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生涯的反思

一、背景

一方面我在艱苦地準備拿手的JVM,另一方面卻看到自己的博客被肆意轉載、洗稿、篡改內容。

恰逢我處於人生階段的重要分叉口,所以,我應該好好思考,並做出一些change。

二、博客經歷

說起來,寫技術博客也有快六年了。這點可以通過我的博客園的園齡確認。

1.大學階段

最早是在大學的時候,開始寫博客的。一開始只是寫寫C語言編程。寫了三四篇後,正好遇到烏@雲網的事件,寫了一篇小爆款(博客園5k+閱讀)。不過現在,外部已經看不到了,只能自己看到(懂的小夥伴,都懂了)。

那時候寫博客,一方面是想釋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是增加自己的工作機遇。前者是希望擁抱世界,結識更多同志。後者則是希望通過博客增加工作機會(確實藉此得到了一些工作推薦機會),以及自我技術展示。

2.初入職場

再後來就是進入職場後,開始寫一些有關前端和區塊鏈的文章。這是因爲畢業後,我並沒有找到C語言開發的機會。爲了能夠在杭州這座城市生存下來,我選擇了前端開發。於此同時,當時的區塊鏈很火,我也算趕了一波時髦。當時寫了一些有關以太坊的小爆款(2k+)文章。那時候學習研究了區塊鏈底層技術,如Golang、共識算法、加解密,以及比特幣、以太坊等。也是在那時候,做過前端講師、區塊鏈助教,也做過前端開發、項目管理、產品經理等等。

那時候寫博客,相較於初衷,則多了一份展現自我,多了一份通過輸出總結自身技術的考量。

3.漸入職場

再後來,就是我放棄前端,專注後端開發的時光。那時候的文章,開始聚焦於後端技術、架構設計等。其中開始出現了第二批爆款(5k+)文章,如軟考-系統架構設計師、軟考-系統分析師兩個系列,以及後端技術側的全局分佈式唯一標識等文章。可以說那時候後端技術,我基本都學習過,不少還深入研究過。那兩三年是我技術成長最快的兩三年,尤其是第一年的成長(詳見從零到阿里的三年中物聯網公司一年經歷)。可以說那一年的成長,可能就超過很多人三年的成長。努力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多是機會好。老闆直接讓我負責整個系統大家,還帶人。那一年從一開始天天回家熬夜看方案、學技術、實踐方案,到年末自信離職,真的成長太多了。在後面的兩年,更多是業務上的成長,以及在大廠打磨技術(並不是所有技術方案,都適用大廠的)。

其實這三年寫的博客最多,但閱讀量真的讓我有點懷疑自己。真的有技術含量、有技術深度的長文閱讀量往往不高,最多也就一兩千。而一些工具使用,技術含量較低的文章,則可以兩三千,甚至5k+。所以後面的文章,可以看出我對博客內容的選材存在搖擺。

那時候寫博客,我一方面希望通過輸出,倒逼自身學習&成長。另一方面則希望一點點積累&培養自身技術品牌。

4.時值當下

最近半年多,我的博客更多集中於分享自身經歷&想法。

這時候寫博客,我則有了一些分享自身經歷,以供他人借鑑的想法。因爲畢業後,我時常久違缺乏真實的經歷指引,而不斷撓頭。

三、惡性轉載

簡單來說,主要是我發的文章被人洗稿轉載,並且沒有透出作者名&文章原始鏈接等。甚至爲了避免讀者找到原文,轉載者甚至將文章內容涉及的引用,以及相關內容都進行了刪除&篡改。

尤其是我關注了不少的技術公衆號,所以就見得比較多了,尤其是最近。

1.初次轉載

我第一次看到公衆號轉載我的文章,還是朋友告訴我的。猶記得,那是一篇有關RabbitMQ的安裝文檔-Rabbit安裝(單機及集羣,阿里雲)

不過那個公衆號轉載的時候,還是在文章開頭標註了原作者,文章原地址。其實,那時候網上已經有那種專門的爬蟲,進行文章爬取。我甚至有幾次百度搜索自己文章標題時,前面幾頁都是別人轉載我的文章。

這時的我,滿心歡喜,感覺受到了大家的認可&鼓舞。

2.不記名轉載

再後來,我開始在微信公衆號多次看到我的文章被不記名轉載。文章轉載了,但是全篇沒有原作者和原文鏈接。尤其是前不久的從零到阿里的三年,有很多的公衆號都轉載了,但不少公衆號都是不記名轉載。

我相信,應該有不少小夥伴,在別的公衆號看到過這篇文章內容(可能標題不一樣,但內容是一致的)。

這時的我,略有失落,感覺被人偷走了自己的貢獻。

3.洗稿轉載

直到前不久,我在微信公衆號看到了一篇我最新寫的外包的選擇。文章轉載了,沒有原作者&原文鏈接。爲了避免讀者跳轉到我的博客,轉載者將文章中涉及跳轉引用,全部刪除。甚至調整文章內容,進行廣告宣傳,而這完全違背了我的意志。

這時的我,有些氣憤,感受到了一絲世界的惡意。

四、反思

1.第一反應

剛認識到洗稿轉載的我,想過要不要直接舉報。但舉報只能改變一時,改變不了永久。

永久的方案,目前有兩類。一類是直接尋找類似“維權騎士”這樣的存在,去授權維權。方便,但很可能會傷害到那些想真正傳播知識的小夥伴。另一類就是建立自己的微信公衆號,這樣微信公衆號平臺的機制將極大保證其他公衆號無法洗稿轉載我的文章。缺點是微信公衆號是一個封閉知識圈,必須多平臺維護。而我現在維護兩個平臺的發佈,就已經比較辛苦了。

我只是想簡簡單單寫寫文章、分享自己經驗、知識、智慧,但爲什麼如此困難呢?雖然我有一堆的理論去解釋這個現象,但我真的不想去論述。因爲我只是想簡單一些。就像生活中,明明很簡單的事情,總會被弄得很複雜。

2.過去三個月

前段時間比較繁忙,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 工作:畢竟大廠核心團隊,業務很是複雜,需要儘快熟悉。而且由於組織結構變動,需要儘快熟悉多個應用代碼。
  • 生活:主要是搬家、整理新家等。十個大箱子,七個箱子裝的是書。囧
  • 學習:相較於過去印象筆記、MarginNote、Xmind等工具構成的傳統學習流程,學習Notion、Obsidian、DevonThink、OmniFocus等工具,並嘗試基於ZK、MOC、LYT的新學習方法。

所以當時只能壓下性子,暫時對轉載事件不做思考&處理。

最近,工作方面完成轉正,生活方面完成搬家和主要整理,學習方面完成對工具&方法論的熟悉,所以算是稍微清閒一點。所以,我開始處理轉載事件。

3.現狀&未來

如果是一年前,我可能就去尋找“維權騎士”這樣的機構,或者直接整一個微信公衆號。

其實,我之前是有建立微信公衆號。但是一直覺得比較浪費時間,所以一直沒有放出來。

而現階段的我,處於人生的岔口。我接下來三到五年的決定,將會極大影響到我後續的人生。因爲現階段的我有着諸多看似可行的抉擇:

  • 有人推薦我和她一樣去國外考博,甚至推薦我去她所在導師團隊【對他們導師的研究方向,我算是有接觸,而且有實際工作經驗】。
  • 有人推薦我沉下心,將過去三五年學到的理論,好好在工作中沉澱【過去三五年看了很多書,經常給周邊人傳輸】。
  • 有人推薦我去國外大廠,甚至願意做我的推薦人【國內互聯網現狀,大家都懂。我也比較能接受國外的面試】。
  • 有人推薦我停下腳步,好好找個女票,在杭州安定下來【朋友表示,另一半是人生最大的投資。我還是比較認同的】。
  • 有人推薦我進體制裏,去年底我找工作的時候,就幫我找門路了【體制畢竟穩定。而且我之前考的軟考,也比較受體制那邊認可】。
  • 。。。

但是,不同的選擇,會帶來完全不同的方向&結果。我這段時間還是比較頭疼的。而且接下里的一段時間,應該會繼續頭疼下去。

所以,我得出的結論,並不是如何處理那些公衆號。而是我需要確定,博客對我的價值。進而確定博客於我的定位,我該如何面對博客。

4.深入思考

在過去的近六年時間,博客給我的價值&意義在不同階段,是不同的,是不斷迭代&變化的。

其中很多價值&作用,其實已經不復存在了。比如博客給我帶來的工作機會,其實真的越來越缺乏價值。因爲過去近六年,真正給我發出有價值的工作邀請,就兩個。而我現在也算在職場結識了一些大佬,博客帶來的工作機會性價比太低。至於能力展現,可能還不如我在開源做的貢獻。至少我目前在大廠的面試中,很少遇到面試官關注我的博客。倒是遇到不止一次,面試官去詢問我的開源貢獻(即使只是GCTT做過技術博客翻譯)。

其實,我並不是很擅長寫文檔。我寫的每一篇文檔,都是花費了很多時間&精力,才寫出來的。每一篇文章,我都有在努力寫別人沒有的內容,寫能夠幫助到別人的內容。我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在思索結構,不斷嘗試,去選擇一個更容易被閱讀和理解的結構。所以,我產出每一篇文章,都需要付出不小的時間&精力。

在現在這個重要的人生岔口,如果找不到博客對我的新價值,那麼寫博客則是一件ROI很低的事兒。

所以,要麼我找到博客對我的獨到價值,要麼改變現有的寫博客模式(不再讓寫博客,成爲自身的負擔,較重的負擔)。

五、結論

後續的文章,不做承諾,隨性而發。

附錄

這裏貼上兩張原本爲“JVM架構”文章準備的圖。希望有一些幫助,但真的沒有太大的動力,把“JVM架構”趕出來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