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科研思維方法的整理

對科研思維方法的整理


首先, 絕大部分Ph.D.學生都是主要靠獨立研究的. Ph.D.master不同, 通常就算老闆可以給你指點方向, 他自己也沒法確定那個方向到底真的有沒有前途.有很多看似有前途的方向最後可能因爲太難而做不下去. 或者, 方向看起來很有前途, 做起來也很容易, 這樣多半有別人在你前面已經做過了.科研是殘酷的, 別人做過了的東西你就不可以發文章, 沒有人會因爲你是個新手而照顧你. 通常,導師的作用是可以告訴你這個領域的經典文章, 主要的結果. 最重要的, 他可以告訴你一個對這個領域的整體的理解. 比如爲什麼有些文章做這樣的假設,爲什麼有些文章做那樣的假設.有些看起來和實際相差很遠的東西,爲什麼會有人討論.其中的意義何在.要建立一個這樣的圖景, 對新手來說是很困難的. 無論是Asst.Prof.還是IEEE Fellow,都可以在建立這樣的圖景上給你幫助. 當然,這是比較好的情況,有些Asst.Prof.有很大的發文章的壓力, 所以對學生push很厲害.這未必是好事.因爲個人有個人的特點, 如果這麼push下去, 你會完全按照他的思路思考問題,那麼他做不出來的你恐怕一樣做不出來.而且,通常簡單improve別人的paper是意義不大的.有很多教授寫文章只在乎精髓思想,小的improvement他們根本不在乎.這裏的不在乎是說他們不在乎寫這樣的文章,而且更加狂妄些的牛人,會認爲那些improvement人人都應該想得到,根本沒必要寫.作爲學生, 你當然可以先做些這樣的工作,加深理解.但是不可以一直沉溺於追求文章數量. 那樣最終肯定不是好事.
我想更多的prof.是不大真的深入到科研中的.Prof.的項目申請壓力很大對於他們 來說, 重要的是提出預見性的想法, 提出科研的總體輪廓, 從而申請到項目.這個輪廓甚至是錯的也沒有關係, 只要能騙到funding. 這個和學生的思考方式當然是完全不同了.所以,久而久之,沒什麼共同語言, 也是正常的.我覺得Ph.D.學生本來就不該在這些方面指望太多
.
對於Ph.D.學生來說, 科研興趣和方法是最重要的. 只要這些對頭, 早晚會有成果. 當然,人人都會有非常鬱悶的時期.而且有時候你得到了一個非常精彩的結果,卻發現別人去年剛剛發表了這個結果.那種感覺真是很糟糕的.不過,環境就是這樣殘酷,誰也改變不了.同時,雖然你有很大的發表文章的壓力,你也一定要制定一個文章標準.對於質量低於一定標準的idea,你可以記錄下來,但要控制住自己不要去發表這樣的idea.因爲只有你真正在殘酷的環境中生存下來,你才能夠徹底體會科研的精神. 而且這對你將來只會有好處, 不會有壞處
.
總之,在建立了一定的對本領域的科研圖景後,你一定會有一些想法,覺得哪些方面可能會有進展.然後你可以和你的導師討論,然後你自己做一些嘗試.最初的時候,也許你想的問題要麼太難,要麼別人比你先做出來.不過,誰都要經歷這些的,當你理解越來越深時,總會有屬於你的成果.而且從那時候開始,通常你已經對這個領域的最新發展比較熟悉了.那樣你的idea通常很少有人能在你前面做出來的.這時候你發的文章質量通常都不會很低了.不過,如果你最初不經歷這些殘酷的過程, 或者你最初就忙於發表些簡單的
improvement
你可能永遠也達不到後面的狀態.有不少人討論文章被拒的感受.其實,如果你自己控制文章的質量.當你明確知道你的文章質量高於大部分其它文章的時候,reviewer就算看不懂,也不敢reject你的文章的.這是我自己的標準,至今無論是journal還是conference,從來沒有任何reviewer表示過要拒我的文章.雖然他們有時會提出很奇怪的問題.但是你如果對你自己的idea有信心,只要認真解釋,最終一定會通過的
.
希望對大家的討論有所幫助
.

二、如何成爲一名成功的研究生

1
研究生期間做什麼?我認爲研究生期間學生應該學三件事情:
1
)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儘量廣地涉獵學科基本知識,儘量深地瞭解所研究領域的方方面面、過去和現在

2
)掌握獨立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儘量多的學習各種研究方法,熟練掌握研究過程和步驟

3
)學會寫論文:寫論文不僅是訓練表達能力,更是訓練思維的邏輯性,論文體例雖是八股,但卻是整理思路、與他人溝通的有效結構,不可不尊重

如果能夠按照這三條要求自己,畢業後做不做本專業,並不重要,因爲你的研究素質已經建立了,做什麼事情都沒有問題了。

2
修行,修行,

不修如何行?

學生找工作,挫折很大,並不是沒有單位要,而是自視很高,卻拿不出漂亮的履歷,說不出我做過什麼,也沒有證據我做得有多好,無法讓只有一面印象的用人單位認爲你是難得的人才。學校的標籤只是一個臺階,再往上需要的是你修行的紀錄,到了單位之後,你的成長之路將是你修行的回報。

修行,修行,是需要修的,要花時間,要花精力,更要用心去體會,不僅是知識,更是做事的方法和態度。研究生期間是很難得的有那麼多可以自由處理的時間,應該儘量多地挖掘自身的潛力,爲未來奠定基礎,否則工作後、有家庭後就會有了很多牽絆,修的機會就更有限了。


3
如何發現適合自己的研究領域(草坪故事)

有一個草坪鋪路的故事可以用來回答這個問題。保護草坪是很難的,因爲草坪上的路往往並不是按人的方便性來修的。有一次一個設計師承接了一個項目,交付使用後在這個建築物的周圍全部鋪上了草坪,沒有路,任人去踩,幾個月後,草坪上就分明出現了幾條道:有粗有細,然後他就此基礎上修路,也有粗有細,結果可想而知。

具體到選擇適合自己的研究領域,也是這樣,在開始的時候,你可以沒有明確的目標,只要張開你的所有觸角,去看,去讀,去感受,你會不自覺地愛看一些東西,那是你的興趣,也是你的知識結構決定的,日子久了,也會出現幾條路,這些路也都可以通向你要追求的目標。

學會傾聽心音,讓心來告訴你如何走,就不會被別人的價值觀、流行的熱點牽着跑。

應用舉例:楊麗萍的“原生態”舞蹈,王洛賓的民歌採風,北大教育技術系特長方向的形成

4
如何進入一個研究領域

進入一個領域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辦法是找一本這個領域最早的論述專著或教材,比如協作學習,可以看Robert E. SlavinCooperative Learning》。當你把這個領域的基本概念的內涵以及相互之間的關係搞清楚了之後,再去讀這個領域的論文,你就會因爲心中有數而能夠很好地把握了。這種工作必須要先做,不可以在網上亂搜論文,否則,你會感到:看了20篇文章,對這個領域的認識還沒有形成,這些概念自相矛盾。有此認識還算幸運,有的人恐怕被偏見所引導,還不知道,這是最可怕的。


5
如何發現一個研究課題

如果你現在是研一的學生,在學習基礎課程的同時不妨多做一些泛讀:

1
。瀏覽各有關協會的網站,看看最近召開的學術會議的議題

2
。翻翻國內有關的期刊,看看最近這些年大家都在忙什麼

根據你自己的知識結構,你會很自然地有所傾向,再多看看你感興趣的話題,比較之後,也許就形成了你的論文選題了。

工作之後,也是這樣,你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從什麼角度來闡述,也可以通過這些熱點話題,找到闡述你的認識和實踐的新鮮角度。這並不是附庸風雅,而是要求你換個角度重新認識你的工作的價值,訓練自己具備從平淡中看出不平凡的眼力,這樣你纔會不斷有興趣激勵自己做些事情。

各學會網站在資源推薦中教育技術問答中有。這個給出的是各國各地區遠程教育協會網站:

Asian Association of Open
Universities (AAOU)
http://www.ouhk.edu.hk/~AAOUNet/

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Distance Education
http://www.cade-aced.ca/

Distance Education Association
of New Zealand
http://www.deanz.org.nz/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Distance Learning
http://www.eadl.org/

British Learning Association
http://www.baol.co.uk/

6
如何選導師

在選導師的時候,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目的。就我從做學生以及現在做導師的角度,感覺有兩點非常重要:1)那個研究課題你真的有興趣,並且你知道你要研究什麼;2)你和導師的性格能夠合拍。

對於第一條,也就是說你應該先發現你的興趣,再看哪個老師對你指導最合適。興趣有兩個來源:或者廣泛地涉獵各種信息,從中發現興趣(廣度搜索:確定領域),或者參加一個或多個項目,根據不斷出現的問題確定研究興趣(深度搜索:確定問題)。總之,多做事情,多看書,確定論文選題並不難。

對於第二條,主要影響做論文時候的愉快程度。人和人並不都能默契的,即使相互欣賞,也未必能夠一起共事。所以找到你能夠忍受並能夠接受對你批評指導的老師,對你順暢地完成論文,會有很大的幫助。如果你處處感到老師對你不滿,即使你自認爲很不錯,或者認爲老師根本不懂你做的是什麼,當你有這種感覺的時候,最好換個導師:你應該選擇能夠接受和欣賞你的人做導師。爲了避免開始的選擇錯誤,你應該在選擇導師之前,多參加幾位老師的項目,從中體會各位老師的管理風格,認識自己的興趣,不要一味地看導師的名氣,儘管名氣大的老師可能項目多些,也許會更容易找到你的興趣。


7
學生論文研究和導師的角色作用

我嘗試過三種指導方式:

1)讓學生自己去找感興趣的領域,自己研究,老師至少給予方法論上的指導

優點:學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可以幫助老師開拓思路和方向

缺點:大多數學生在研二的時候還沒有確定的目標方向,選擇方向的過程異常痛苦。學生所選擇的領域也許是導師所不熟悉的,爲了能夠從內容上提供指點,導師也要看相關的文獻,如果學生多了,每個人都是一個領域,導師就很難給出專家級的指點,學生也有孤軍奮戰的寂寞。所以除非學生有非常強烈的意願,我將不採用此法安排論文了。

2)學生做老師申請的項目

優點:項目有明確的研究要求,老師能夠具體指點,還有同學一起攻關

缺點:因爲老師對項目的認識在短期內很難傳給學生,因此有可能出現學生總不得要領的表象,造成學生的挫折感。如果老師對項目干預很少,學生就需要自強自立,否則項目的質量和成果、對學生的培養可能都達不到預期。目前我還沒有掌握這種方法的技巧,所有的項目幾乎都是自己親歷完成,無法藉助他人之力,這是以後必須要改進的。

3)老師表達對某個方向領域的興趣,學生自由開墾

優點: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選擇着眼點,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並在此基礎上發展。老師因爲對該方向有興趣,也許沒有深入,也許過去已經有過積累,所以還能夠對學生的着眼點給予建議。學生自由發揮後,往往有出人意表的結果,師生都會因此欣喜。這是我所發現的論文期間師生關係作爲融洽的一種合作方式。

缺點:學生仍舊可能感到是在孤軍奮戰,缺乏交流對手

8
如何得到導師的指導

研究生期間應該開始培養獨立研究的能力,所以導師一般採用寬鬆管理。除了幾個重要的時間點老師會主動的找學生以外,其餘時間都需要學生主動與老師聯繫。導師是否真的成爲你的導師,完全要看你自己的努力,同屆的幾個學生,可能會得到不同數量的指導,這並不是導師厚此薄彼,而是平時交流頻度和質量決定的。因此,我的建議是:

1
)自覺地將階段性成果嚮導師彙報,聽聽導師的建議,老師也許會從研究方法和細化問題的角度幫助你反思,更多的時候是爲你提供其它的數據來源和支持(人力、物力)。

2
)認真地完成老師交給你的看似與你的論文並無關係的事情。老師往往根據對你的直覺認識,認爲你合適做什麼事情而分配給你一些工作,也許別人對你也是這個印象,也許這是你自己都沒有察覺到的你的優勢。認真地有意識地發展這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會使你成爲一個有特長的人。

3
)和老師的接觸有正式和非正式兩類,正式的需要預約,真的是有事情要討教。非正式的包括路過老師的門口,打個招呼,閒聊兩句。有時候正是這種無心插柳,可能帶來了很多的機會和資源,也可以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指點。

4
)不要唯導師命是從,有時候導師分配給你某個任務也有投石問路的意思,是因爲想發掘你的潛力。所以多和導師交流你的興趣和想法,可以方便老師分配給你你所想要的機會,做你想做的事情。

5
)記住,任何時候研究中遇到問題,都可以直接進入導師辦公室,尋求幫助,即使你認爲是你自己的問題。這樣做的另外一個好處是,讓老師知道你是因爲有問題而進展停滯,而不是忙其它事情去了。


9
如何得到老師對論文研究工作的指點?

論文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是論文,論文可以成爲師生之間非常好的溝通載體。很多同學都是在最後一個月才把論文交給老師,老師能夠做的就只是對論文規範性方面的修改了。但是論文中往往反映了一些在研究過程中可以改善的地方,如果能夠早和導師溝通,論文時期對自己的訓練將會更加富有成效。

我的建議是:採用原型方法進行論文寫作,儘早完成論文的整體框架,在每個版本徵求導師的意見。

這樣的好處是:導師可以較全面的瞭解你的想法,從而按照你的思路幫你拔高。相反,如果是零碎的部分去請教導師,導師往往會按照她如何做這個研究的角度給你提出建議和要求,因爲兩人的知識結構不同,會造成理解認識的誤會,而影響論文研究的進展和流暢。

10
如何準備答辯

論文答辯主要是闡述論文研究做了什麼,因此在答辯陳述的時候主要是說自己的工作。建議採用下面思路準備答辯報告
:
1
)要研究的問題和研究的必要性(一句話概括研究背景)

2
)對於這個問題,我所採取的研究思路,爲什麼要這麼研究

3
)我的研究結論,以及每個研究的支持論據(這時候也可以用到一些文獻作爲證據)

總之,說清楚你的研究邏輯。在闡述時,比較忌諱

1
)花很多時間從盤古開始說起

2
)過多交待大家都知道的現狀

3
)好像教書一樣,過分顯示自己的飽學、博覽羣書

答辯不是論文的縮寫版,論文需要說明來龍去脈,而答辯只要說明我做了什麼,爲什麼做,做到了什麼程度。

11
如何應對答辯

答辯委員會成員都是專家,但是不一定精通你所研究的問題,也許其中還有一些人不太瞭解你的研究領域。但是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爲專家,就在於他們能夠對於不熟悉的領域、不熟悉的問題也能夠找到其中的漏洞,這是一種學術敏銳能力,支撐這種敏感的是思維的邏輯性。所以在答辯的時候,如果想讓答辯委員會少提問題,最重要的是你的闡述要有邏輯性,自圓其說最重要,對所有問題的回答都要立足於你的研究(可以看作從圓心射出的射線),你甚至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不在我目前的研究之內,以後也許可以加進去。斷不可以被答辯委員牽着鼻子走,隨口胡說,進入自相矛盾的陷阱。

如果發現答辯委員中有人不難倒你不罷休,你可以索性告訴他:我沒有研究,願聽指教,儘早結束折磨。

12
定位而後耕耘,知足(魚的啓示)

有一次一個朋友告訴我一個常識
:
不同種類的魚生活在水的不同深度,吃的東西不一樣。引申來說,它們都是各得其所,各得其樂。人也是這樣,生活在不同的空間,用不着羨慕別人吃的是什麼,你只吃對你最合適的就行了,在你的那個層度吃好喝好,做一個幸福的大魚。關鍵是要找到自己的層次,然後耕耘,知足,在自己適合的環境裏,大家都可以成爲大魚。

類似的俗語:行行出狀元

13
如何讓機會降臨到你的頭上(蘋果故事)

三五個人聚會,你洗完了蘋果,發給大家。你拿起的第一個蘋果,一般都是面上看到的最大最好的那個(我們從小教育使然),交給的是離你最近最順手的那位,這是你最好的朋友最喜歡的人嗎?未必。

如果把蘋果看成機會,怎樣讓你自己成爲最靠近發蘋果的人?

如果你不是最靠近的人,看到別人拿到最大最好的蘋果,你會怎麼想?如果這不是蘋果,而是機會,在生活中,你還是這麼想嗎?你還能夠保持對待蘋果這樣的心態嗎?

機緣巧合,有一定的必然(都來聚會),但很多時候也有很多偶然,用不着患得患失,也用不着羨慕嫉妒,你可以做的就是如何增加必然(走近些,主動些)。


14
爲什麼要公開資源和成果?

這是一種價值觀:你對投資和回報的計算方法。一般人不願意公開所擁有的資源,是因爲害怕被人捷足先登,害怕競爭。我一直相信:是你的,別人拿不走,不是你的,送到你的門口,你也未必有感覺。就象數據和信息概念的差異一樣,同樣的內容,對有的人是信息,對有的人就只是數據。

我覺得學校的教育研究和企業的產品開發不同,教育研究是一種公益活動。如果你認爲什麼應該研究,自己卻沒有時間做,或者進展緩慢,卻遮着蓋着,人爲地影響社會發展的進程,這不也是一種犯罪嗎?(極端說法)。如果你看到別人接受了你的思想,而取得了成就,你應該感到驕傲:你的眼力多好啊!當然這個人如果有良心,他應該說他受到了你的啓發,但是不說,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名這個東西,就象是一個靶心,會使你招到更多的評頭論足,雖然有時候可以滿足一定的虛榮心。爲名所累,苦!

每個人的想法和認識都受自己的知識結構影響,你做這個研究肯定和他的着眼點不一樣,玫瑰花還有好多品種呢,何況一個研究領域,即使是同樣的課題,也可以寫出不同的論文,教育研究不是很提倡重複研究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又何必擔心呢,如果英雄所見略同,更要高興了,知音難覓啊。

你還可以這麼想,如果你是這個領域的開拓者,多麼寂寞,能有人同道,不亦樂乎。你可以藉助別人的工作成果,特別是新領域初期開拓的基本積累,什麼文獻索引、什麼名詞定義,你能夠踩在多人的肩上(大家互相踩)而不用自己一鋤一鋤地墾荒,能夠專心做你想做的、你擅長的事情,多開心啊!

如果你本身有惰性,爲何不有效地借用外力逼迫你上進,發展出成果呢?水漲船才能高啊。今天你啓發別人,過兩天有更多人啓發你,這種echo比自己一個人玩有趣多了。

只有先開放,纔能有流通,你不給別人,別人也不會給你。在現在這個時代,個人的勤奮努力是一個方面,對於資料的佔有卻有可能是成敗的條件,你是不是具有辨識資料的能力可能是成敗的關鍵,而這種能力也必須得見多識廣,才能全面地診斷。自己去找嗎?當然要做,有送上門的,來者不拒啊。


15
從寫備忘開始

人的素質可以從點滴小事開始培養。比如和導師面談的時候有心的做筆記,事後馬上整理出備忘,發給導師,這一方面可以確認你對導師的要求是否明白,一方面也可以和導師一起控制進度。

這個練習的素質是準確的理解能力。別以爲上了這麼多年學,做了這麼多年的筆記,這種能力已經具備。我發現這方面人的差別真的是很大,有的同學不能記住談話要點的一半,而且還是非常不準確的一半。對於做教育研究的人來說,這更是一大忌諱:很讓人懷疑你的觀察日誌、訪談記錄的質量。

這種素質對你以後就業也有好處,可以讓領導快速發現你這個人才。爲什麼祕書容易升官,有更多的上升機會?固然是離機會近,有信任度,但也不能忽視了祕書這個崗位確實很鍛練人:別讓領導把話說幾遍,別誤會領導的意思,知道的說你能力有限,不知道的還以爲你假傳聖旨,狼子野心。

我是通過要求助教寫課堂實錄來鍛鍊寫備忘的能力,但是助教們似乎都沒有認識到這樣做的意義,所以
....
16
你是水漂嗎?

一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本科所學的專業、甚至近年所從事的工作都會給他的做事方式打下很重的烙印。

我認識一個朋友,在一所大學的計算中心工作,極擅長在煩亂的頁面中快速捕捉出有價值的信息,遷移到生活中,當我們在美國逛商場時,他總是能夠很快找到一些價廉物美有趣的東西。我還有一個學生,是圖書館系的本科畢業,非常精通在網上查找各類資料的手法,但是卻會告訴我:英文文獻超過多少頁就看不下去,活脫脫網上瀏覽習慣落下的毛病。

現在緊張快節奏的社會使每個年輕人都充滿了躍躍欲試的興奮,快速成功的渴望,以及無名的煩躁。他們的行爲方式讓我想起了水面上歡快跳動的石子,有的人打出去的水漂可以跳十幾下,但是最後還是要落入水底,沉寂下去。

快餐一代需要了解自己與身齊長的優勢,也要知道因此而產生的弊端,快、準、廣,還要結合“深”纔有可能“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四、科學發現的幾點體會
我向年輕的科學家要講的第一個體會,就是不要盲從專家的結論。
我的第二個體會是:對於自己應該有信必,做你自己認爲是正確的事情。
我的第三個體會就是:要實現你的目標的話,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有興趣,不能因爲別人反對你就停止。而且,你對意外的現象要有充分的準備。


五、研究生,你發文章了嗎?
發文章了嗎?”高校對研究生和博士生在學期間發表文章的要求出臺以後,這句話已 經成爲一部分同學見面時重要的問候語之一。 在多方關注高校和科研機構學術道德現狀的聲音中,有一支是專門針對在讀研究生 和博士生的。在水木上,我們見慣了衆多的ID圍繞畢業與發文的關係在爭論,大量 的帖子在詢問畢業的發文要求。 這羣人,將構成中國未來的學術界;他們今天的習慣和素養,就是明日的學術道德 。從這一點上來說,怎可小視。 發文章有難易乎?” 汽車系一名同學說:就在系內,發文章的難易程度就有很大差別,搞輪胎、降噪這 些方向的,做點東西就能出篇文章;搞汽油機、柴油機的就難一些,做電控更是大不一 樣:協議寫出來需要大約半年時間,試驗還得差不多半年,做成了纔有文章可發。 在自動化系,信息類的方向文章投出去相對容易“命中”,而非線性控制一類的專 業相對就困難一些了。 化學系的馮斌介紹說:在化學系內,文章發出刊物的影響因子有很大差異,有的方 向幾年來普遍發到影響因子只有1-3的刊物上,但有的方向發到影響因子爲8的刊物 則是常事。這名同學認爲:這和專業雜誌的數量和質量有很大關係。例如在分析化學方 向,影響因子爲8的刊物已經屬於“頂級”了,但在有機(有機化學)那邊,就常見多 了。 也有不少同學對此事舉重若輕,認爲這個要求對自己完全不構成什麼壓力。但像李 孟林這樣的同學,也還是大有人在。他就讀於力學系,今天早上收到了上一批投出文章 的最後一封拒信,而答辯已經近在眼前。他一貫情緒不外露,今天卻不免顯得煩躁。並 不是李孟林學術水平低得過不了關,而是他所從事的課題屬於邊緣項目,在傳統的力學 核心期刊中,還沒有建立起收錄這類交叉性研究成果的慣例,編輯嘴上不說,心裏免不 了嘀咕一句不倫不類”。而事實上,這類邊緣性、交叉性項目,在學校傳統學科結構 面臨信息化挑戰的今天,正在日漸增多,非常典型的就是信息網絡在其中的應用,這涉 及到研究方法、教學手段、交流環境、資源建設等等很多方面;更重要的是:這類項目 對於學生學術功底和綜合能力的要求,往往較一般傳統項目更高。 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之間發文難度的差異,已經成爲不爭的共識。新興產業、新興 學科處在探索的時期,空白點較多,發文容易;傳統學科體系完備,“易守難攻”,無 怪無有同學大呼“命中率太低”。 化工系秦建說:出論文的檔次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寫作能力和技巧。“我們組的學生 寫的論文在投出去之前都要經過導師反覆修改(這是我們的另外一個優勢),經過導師 修改的文章,投出去百發百中。” 導師——重要性如何言說 在採訪的過程中,很多同學提到了老師對於“發文章”的重要性——“全看老師的 面子了,不得不承認:這種說法確有偏頗,但反映了現實的重要一面。導師在學術圈 子中的學術聲譽和地位,與學生能夠被接納的程度以及速度,的確有着直接的聯繫。但 如此表述,恐怕依然不免淺表。 符鬆與蔡曙山,兩位身兼科研管理與學術研究的學者不約而同地說:求學期間的導 師,對於自己科學素養和治學態度的形成,作用實在是太大了。除了“太重要、太重要,他們甚至找不到更合適的詞來形容。 那個時候的老師,是用一種“類似手工作坊式的方式”來帶學生的,而現在,已經 成了大機器生產”。談到自己的導師,他們感慨良多。蔡曙山博士回憶說:他的導師 是從他每天讀什麼書、做什麼體育活動、吃什麼飯等細節上開始對他的影響和引導的。 一個稱職的導師,首先是學術水平上的高標,這樣纔能有可能成爲學術道德上的典範。 對於一個研究生來說,在他就學期間能夠施加最大影響的,無疑還是導師。 自動化系普博劉輝指出:有的導師在指導博士方面的態度有問題——“有的是水平 問題,有的是橫向課題搞的太多了”。 外語系一同學指出:在文章署名的環節上,有的學生有不勞而獲之嫌。 哲學系一名同學說:博士生爲四篇核心期刊忙活着,而碩士生明顯感覺到:在研究 方法上急需老師們的進一步指點和規範,並且認爲這已經構成多發高質量文章的一個障 礙。 面對以核心期刊爲代表的嚴整學術陣營、規範的研究方法和成文方式,剛剛開始“ 研究的學子們多少顯得有點不適應,尤其是文科類學生,在尚沒有幾年理論功底積累 的情況下“上陣衝鋒”,不少同學覺得:不是我們不努力,而是有些力不從心——在研 究方法、邏輯體系和理論建構方面,我們都還在逐漸入門。文章發出來了,過上一年多 回頭再看,覺得“經不起推敲的地方還是挺多的”。 正如一位女生指出的:要求研究生畢業達到一定的發文數量,實際上是學生逐步建 立自己在學術“圈子”中的地位的一個過程。無論學術論文的書寫、相關資料的引用, 還是研究方法的邏輯體系,包括對不同期刊的風格和內容側重,都會在寫文章的過程中 得到潛移默化的訓練。這名女生還提到:在清華這樣一個工科氣氛濃重的學校裏,很多 同學更重視實際項目的研發,對於理論提煉容易疏忽,要是不要求的話,“有些人就不 會去從理論上總結很多東西了”。 發文要求——在通向畢業的路上 要求文科博士生畢業之前發四篇核心期刊,“這個標準是有些高了”。文科建設處 處長蔡曙山說。 研究生階段不是出大作的時期”,科技處處長符鬆教授換了一種表達方式。這個 階段主要是不斷思考、不斷總結,做出的東西是否完整並不是最重要的。 當被問及“怎樣看待學校鼓勵全校師生多發高質量學術論文的做法”時,部分同學 說這種評價方式有令人啼笑皆非的感覺,因爲它反映出學校“沒有別的更好的辦法來規 範學術水平的提高”。有的同學認爲:要求數量必然會導致質量下降;有的同學甚至馬 上提出:你認爲這能叫‘鼓勵’嗎?” 事實上,學校在文件中用的詞,是“動員全校 力量 秦建認爲學校處在目前的歷史境遇中,這樣的考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的確,畢竟 國內國外都有不同的壓力,衝擊世界一流的目標如果沒有量的基礎是不現實的。問題在 於:學術地位作爲學術成果(包括數量與質量)、學術聲譽、學術實力的綜合反映,本 應是學術水平的客觀體現和合理表徵,但現在它是否已經被異化了呢?當然,這一異化 ,既非清華爲之,也非清華所願。處在我國現有的學科建設大背景下,學校的苦衷是不 言自明的。 馮斌和上文提到的汽車系同學都指出:有些核心期刊,“注水文章”太多,不少篇 幅是不得已刊出的評職稱之作”,雖然這類期刊數量不多,但已嚴重影響了核心期刊 在研究生心目中的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敗壞了“核心期刊”這個稱謂的形象。 馮斌還說:國外的科研管理體制與國內完全不同,他認爲在自然科學領域,學術聲 譽是靠過硬的成果來保證的,成果擺出來了,同行自然心服口服,甚至很多國外學者只 知道《Nature》、《Science》這樣的頂尖刊物,而不知道SCI爲何物。用他的話來說, 在自然科學裏面,“做得出來就是標準”。 建言——不妨聽聽 劉輝要是遇到課題上的困難,就借“灌水”調劑一下身心,但時間不會超過一小時 。他喜歡科學,喜歡探索未知的東西,將來有志於學術。和許多同學一樣,他得四年才 能畢業。對於研究生的學術評價,他有不少自己的想法: 比如:除了硬性要求之外最好能有彈性措施;再比如:博士畢業不應該有年度的限 制,早晚都行,關鍵看成果,他承認:環境的氣氛要求大家都是想早畢業,而不是考慮 成果,這和很多因素都有關係。 他鮮明地提出:在決定研究生畢業問題上,是否考慮讓導師擁有決定權,但前提是 導師一定要付責任。後面這句話他反覆地說了很多次,還將其列入提高博士生培養質量 的三要素中。他總結的這三點要素是:研究生自身素質,課題方向的可延續性,導師的 責任心。 一位導師曾提出決定研究生畢業水平的三條標準: 一, 是否已經充分了解了其所研究的領域? 二, 是否在其領域內做了一定有意義的工作? 三, 作爲導師,是否在這個學生身上學到了關於這個領域的某些知識? 姑且放下可操作性的問題,劉輝的導師是自動化系學位評定委員,對這三條標準他 表示贊同。 上文提到的秦建同學也擺出了自己的建議:“由相關領域‘德藝雙馨’(一定要學 術和聲望上都十分過硬)的專家(不限於學校裏的)組成評議小組,認真評定學生是否 達到一定水平,並撰寫詳細的評定報告,以便、覈實、備案。 劉輝說:如果能有一次再選擇的機會,還會選擇清華,還會選擇讀博。“我是中國 人,我應該體會一下中國最好的大學;作爲學生,能來清華讀書,一生何求”。 無法不感喟。誠然,無論社會支持,還是政府投入,我們的建設環境無法和國外名 校相比,國情如斯,現實的條件的確有限。其實,清華身受的壓力,廣大同學一直在和 學校共擔。在學術水平上向高標看齊,切實提高清華的學術聲譽和地位,在這一點上我 們無法不同心協力。

 

 

一、做研究的一些看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