擇的設計方案有限,但總歸應該做出更明顯的差異。46 mm 稍微好些,是曲面屏,第一代 41mm 和 第二代 42mm,相似度過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