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與”反大數據“

        除了上帝,大家都在用數據說話。大數據成爲了最熱門的一個話題,各行各業都是自己進入了大數據時代,你如果說他不是大數據行業,就像文化大革命時代說他是反革命一樣,跟你急。

       其實,大數據一點也不神祕,說國共內戰期間,林彪就善於用大數據。遼瀋戰役中,錦州打完了林彪帶着部隊,一點都不休息直接北上,有一天晚上,林彪部下清點繳獲的武器中發現,繳獲的手槍比前幾天多,林彪利用“大數據”判斷,軍官多啊,說明司令部在前頭,馬上強行軍,最後強行吃掉了廖耀湘的10萬部隊,還俘虜了廖耀湘,截獲大量物資。廖耀湘的慘敗也直接導致長春、哈爾冰、瀋陽的丟失。我也經常用大數據:上週我出差,在機場的時候,大廳裏的服務員根本沒有人理你,一過安檢,有位小姐特別熱情,面帶微笑:先生,您是哪個登機口?從前面的服務態度,從大數據角度來看,我覺得異常。果然,我告訴她登記口後,很熱情地推薦註冊微信號,可以買機票!


     商業領域利用大數據非常活躍。其實大量數據收集,你知道嗎?對我們個人非常不利的,存在泄漏隱私,對我們的生命財產構成安全威脅,我談談我們怎麼來進行“反大數據”。

    大數據裏有一項技術,叫做畫像,就是利用網上購物所留下的數據痕跡,電商們通過對用戶的個體消費能力、消費內容、消費品質、消費渠道、消費刺激的長時間多頻次的建模,可爲每個客戶構建一個精準的消費畫像。這種大數據行爲,容易泄漏我們的隱私,可以說:利用這項技術,根據消費的行爲,很容易知道一個家庭的情況,如果你購買新家電和一些裝修材料,可以判斷你家庭動態情況;如果你買衣服情況,可以判斷你家庭成員,甚至可以知道年齡情況,等等。我們如何儘量消除這種影響呢?


    首先,我們儘量隱藏我們網上行爲。瀏覽器有一項技術叫“Cookies”(“小甜餅”),就是在你的電腦上記錄你訪問網站的一些記錄,記住登錄用戶名(或者密碼)信息,其實也可以記錄商家想收集的其他信息。一種方法是刪除Cookies,以Internet Explore爲例,在“Internet選項”中,在”瀏覽歷史記錄‘,下方選擇“刪除”,儘量把“退出時刪除瀏覽歷史記錄”;另外一種方法是禁止Cookies記錄行爲,在在“Internet選項”中,選擇“隱私”按鈕,把隱私調正到限制Cookies。上述兩種只是本地電腦清除記錄訪問的行爲,還有一種是儘量避免登錄後,進行商品瀏覽,因爲網站開發技術會記錄你的點擊記錄,所以應該在選擇好商品後,再登錄付款。而且建議儘量在收貨後,把購物記錄刪除。建議有條件的,儘量把單位作爲收貨地址。利用大數據技術,很容易知道購物者的購物習慣,再關聯上真實有效的地址,網站、物流保存的信息比公安局的詳細多了,而且時效非常好。

   其次,儘量不要在網站上留太詳細的信息,例如敏感的信息身份證號、住址儘量不要留,不要爲了增加積分補全信息;不要爲了貪圖積分,在很多網站註冊信息。利用大數據關聯數據挖掘,很容易把在不同網站註冊的信息進行“拼接”,拼接出一份詳細的清單,可能包括姓名、身份證、銀行卡、車牌號、出行記錄、住宿記錄、家庭住址等等。

  還有,注意密碼“撞庫”。撞庫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兩個網站註冊的用戶名密碼一樣,如果一個泄漏了,能夠在另外一個網站登錄。有些臨時性網站,或者資金投入不足,而且安全意識淡薄,採用明碼格式存放密碼,而且採用小型數據庫,如Access來存放,這種兩分鐘就可以把數據庫下載(不需要多高明的黑客)。前段時間報道的學生被騙致死事件中,儘管很多細節沒有披露(只說非法倒賣信息)。信息批量泄漏可能的途徑有兩個:一個是工作人員,另外一個就是黑客批量下載。如果用戶名密碼在防護不嚴格的網站泄漏,有可能在防範嚴格的網站上(如銀行網站)登錄,這就是密碼撞庫。

   在大數據時代下,個人的信息,行爲都成了政府、商業收集的重點,作爲個體,需要有一定的防範意識,儘量避免自己的信息被非法利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