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時包教會 —— webpack 入門指南

什麼是 webpack?

webpack是近期最火的一款模塊加載器兼打包工具,它能把各種資源,例如JS(含JSX)、coffee、樣式(含less/sass)、圖片等都作爲模塊來使用和處理。

我們可以直接使用 require(XXX) 的形式來引入各模塊,即使它們可能需要經過編譯(比如JSX和sass),但我們無須在上面花費太多心思,因爲 webpack 有着各種健全的加載器(loader)在默默處理這些事情,這塊我們後續會提到。

你可以不打算將其用在你的項目上,但沒有理由不去掌握它,因爲以近期 Github 上各大主流的(React相關)項目來說,它們倉庫上所展示的示例已經是基於 webpack 來開發的,比如 React-Boostrap 和 Redux。

webpack的官網是 http://webpack.github.io/ ,文檔地址是 http://webpack.github.io/docs/ ,想對其進行更詳細瞭解的可以點進去瞧一瞧。

webpack 的優勢

其優勢主要可以歸類爲如下幾個:

1. webpack 是以 commonJS 的形式來書寫腳本滴,但對 AMD/CMD 的支持也很全面,方便舊項目進行代碼遷移。

2. 能被模塊化的不僅僅是 JS 了。

3. 開發便捷,能替代部分 grunt/gulp 的工作,比如打包、壓縮混淆、圖片轉base64等。

4. 擴展性強,插件機制完善,特別是支持 React 熱插拔(見 react-hot-loader )的功能讓人眼前一亮。

我們談談第一點。以 AMD/CMD 模式來說,鑑於模塊是異步加載的,所以我們常規需要使用 define 函數來幫我們搞回調:

define(['package/lib'], function(lib){
    function foo(){
        lib.log('hello world!');
    } 
    return {
        foo: foo
    };
});

另外爲了可以兼容 commonJS 的寫法,我們也可以將 define 這麼寫:

define(function (require, exports, module){
    var someModule = require("someModule");
    var anotherModule = require("anotherModule");    

    someModule.doTehAwesome();
    anotherModule.doMoarAwesome();

    exports.asplode = function (){
        someModule.doTehAwesome();
        anotherModule.doMoarAwesome();
    };
});

然而對 webpack 來說,我們可以直接在上面書寫 commonJS 形式的語法,無須任何 define (畢竟最終模塊都打包在一起,webpack 也會最終自動加上自己的加載器):

var someModule = require("someModule");
    var anotherModule = require("anotherModule");    

    someModule.doTehAwesome();
    anotherModule.doMoarAwesome();

    exports.asplode = function (){
        someModule.doTehAwesome();
        anotherModule.doMoarAwesome();
 };

這樣擼碼自然更簡單,跟回調神馬的說 byebye~

不過即使你保留了之前 define 的寫法也是可以滴,畢竟 webpack 的兼容性相當出色,方便你舊項目的模塊直接遷移過來。

安裝和配置

一. 安裝

我們常規直接使用 npm 的形式來安裝:

$ npm install webpack -g

當然如果常規項目還是把依賴寫入 package.json 包去更人性化:

$ npm init
$ npm install webpack --save-dev

二. 配置

每個項目下都必須配置有一個 webpack.config.js ,它的作用如同常規的 gulpfile.js/Gruntfile.js ,就是一個配置項,告訴 webpack 它需要做什麼。

我們看看下方的示例:

var webpack = require('webpack');
var commonsPlugin = new webpack.optimize.CommonsChunkPlugin('common.js');

module.exports = {
    //插件項
    plugins: [commonsPlugin],
    //頁面入口文件配置
    entry: {
        index : './src/js/page/index.js'
    },
    //入口文件輸出配置
    output: {
        path: 'dist/js/page',
        filename: '[name].js'
    },
    module: {
        //加載器配置
        loaders: [
            { test: /\.css$/, loader: 'style-loader!css-loader' },
            { test: /\.js$/, loader: 'jsx-loader?harmony' },
            { test: /\.scss$/, loader: 'style!css!sass?sourceMap'},
            { test: /\.(png|jpg)$/, loader: 'url-loader?limit=8192'}
        ]
    },
    //其它解決方案配置
    resolve: {
        root: 'E:/github/flux-example/src', //絕對路徑
        extensions: ['', '.js', '.json', '.scss'],
        alias: {
            AppStore : 'js/stores/AppStores.js',
            ActionType : 'js/actions/ActionType.js',
            AppAction : 'js/actions/AppAction.js'
        }
    }
};

⑴ plugins 是插件項,這裏我們使用了一個 CommonsChunkPlugin 的插件,它用於提取多個入口文件的公共腳本部分,然後生成一個 common.js 來方便多頁面之間進行復用。

⑵ entry 是頁面入口文件配置,output 是對應輸出項配置(即入口文件最終要生成什麼名字的文件、存放到哪裏),其語法大致爲:

{
    entry: {
        page1: "./page1",
        //支持數組形式,將加載數組中的所有模塊,但以最後一個模塊作爲輸出
        page2: ["./entry1", "./entry2"]
    },
    output: {
        path: "dist/js/page",
        filename: "[name].bundle.js"
    }
}

該段代碼最終會生成一個 page1.bundle.js 和 page2.bundle.js,並存放到 ./dist/js/page 文件夾下。

⑶ module.loaders 是最關鍵的一塊配置。它告知 webpack 每一種文件都需要使用什麼加載器來處理:

module: {
        //加載器配置
        loaders: [
            //.css 文件使用 style-loader 和 css-loader 來處理
            { test: /\.css$/, loader: 'style-loader!css-loader' },
            //.js 文件使用 jsx-loader 來編譯處理
            { test: /\.js$/, loader: 'jsx-loader?harmony' },
            //.scss 文件使用 style-loader、css-loader 和 sass-loader 來編譯處理
            { test: /\.scss$/, loader: 'style!css!sass?sourceMap'},
            //圖片文件使用 url-loader 來處理,小於8kb的直接轉爲base64
            { test: /\.(png|jpg)$/, loader: 'url-loader?limit=8192'}
        ]
    }

如上,"-loader"其實是可以省略不寫的,多個loader之間用“!”連接起來。

注意所有的加載器都需要通過 npm 來加載,並建議查閱它們對應的 readme 來看看如何使用。

拿最後一個 url-loader 來說,它會將樣式中引用到的圖片轉爲模塊來處理,使用該加載器需要先進行安裝:

npm install url-loader -save-dev

配置信息的參數“?limit=8192”表示將所有小於8kb的圖片都轉爲base64形式(其實應該說超過8kb的才使用 url-loader 來映射到文件,否則轉爲data url形式)

⑷ 最後是 resolve 配置,這塊很好理解,直接寫註釋了:

resolve: {
        //查找module的話從這裏開始查找
        root: 'E:/github/flux-example/src', //絕對路徑
        //自動擴展文件後綴名,意味着我們require模塊可以省略不寫後綴名
        extensions: ['', '.js', '.json', '.scss'],
        //模塊別名定義,方便後續直接引用別名,無須多寫長長的地址
        alias: {
            AppStore : 'js/stores/AppStores.js',//後續直接 require('AppStore') 即可
            ActionType : 'js/actions/ActionType.js',
            AppAction : 'js/actions/AppAction.js'
        }
    }

關於 webpack.config.js 更詳盡的配置可以參考這裏

運行 webpack

webpack 的執行也很簡單,直接執行

$ webpack --display-error-details

即可,後面的參數“--display-error-details”是推薦加上的,方便出錯時能查閱更詳盡的信息(比如 webpack 尋找模塊的過程),從而更好定位到問題。

其他主要的參數有:

$ webpack --config XXX.js   //使用另一份配置文件(比如webpack.config2.js)來打包

$ webpack --watch   //監聽變動並自動打包

$ webpack -p    //壓縮混淆腳本,這個非常非常重要!

$ webpack -d    //生成map映射文件,告知哪些模塊被最終打包到哪裏了

其中的 -p 是很重要的參數,曾經一個未壓縮的 700kb 的文件,壓縮後直接降到 180kb(主要是樣式這塊一句就獨佔一行腳本,導致未壓縮腳本變得很大)

模塊引入

上面嘮嗑了那麼多配置和執行方法,下面開始說說尋常頁面和腳本怎麼使用唄。

一. HTML

直接在頁面引入 webpack 最終生成的頁面腳本即可,不用再寫什麼 data-main 或 seajs.use 了:

<!DOCTYPE html>
<html>
<head lang="en">
  <meta charset="UTF-8">
  <title>demo</title>
</head>
<body>
  <script src="dist/js/page/common.js"></script>
  <script src="dist/js/page/index.js"></script>
</body>
</html>

可以看到我們連樣式都不用引入,畢竟腳本執行時會動態生成<style>並標籤打到head裏。

二. JS

各腳本模塊可以直接使用 commonJS 來書寫,並可以直接引入未經編譯的模塊,比如 JSX、sass、coffee等(只要你在 webpack.config.js 裏配置好了對應的加載器)。

我們再看看編譯前的頁面入口文件(index.js):

require('../../css/reset.scss'); //加載初始化樣式
require('../../css/allComponent.scss'); //加載組件樣式
var React = require('react');
var AppWrap = require('../component/AppWrap'); //加載組件
var createRedux = require('redux').createRedux;
var Provider = require('redux/react').Provider;
var stores = require('AppStore');

var redux = createRedux(stores);

var App = React.createClass({
    render: function() {
        return (
            <Provider redux={redux}>
                {function() { return <AppWrap />; }}
            </Provider>
        );
    }
});

React.render(
    <App />, document.body
);

一切就是這麼簡單麼麼噠~ 後續各種有的沒的,webpack 都會幫你進行處理。

其他

至此我們已經基本上手了 webpack 的使用,下面是補充一些有用的技巧。

一. shimming

在 AMD/CMD 中,我們需要對不符合規範的模塊(比如一些直接返回全局變量的插件)進行 shim 處理,這時候我們需要使用 exports-loader 來幫忙:

{ test: require.resolve("./src/js/tool/swipe.js"),  loader: "exports?swipe"}

之後在腳本中需要引用該模塊的時候,這麼簡單地來使用就可以了:

require('./tool/swipe.js');
swipe(); 

二. 自定義公共模塊提取

在文章開始我們使用了 CommonsChunkPlugin 插件來提取多個頁面之間的公共模塊,並將該模塊打包爲 common.js 。

但有時候我們希望能更加個性化一些,我們可以這樣配置:

var CommonsChunkPlugin = require("webpack/lib/optimize/CommonsChunkPlugin");
module.exports = {
    entry: {
        p1: "./page1",
        p2: "./page2",
        p3: "./page3",
        ap1: "./admin/page1",
        ap2: "./admin/page2"
    },
    output: {
        filename: "[name].js"
    },
    plugins: [
        new CommonsChunkPlugin("admin-commons.js", ["ap1", "ap2"]),
        new CommonsChunkPlugin("commons.js", ["p1", "p2", "admin-commons.js"])
    ]
};
// <script>s required:
// page1.html: commons.js, p1.js
// page2.html: commons.js, p2.js
// page3.html: p3.js
// admin-page1.html: commons.js, admin-commons.js, ap1.js
// admin-page2.html: commons.js, admin-commons.js, ap2.js

三. 獨立打包樣式文件

有時候可能希望項目的樣式能不要被打包到腳本中,而是獨立出來作爲.css,然後在頁面中以<link>標籤引入。這時候我們需要 extract-text-webpack-plugin 來幫忙:

var webpack = require('webpack');
    var commonsPlugin = new webpack.optimize.CommonsChunkPlugin('common.js');
    var ExtractTextPlugin = require("extract-text-webpack-plugin");

    module.exports = {
        plugins: [commonsPlugin, new ExtractTextPlugin("[name].css")],
        entry: {
        //...省略其它配置

最終 webpack 執行後會乖乖地把樣式文件提取出來:

四. 使用CDN/遠程文件

有時候我們希望某些模塊走CDN並以<script>的形式掛載到頁面上來加載,但又希望能在 webpack 的模塊中使用上。

這時候我們可以在配置文件裏使用 externals 屬性來幫忙:

{
    externals: {
        // require("jquery") 是引用自外部模塊的
        // 對應全局變量 jQuery
        "jquery": "jQuery"
    }
}

需要留意的是,得確保 CDN 文件必須在 webpack 打包文件引入之前先引入。

我們倒也可以使用 script.js 在腳本中來加載我們的模塊:

var $script = require("scriptjs");
$script("//ajax.googleapis.com/ajax/libs/jquery/2.0.0/jquery.min.js", function() {
  $('body').html('It works!')
});

五. 與 grunt/gulp 配合

以 gulp 爲示例,我們可以這樣混搭:

gulp.task("webpack", function(callback) {
    // run webpack
    webpack({
        // configuration
    }, function(err, stats) {
        if(err) throw new gutil.PluginError("webpack", err);
        gutil.log("[webpack]", stats.toString({
            // output options
        }));
        callback();
    });
});

當然我們只需要把配置寫到 webpack({ ... }) 中去即可,無須再寫 webpack.config.js 了。

更多參照信息請參閱:grunt配置 / gulp配置 。

六. React 相關

⑴ 推薦使用 npm install react 的形式來安裝並引用 React 模塊,而不是直接使用編譯後的 react.js,這樣最終編譯出來的 React 部分的腳本會減少 10-20 kb左右的大小。

⑵ react-hot-loader 是一款非常好用的 React 熱插拔的加載插件,通過它可以實現修改-運行同步的效果,配合 webpack-dev-server 使用更佳!

基於 webpack 的入門指引就到這裏,希望本文能對你有所幫助,你也可以參考下述的文章來入門:

webpack入門指謎

webpack-howto

共勉~

原文地址: http://m.w2bc.com/article/50764

switch6      
koala也非常不錯。支持Less、Sass、Compass、CoffeeScript。還可以自動打包。而且配製簡單,不需要編程。 官網:http://koala-app.com/ 

贊(71)   回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