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的心理治療

引用

華美心靈家園 的 抑鬱症的心理治療

抑鬱症的心理治療

抑鬱症的心理治療是近20年來在國外發展起來的,且日趨引起重視。過去,臨牀醫生較多強調藥物治療和其它軀體干預的方法,對心理治療的應用比較忽略。其原因可能爲(1)病因學模式過分強調遺傳和生物學因素,忽略心理和社會因素;(2)長期以來一直認爲情感障礙發作間歇期完全緩解,其實不然;(3)精神分析學家對躁狂抑鬱症病人的心理治療持懷疑態度。70年代後國外發展和應用了許多心理治療的方法,經研究證實能有效地治療情感障礙,特別是抑鬱症的治療。有的心理治療最初就是精神科醫生爲抑鬱症治療設計的。其治療效果可以與抗抑鬱藥物等同。

  對抑鬱症的看法,過去只看重情感性精神病躁狂—抑鬱症中的抑鬱症,一般多以住院藥物治療爲主。而現代人更看重自己心理健康問題,所以各種抑鬱表現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人們常問自己:“我快樂嗎?”“不快樂”。心理醫生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心理治療在治療形式和種類,參加或從事治療的醫生人數和治療流派以及大衆的接受程度等方面,國內外近年都有很大發展。美國學者20世紀90年代統計的結果已有400餘種。用於抑鬱症的治療方法主要爲:精神動力學心理治療、人際關係心理治療、行爲治療、認知治療、婚姻和家庭治療等。使用心理治療的人選一般爲精神科工作人員,其中包括精神科醫生、臨牀工作者、諮詢心理工作者、精神科社會工作者、婚姻和家庭諮詢工作者。下邊介紹幾種常用的治療方法。

一、一般性諮詢和支持心理治療

這是目前進行最多,最普遍的心理治療方法,常用的有:

(1)傾聽:臨牀醫生與抑鬱症患者接觸,首先要傾聽患者的問題,當好患者的傾訴對象是至關重要的,一則患者可以通過傾訴發泄胸中壓積的鬱悶會產生一種輕鬆感,二則可以有充分的時間來傾聽了解病史,使患者感到工作人員是在關心和理解他。這時,醫生在傾聽過程中的非語言性集中注意的姿勢和重複、回述、歸納患者所講的內容會有助於提高傾聽的效果。傾聽本身也是所有治療的核心。

(2)解釋指導:通過傾訴對患者有關軀體和精神問題給予解釋和心理衛生知識教育,矯正有關不正確知識,並給予適當的指導。使病人明白自己疾病的性質,對治療康復的前景心中有數。

(3)減輕逆遇和痛苦:通過患者的情緒表達或疏泄來減輕其心理痛苦或逆遇。如:人們遇到棘手問題或挫折時感到悲觀、傷心、失望,但同時又會感到憤怒和不公平等一種複雜的情緒體驗,難以用言語表達,甚至感到這種心理上的痛苦比忍受生理上的痛苦還要艱難。鼓勵其將有關問題或體驗表達出來而不是壓抑。

(4)提高信心:針對抑鬱症患者的消極悲觀,缺乏自信的特點,幫助他們鼓起勇氣,提高應付危機的信心,對患者仍存在的長處和優點以堅定的語言、肯定的態度令其固定下來。對生活幫助其學會“知足者常樂”。對抑鬱症狀積極配合藥物治療。

(5)強調自助:鼓勵患者學會自助和自我處理問題的能力。病人常常在醫生面前失去主見,產生依賴,事事要醫生或別人來做主,這就需要醫生做好心理治療的善後工作,讓病人不依靠“柺杖”走路,這也是所有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的最終目標。

二、認知治療

認知治療是精神科醫生爲抑鬱症治療設計的心理治療方法,是目前最盛行的心理治療,其治療效果肯定。

認知治療是根據認知過程影響情感和行爲的理論假設,通過認知和行爲技術來改變病人的不良認知的一類心理治療方法。它通過言語交談和行爲矯正技術相結合幫助病人識別、檢驗和改正曲解的概念,糾正其認知偏差或不恰當的思考方法,使得病人在症狀和行爲方面得到改善。

認知行爲治療學家說:心理的紊亂,總是以對現實歪曲理解爲基礎,從一個片面的角度去判斷現實與推測未來,就會導致社會適應不良。所以,發現並糾正錯誤的思維方式,是重返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只有健康的心理,導致健康的行爲,纔有幸福的人道的生活,生命才能發出更加絢麗的光輝。

認知治療以beck的認知理論爲基礎,其三條基本原理:

第一、認知是情感和行爲反應的中介,引起人們情緒和行爲問題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們對事件的解釋。

第二、認知和情感行爲相互聯繫,互相影響。負性認知和情感、行爲互相加強,形成惡性循環,是情感、行爲障礙遷延不愈的重要原因,因此,打破惡性循環是治療的一個關鍵。

第三、情緒障礙患者往往存在重大的認知曲解,這些認知曲解是患者痛苦的真正原因,一旦認知曲解得到識別和矯正,患者的情緒障礙必將獲得迅速緩解。

貝克的情緒障礙認知模型

早年經驗

功能失調性假設形成

重大生活事件

假設被激活

負性自動想法

認知曲解

抑鬱的症狀

身體 行爲 動機 情感 認知

在治療中矯正功能失調性假設是認知的關鍵,糾正負性自動想法同樣重要,二者是治療的重點。

貝克認爲:人們從童年期開始通過生活經驗建立起來的認知結構或圖式是一種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形成了人們對自己和對世界的假設。以特定的形式貯存在人們的潛意識中。由於人們的有些假設是僵硬的、極端的、消極的,因而就表現爲功能性失調態度。

功能性失調態度主要有以下幾類:

(1) 脆弱性,如:“一個人請求幫助是軟弱的表現”。

(2) 吸引/排斥,如:“得不到另一個人的愛就不會幸福”。

(3) 完美主義,如:“一個人必須聰明、漂亮、富有、有創造性,否則就很難高興起來。”

(4) 強制性,如常用“必須“應該”等言語要求自己。

(5) 尋求讚許,如認爲“爲了幸福我需要別人讚美”。

(6) 依賴性,如“假設你沒有人可依靠,一定會感到悲哀”。

(7) 自主性,如“我的心情是由於一些我無法駕馭的因素左右的。”

(8) 認知哲學,如:“你的追求目標過程中遇到了障礙肯定會感到厭煩。”

貝克總結爲三類:即成就(需要成功、高的操作標準)、接納(被人喜歡、被人愛)和控制(要左右事物的發展變化,要成爲強者等)。

潛在的功能失調性假設可爲日後某種嚴峻的生活事件所激活,一旦假設被激活,便有大量“負性自動想法”產生,導致情緒障礙的症狀,情緒障礙的發展,又使負性自動想法更加頻繁和強烈,形成惡性循環。不同的心理障礙中,負性自動想法有不同的主題或特殊的認知內容。

貝克在考察抑鬱病人的負性自動想法中發現負性自動想法是認知曲解的表現,改變和糾正不良認知,情緒障礙就會好轉和消失。

負性自動想法有以下特點:

(1) 它是自動的,不經邏輯推理突現於腦內。

(2) 它的內容是消極的,常和不良情緒相聯繫。

(3) 它隨時間、地點而有變化,能爲意識所察覺,具有認知過程的特點,爲臨牀表現的一部分。

(4) 它貌似真實,因爲它由潛在功能失調性假設或圖式派生出來的。

(5) 它存在於意識邊緣,稍縱即逝。

(6) 它存在時間短暫,但力量很大,並且不能由自己意願選擇或排除。

(7) 它蘊涵認知曲解,而患者卻信以爲真,不認識它正是情緒痛苦的原因。

應注意有兩點不要誤解:

第一、 抑鬱、焦慮等情緒障礙患者的認知曲解和我們正常人的情況並無本質差異,只是他們認知曲解的程度更大,認識這一點對形成醫患之間平等協作關係是重要的。

第二、 認知作爲情緒反應的中介,這一點不應理解爲抑鬱、焦慮等情緒障礙僅僅是負性想法所引起,這些情緒障礙應看成是生物、發育、心理、社會的素質性和誘發性因素複雜的相互作用的結果。但是,由於認知因素在發生情緒障礙時起着激發、增強和維持情緒障礙症狀的作用,因此,對他們進行干預成了治療的關鍵。

  貝克在考察了抑鬱病人的負性自動想法中發現當病人一旦認識到自己的負性自動想法是認知曲解的表現,那麼,改變認知的過程隨之開始,新的比較現實的積極認知將取代原先的不良認知,病人的情緒將相應好轉,態度與行爲將有顯著變化。因此,幫助病人認識這些想法中包含的邏輯錯誤,成爲認知治療的核心。

貝克將負性自動想法中蘊含的邏輯錯誤歸納爲十種認知曲解類型:

(1) “非黑即白”的絕對性思考。患者堅持一種不現實的標準,認爲達不到這個標準就是失敗。這種思考方式導致完美主義,害怕任何錯誤和缺點。一個教師因爲上課講錯一句話,就認爲“這下全完了,”“我已經一文不值了。”

(2) 任意推斷。指缺乏事實根據,草率地下結論。也可稱爲“主觀臆測”。例如在街上見一位同事匆匆走過,未打招呼,於是心裏想:“我什麼地方得罪他了?他生我的氣了?”實際上,他的同事心中有事,根本就沒有注意到他罷了。

(3) 選擇性概括。僅僅根據個別細節,不考慮其他情況,就對整個事件作出結論。如某青年向女同學提出一起去聽音樂會的邀請,遭到婉言謝絕後,認定自己被女同學所討厭,沒有任何女青年會和自己交往了。這是一種:“以偏概全”。

(4) 過度引申。指在一個小小失誤的基礎上,得出關係整個人生價值的結論。如一位母親不慎打破了一個碗,就認爲自己“不是一個好母親”。

(5) 過度誇大和過分縮小。指誇大自己失誤缺陷的嚴重性,而貶抑自己的成績或優點。偶爾出現一次失誤,如拍照時手抖了一下,一張照片拍壞了,就覺得不得了了,認爲別人要把自己看成無用的人,而做成一件事時,又說是微不足道,純屬僥倖。

  (6) 個性化:指患者主動爲別人的過失或不幸承擔責任,將別人的一切不幸、事故或生病均歸因於自己的過失、引咎自責。如一位朋友生病去世,患者責備自己忙於個人事務未能照顧好朋友的健康,爲此內疚悔恨。

(7) 選擇性消極注視。指選擇一個消極的細節,而忽略其他方面,以致覺得整個情境都染上了消極的色彩。如一位學生考試時答錯了兩道題,於是對這兩道題念念不忘,甚至想到學校可能會要她退學。事實上,她考試成績優秀。由於這種選擇性消極注視,使病人在某種情境中傾向於只讓消極信息濾過,造成了不必要的煩惱。

(8) 情緒推理。認爲自己的消極情緒必定反映了事情的真實情況,如:“我覺得象一個失敗的人,所以我是一個失敗的人”,“我感到失望,所以我的問題一定不可能解決”,“我有內疚感,說明我一定做不了什麼不好的事”。這種“跟着感覺走”的情緒推理,阻礙了對事物真實性情況的瞭解,使人陷於情緒不良而不能自拔。

(9) “應該”傾向,指病人常用“應該”或“必須”等詞要求自己和別人。如“我應該做到這個”,“我必須做好那個”。這意味着病人對自己堅持一種標準,如果行爲未達到這個標準,就會以“不該”這樣的字眼責難自己,產生內疚、悔恨。如果別人的言行不合自己的期待,就會覺得很失望或怨恨,認爲“他不該那樣”。

(10) 亂貼“標籤”,這也是一種以偏概全的形式,以爲將自己的問題貼上一個標籤就可以完事。例如:“我是一個天生的失敗者”,“這樣貪吃,醜陋可恨,簡直象一頭豬”,“我的神經天生脆弱,不堪一擊”。這是把人的某些行爲失誤和對人的整體評價混同起來了。須知,“人不等於人的錯誤”。

這十種認知曲解較多見,但不是全部。幾種類型的認知曲解可以在同一個人身上出現。識別認知錯誤以後,治療醫生同患者一起設計嚴格的真實性檢驗,即檢驗或驗證患者的想法正確與否,這是治療的核心,非此不足以改變患者的認知。貝克稱之爲“協同性檢驗”。讓患者親身體驗到認知失真,對患者認知改變的作用遠勝於一般的說服和解釋。如我國古代“杯弓蛇影”的故事生動說明了認知曲解可以導致心理疾病,而一旦領悟了認知失真,病情將迅速好轉。晉朝名士樂廣的一個朋友到他家做客,飲酒時在酒杯中隱隱約約地看到好象有一條小蛇在蠕動,礙於情面,他的朋友遲疑了一下喝了這杯酒,回家後卻一病數月不起。樂廣上其家探視,詢問其病緣由良久,他的朋友才說出起病原因:“前次到你家赴宴,突見酒杯有一蛇在蠕動,猶豫再三,端起酒杯喝下酒,誰知此後肚子一直不舒服,總覺得那條蛇還在腹中爬動,越想越怕,至今不愈”。樂廣感到奇怪,百思不得其解。回家後苦思良久,在客人坐的位置上坐下,倒了一杯酒,竟也在酒杯中見一蛇影,猛擡頭見牆上掛了一張蛇形弓,遂恍然大悟。於是,樂廣堅邀他的朋友再次上門,請他仍坐原位,面前置一酒杯,倒酒後其友急呼又見小蛇,樂廣取下牆上蛇形弓,笑問小蛇還在否?其友再看杯中已無無蛇影,乃知是弓的影子,才豁然開朗,舒眉展笑,其病不治自愈。

樂廣並沒有急於向他的朋友進行解釋、說服,而是讓事實對其想法進行檢驗,使對方親身體會到其信念的錯誤,最後到達了豁然開朗,疾病自愈的效果。

檢驗負性自動想法的方法有兩種:

一爲言語盤問發(蘇格拉底式詰問)通過系統而且敏銳的盤詰引導患者重新評估自己的想法。向患者提問包括:(1)這樣想的證據是什麼?(2)有無不支持甚至相反的證據?(3)有無可供選擇的其他可能性或其他不同的想法?(4)這樣想有什麼有利與不利之處?(5)這樣想在邏輯上有無錯誤。通過提問促使病人思考,幫助病人發現自己的認知曲解和邏輯錯誤,隨着認知改變的過程開始,情緒也跟着好轉。

另一種檢驗負性自動想法是行爲實驗法。做法上首先要明確什麼是需要檢驗的想法,回顧支持與反對的證據,然後共同設計一種行爲作業,鼓勵患者實施,以檢驗其負性自動想法的真實性。

貝克認爲負性自動想法是深層的功能失調的認知假設派生的。由於每個人多年積累的生活經驗各不相同,形成了各自的認知方式,它決定着人們對信息的選擇和對新信息的理解。抑鬱症患者早年形成的這種潛在的認知結構,使他們傾向於過多地採取消極的評價和解釋事物的方式,構成了抑鬱的易患傾向。這種假設一旦被激活,便有大量負性自動想法產生。因此,識別和檢驗負性自動想法只是認知心理治療的一半,雖然打破惡性循環,促進了情緒好轉,但如不認識和改變潛在的功能失調性假設,那麼還不能預防抑鬱復發的危險。

三、行爲治療

早期對抑鬱症的行爲學習理論特別重視強化不足在疾病發生和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認爲抑鬱症的產生不僅與適應性、積極的行爲減少有關,而且與適應不良性行爲的增加也有關,在行爲治療中,主要是讓病人學會如何改變或矯正不恰當的行爲。

用於治療抑鬱症的行爲療法主要有以下三類:

 1)自控療法。治療主要分兩步驟:

(1)自我監察和評估。每天記錄問題行爲及其出現的有關場合、時間、人物及其自我感覺;安排做一些心情愉快的活動,達到能夠支配有積極意義的活動,監察情緒,學會自控。

(2)自我強化。指導病人需要的自我強化項目,從而提高和維持做有積極意義的活動的水平;當達到某一預定目標時,自我獎賞,如抑鬱症病人完成預定的家務,可以買雙襪子或看場電影。

2)社交技巧和自信心訓練,如讓抑鬱症患者學會表達自己的主張、拒絕不合理的要求,以及主動承擔責任等。用於抑鬱症病人的自卑和社交回避行爲的處理,幫助病人用社會所認可的方式來表達思想和感情。可用集體心理治療方式進行。如用心理劇形式,通過角色扮演和角色互換來了解或治療疾病。(一般6——8,每週一次,持續三個月)。

3)社會學習療法。治療開始2周主要是進行行爲診斷、監察記錄每一天的情緒和活動,然後制定治療計劃,增加做一些高興的事,改變環境,作自信心訓練,放鬆訓練,增加社會活動,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在提高病人的活動能力和社會技巧。

抑鬱症病人常用的學習干預技術有:

(1) 堅持寫日記。記錄情感活動情況,包括一般性活動水平,尤其是娛樂活動。包括日常起居、想法、做了何事、見到何人等。(2)增加一般性活動水平,尤其是娛樂活動。(3)減少處理不愉快事件和活動。(4)建立新的自我強化方式。(5)放鬆或鬆弛訓練。(6)提高社會技巧。(7)合理安排和計劃時間。(8)認知技巧的訓練。各自的治療目標可能不完全相同,如放鬆訓練可用來減輕病人對不愉快刺激的厭惡程度;自信心訓練、角色扮演、示範和行爲作業可強化病人的社交技巧和使病人更加樂觀地去思考問題。在實施過程中,需據情選擇,不可刻舟求劍。

四、人際心理治療

這是美國精神病學家在長達15年之久的對抑鬱症研究後建立起來的一種短程(12——16周)心理治療方法。

一系列研究發現,應激和生活事件、社會交往缺乏和缺少社會支持人際關係緊張和婚姻危機等,與抑鬱症的發生有關,兩者之間呈惡性循環的變化。

具體存在下述四類與抑鬱發作有關的人際問題。

(1) 不正常的悲傷反應:指與親人死亡有關的情緒抑鬱反應。正常的悲傷反應一般是自限性的,很少超過6——9個月,可有暫時性的社會交際能力下降,但不需要專門的幫助。而抑鬱症病人超出正常的悲傷,悲傷反應時間甚至持續數年,需要給予處理。

(2) 人際角色的困擾:指病人至少與某一個人之間缺乏相互滿意的關係。如婚姻矛盾、父母與子女的矛盾,以及同事或朋友的矛盾等。臨牀上,人際角色困擾是人際問題中最常見的一種與抑鬱有關的問題,尤其是女性。

(3) 角色轉換:指隨着生活的變化,一個人的社會角色發生轉變。如中學生或大學畢業、離家上學、參軍、參加工作、退休、職務變遷、生育子女等。大多數人能夠適應這些角色的轉換,但有些人往往在面臨這些轉折時發生抑鬱表現。

(4) 人際關係缺乏:指缺乏必要的社交技巧,不能建立和維持正常的人際交往。一般來說,伴有社交回避或封閉隔離的抑鬱症病人較其他表現的抑鬱症病人症狀更爲嚴重。

人際心理治療所應用的技術並非專門的特殊技術,他們往往也是其他心理治療方法所常採用的技術,如詢問的技巧、情感的鼓勵和疏導。可歸納爲:

(1) 詢問的技巧:應用直接或間接提問的方法來收集有關症狀及存在問題的資料。注意:交談中詢問的語氣應自然、溫和;方式應循序漸進,先間接、一般性提問,然後對部分問題進行直接或針對性提問。

(2) 情感的鼓勵和疏泄:幫助患者認識和接納痛苦的情感、鼓勵其表達出壓抑的情感,同時幫助患者學會應用和處理積極的情感和人際關係。

(3) 澄清的技術:在治療性會談中,治療醫生不斷地複述和反饋患者的講話。有利於澄清一些問題和幫助患者疏泄被壓抑的情感而且還可進一步增加患者對治療醫生的信任,以及引起患者的情感共鳴。

(4) 溝通和交往分析:幫助患者明確在與他人交往中所存在不恰當的語言或言語溝通方式,學會用新的和有效的溝通方式來與人交往或建立人際關係,如社交技巧訓練技術的應用。

(5) 改變行爲的技術:人際心理治療中行爲干預技術的應用旨在幫助患者解決一般生活問題,讓患者學會在遇到問題時應從哪些方面來考慮解決。可以應用角色扮演技術來檢查和了解患者與他人的關係,應用家庭行爲作業來訓練患者新的社交技巧或方式與他人建立交往。

五 精神動力學心理治療

精神動力學心理治療是在經典弗洛伊得精神分析治療方式上逐步改良和發展起來的一類心理治療方法。一是短程療法,每週一次,一般進行10——20次。在治療過程中幫助病人認識其障礙的潛意識內容,從而能自我控制症狀和異常行爲,並能更好地處理一些應激性境遇。常用的技術爲:建立治療性醫患關係,鼓勵患者講出其情緒苦惱的問題,明確焦點問題及其與既往經歷的聯繫,積極的移情分析、良性忽視、不提倡壓抑及用新的方式來思考等。二是長程精神動力學心理治療。其目的爲重新塑造人格特徵或改變病人長期存在的思維或行爲方式。基本的技術除短程心理治療中提及的之外,還包括一些特殊的技術來了解和檢查患者的潛意識內容,如自由聯想、夢的回憶和解釋、移情分析和神入,以及心理防禦和應對機制分析等。一般認爲長程動力學心理治療或許可以用來治療長期存在的情緒問題,如長期自卑和習慣於自責的人療效尚難肯定。

六 心理治療之我見

心理治療的定義因各學派的側重點不同而有不同的定義,《牛津精神病學辭典》1996年認爲:心理治療是指“通過溝通來處理精神疾患,行爲適應不良和其他情緒問題的各種形式治療,即一名訓練有素的治療者與病人建立其工作關係,旨在減輕症狀,糾正不良行爲方式,以及促進健全人格的發展。

心理治療的學派各不相同,治療方法五花八門,至於在心理治療時採取的方法,應據病人的病情而定,當用什麼辦法就用什麼辦法,不必拘泥什麼門派、什麼定法。病人缺什麼就補什麼,哪裏缺就那裏補,缺多少就補多少。現代心理治療有一種逐漸“整合”的傾向。人格和行爲的改變過程應成爲心理治療的主線。人格心理問題實際上可以看作心理治療指導思想的來源和基礎。各大心理流派異曲同工,“萬治不離其宗”,不外乎圍繞求醫者的人格進行各種治療。如精神分析法考慮的是人格形成的幼年經歷,在分析幼年經歷的基礎上治療求醫者;行爲理論則從學習原則的角度提供解決特殊行爲障礙的方法,通過讓病人不斷學習和實踐的方法改變病人的人格;患者中心療法,則認爲人對外界的知覺決定於他的行爲,注意人對外界現實世界的內心感受,在治療中給患者更多的信任,讓患者負起主要的責任去改變自己的人格——“自己戰勝自己”;認知一行爲療法則認爲重要的在於改變人們的觀念和情感。其問題也自然消除,這本身也在改變病人的人格。

所以 ,可以認爲心理治療的核心應該是人格治療。在人格治療中改變病人心理社會的適應水平,提高病人對生活感興趣及感到滿意和愉快的能力。病人的人格日益完善,顯示出一種獨立及開放的人格特徵,則心理醫生就逐漸成爲一個多餘的人。

其核心治療是根本,各種行爲思維表現是標本着“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諮詢及治療的方式一般有危機處理,行爲矯正、情緒經驗的調整及自知力改變等。

其核心治療就是一種系統工程,難度大,時間長,故常常有人迴避這一問題。俗話說:“江山易移,本性難改”。但高水平的治療師看到這一點注重個體的差異,經過有效的治療,的確看到人們在改變自己的“本性”(人格)。如在與病人交談中病人說:“我小的時候,多麼樂觀、多麼活潑、多麼輕鬆、多麼無憂無慮。可現在與童年時代截然相反。從中我們能看出病人的“本性”(人格)在變!且消極的被動的改變較容易,而積極的主動的有意識去雕塑自己的“本性”(人格)是比較艱難的。正應了那句話逃避現實比面對現實容易的多。如果一個人站起來,挺身勇敢地面對現實,情況就完全改變了。

人格治療的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心理醫生本身的人格塑造;二是病人自身人格的塑造。病人自身人格塑造關鍵是“悟”、“韌”。

一是心理醫生的人格具有不可抗拒的諮詢及治療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病人從心理醫生那裏吸取力量看到榜樣、受到鼓舞。心理醫生趨於完善的獨特的人格,對病人是個強烈的感染。一個充滿生氣的樂觀豁達的、頑強堅韌的、風趣隨和的、坦率真誠的、樂於助人、富有同情心的、幽默詼諧機智的風格自然而又獨特的心理醫生,對病人本身就有自然治療作用。因爲這本身就是知識與人格的智囊庫,取之不竭,用之不完。所以完善自己的人格是一項重要的工作。有人常說老師默默的奉獻,象蠟燭一樣照亮了別人毀滅了自己。其實,心理醫生也好,老師也好,在照亮別人的同時,也照亮了自己!而且照的最亮的還是自己。只要你熱愛自己的工作,樂於助人,本身就能從中得到快樂。

一位在韓國留學的大學生,因看了“鬼”電影而恐懼不安,擔心處處有鬼的存在,情緒低落,以至影響到學習,回洛後在其父母的伴同下來接受心理諮詢。她問我:“你怕鬼嗎?真的有鬼嗎?”。我回答說:“我愛鬼。我不信鬼,但從內心深處希望真的有鬼。因爲有鬼,我們還有後路——還有另一種生活——鬼的生活。從人的生活變成鬼的生活,還能繼續存在,不過變換了形式,但還有意識。如果沒有鬼,我們的生活只有一種。”姑娘說:“人有好人,鬼有好鬼,照這麼說,我也不用再怕鬼了。其實真的有沒鬼,她自己心裏也清楚,不過是在嚇自己。

二是病人的人格塑造是一個長期、艱難、反覆的過程。既需要“悟”性,也需要“韌”性。在病人人格塑造上要時刻圍繞着病人的意志及毅力進行不懈的治療,這裏“韌”是重點。因爲人格這種個人帶有傾向性的本質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不是短時期內形成的,形成後也不可能在短時期內改變。要改變非得有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不否定有“頓悟”的時候。但是,這種“頓悟”也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尤其是“江山易移,本性難改”。病人本身沒有極大的決心及頑強堅韌的意志,是難以有意識地塑造自己的人格。另外,這類病人心情焦急,恨不得今天治療明天痊癒。他們一是沒有從時間上做好“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二是沒有做好這些心理疾病容易反覆的心理準備。而恰恰這種難改“本性”的疾病,就明顯地標誌着“時間長,反覆較多”的特點。針對這些特點,要求病人“把疾病的反覆當成是一種正常的生活”(因爲他們認爲是疾病的反覆破壞了我的生活。於是焦慮、緊張、悔恨、自責、自罪等特點“故態復萌”,希望他們放下幻想,準備長期持久地治療。有許多症狀,特別是某些難以消除的症狀,你接受了它的存在,也不失爲一種很好的治療方法,當你快快樂樂地生活、工作,這時機體的免疫能力是最強的,常常見到某些疾病、某些症狀在不知不覺中消除。在我們的看病的過程,不僅僅是看病,而更應看人,看人存在的社會心理因素對人的影響。人們常說治病要求除根,除根的根本應在人格的重新塑造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