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S創新溢出效應,拉大雲世界“貧富差距”

微信圖片_20171205112429.jpg

爲什麼選擇與AWS合作?在2017年11月的年度AWS re: Invent大會期間,香港同澤集團董事會主席卓澤凡說,這是因爲AWS的長期發展與創新能力,以及在全球雲計算市場的總體擁有量。作爲一家投資機構,2017年9月,同澤集團協同西安市滻灞生態區人和亞馬遜AWS共建了西安聯合創新中心項目。

那麼,除了44.1%(2016,Gartner)的雲市場份額外,AWS的長期發展與創新能力體現在什麼方面呢?在亞馬遜2014年、2015年和2016年財報中,包含了公司研發費用的“技術與內容”一項分別爲92.75億美元、125.4億美元和160.85億美元。2016年AWS營收爲122億美元,幾乎是2014年的3倍。從2016年Q3至今,AWS 的收入超過150億美元,增長率高達42%,整個2017年有望實現180億美元營收。

相應的,Amazon CTO Werner Vogels在2017 AWS re: Invent大會上表示,自2012年首次舉辦re: Invent以來,AWS推出了3951項新服務和新特性。而僅2017 AWS re: Invent大會期間,AWS就發佈了100餘項,整個2017年預計超過1300項,也就是說2017年是過去5年的33%。這個數字在2014年是516項,2015年爲722項,2016年達到1017項。

毫無疑問,今天的AWS已經進入了“成功者循環”,即成功的創新和投資帶來了源源不斷的營收、新的營收又投資於更多的創新,如此正向循環。對於其它雲廠商來說,還處於不斷投資和初創的狀態,但AWS已經率先從“創一代”進入了“富一代”行列。在AWS身上,“富者越富”的創新溢出效應正日益顯現。

數據庫技術大爆發

微信圖片_20171205112402.jpg

(AWS CEO Andy Jassy)

2017年,AWS在過去超過十年技術積累的溢出效應集中爆發了,特別是數據庫技術領域。

今年是AWS DynamoDB非關係型數據庫白皮書發表十週年。早在2004年的時候,Amazon就是Oracle數據庫的主要用戶,當時Amazon的技術團隊與Oracle的技術人員一起,試圖解決如何在大規模互聯網應用中突破當時Oracle數據庫極限的思路,特別是當時的數據庫還是以關係型數據庫爲主。

隨後,在2007年,AWS團隊把這方面的積累匯聚到了一份白皮書,並向2007國際計算機學會ACM的操作系統原理學術大會提交,催生了後來的NoSQL非關係型數據庫。2012年6月,AWS發佈了DynamoDB數據庫雲服務,以支撐類似亞馬遜購物車這樣的關鍵型互聯網應用。今天,Lyft、Redfin、Comcast、Under Armour、BMW、Toyota等廣泛的互聯網和企業都是DynamoDB用戶。AWS DynamoDB和Google MapReduce並列爲兩大NoSQL流派,是大數據的基礎。

在2017年的re: Invent上,AWS再次發佈了可跨全球多個地理區域(Region)的全託管多主、多區的全局表DynamoDB Global Tables,簡單點擊鼠標就可以爲大規模的全球化應用程序提供快速的本地讀取和寫入性能,而不用管具體的跨區域複製數據表的過程。目前,AWS在全球有16個地理區域,Global Tables現已在美國三個和歐洲兩個區域上線,未來將在陸續在全球上線。另一項新發布的On-Demand Backup隨需備份,則能在不影響可用性或性能的前提下,快速備份PB級的DynamoDB數據庫。

除了DynamoDB外,在過去十年間,AWS還提供了多種關係型和非關係型數據庫服務:通過Amazon Relational Database Service (Amazon RDS)託管數據庫服務,可管理MariaDB、Microsoft SQL Server、MySQL、Oracle及PostgreSQL、Amazon Aurora for MySQL、Amazon Aurora for PostgreSQL;數據倉庫服務Amazon Redshift;支持內存計算Memcached和Redis的Amazon ElastiCache等。

在2017年11月的Gartner操作型數據庫魔力象限中(適用於企業級交易型應用), 微軟、Oracle、AWS和SAP爲前四名;在2017年4月的Forrester Wave數據庫即服務報告中,AWS名列第一。

在2017 AWS re: Invent上,AWS再次推出了Amazon Neptune 全託管、適用於高度關聯數據的圖形數據庫,其核心是高性能圖形數據庫引擎,能以毫秒級響應來查詢圖形,非常適用於推薦引擎、欺詐檢測、知識圖表、藥物發現和網絡安全。

多技術領域遍地開花

微信圖片_20171205112438.jpg

(Amazon CTO Werner Volgels)

除了數據庫技術外,在容器、無服務器技術、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物聯網等高級計算與技術領域,AWS的創新溢出效應也十分明顯。

在2014年,AWS發佈了Lambda無服務器技術架構。自那以後,無服務器技術的概念就開始在雲計算技術領域流行。在2017 AWS re: Invent上,AWS CEO Andy Jassy說,AWS 的客戶非常喜歡 Lambda,而且AWS Lambda 已是無處不在。

所謂無服務器技術,就是開發者在開發雲軟件的時候,只需要關注軟件的業務邏輯,而無需關注最底層的服務器配置、部署、擴展等繁瑣的IT管理工作。同樣的理念用於容器技術,就是剛推出的AWS Fargate,AWS Fargate 是一種無需直接管理服務器或集羣的容器部署管理服務。還是同樣的理念用於機器學習,就是剛推出的AWS SageMaker全託管機器學習服務,開發者只需關心數據、機器學習框架和算法,其它參數調優等工作都 SageMaker自動完成。

在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方面,在2016 AWS re: Invent上集中發佈了AWS的AI產品線,包括文本到語音轉換服務Amazon Polly、基於深度學習的圖像和人臉識別服務Amazon Rekognition以及可編寫自然人機交互的Amazon Lex。2017年Amazon相繼推出帶屏幕的智能音箱Echo Show和Echo Spot、第二代Echo音箱、可連固話的Echo Connect等產品。

截止2017年Q3,Alexa Skills商店裏有25000種技能,可以通過智能語音來調用上萬種消費類數字服務。數萬的開發者把Alexa語音服務,集成到不同的產品裏,包括BMW和MINI汽車、Sonos One智能音箱、Harman Kardon的Allure智能音箱、Motorola X4智能手機等。

在2017 AWS re: Invent上,AWS進一步發佈了Amazon Rekognition Video實時及批量視頻分析服務、Amazon Transcribe 自動語音識別文字記錄服務、Amazon Translate 自動多語種文字翻譯服務、Amazon Comprehend全託管自然語言處理理解服務、Alexa for Business等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服務。這些新服務的推出,都是基於前期AWS積累的機器學習算法、計算實例和雲服務,以及包括Echo在內的各種業務場景。

而Alexa for Business 可以通過智能語音應用與ERP、CRM、HCM等企業級應用系統直接對接,包括Teem 的會議室管理系統、RingCentral的雲通訊平臺、Salesforce銷售CRM、Concur雲報銷、SAP SuccessFactors 雲人力資源、Splunk大數據平臺、AWS CloudWatch雲監控、Acumatica ERP 等對接。Alexa for Business無疑將進一步拓展Alexa的智能語音交互生態圈,特別是把消費級應用與企業級應用連接起來,這實際上就是掌握了消費級市場和企業級市場的新入口。

更進一步,AWS今年的re: Invent上,還推出了首個深度學習攝像頭DeepLens,這是AWS繼Echo智能音箱後進入又一個新的智能硬件品類。除了預置優化的MXNet框架、支持AWS Greengrass物聯網邊緣計算核心功能外,還可與多種AWS雲服務結合起來,極大降低了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應用的開發門檻。

重新發明用戶體驗

微信圖片_20171205112433.jpg

(用物聯網和機器學習技術分析格鬥選手的實時情緒)

在AWS以往超過十年創新積累的基礎上,現在的AWS將更加註重整體優化所有的技術、產品和服務,爲開發者和企業用戶實現一鍵式或一站式交付的用戶體驗。

比如新推出AWS Cloud9全託管的雲集成開發環境,具有快速部署、深度整合、實時協作開發、多種Debug糾錯功能等特點,主打自動化、自助化、智能化輔助編程的開發者體驗,依然是從用戶體驗上着眼。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於往年的AWS re: Invent,今年登臺的標杆型用戶更加有“reinvent重新發明”的意味。NFL美國職業橄欖球聯盟的高級副總裁兼首席信息官 Michelle McKenna-Doyle展示了下一代數據統計分析系統Next Gen Stats。

通過在球員裝備及橄欖球中嵌入RFID射頻識別標籤,Next Gen Stats能夠捕捉各類實時位置、速度與加速度等數據,這些數據在AWS的機器學習等雲服務上被實時分析後,再把分析結果疊加到賽場鏡頭之上,從而在NFL媒體渠道、賽事轉播、第三方數字平臺以及場內大屏上觀看更多的數據信息。

AGT International & HEED 創始人 Mati Kochavi 則是在UFC國際終極格鬥冠軍賽中應用AWS的機器學習雲服務。同樣利用 IoT 和人工智能技術,HEED將傳感器內置在格鬥選手的手套內,就能對選手的每一拳、每一腳都進行數據測量分析。實時數據分析疊加到格鬥賽的直播中,極大增強了比賽的觀感和體驗。雖然這套系統正在UFC進行測試,但僅是在2017 AWS re: Invent舞臺的演示效果就已經十分震撼。

DigitalGlobe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Walter Scott分享瞭如何在衛星圖像和地理大數據的分析中使用AWS雲服務的體會。DigitalGlobe是一家美國的商用高分辨率地球影像產品和服務供應商,通過自有衛星羣和包含超過40億平方公里的地球影像庫,爲各類機構提供環境監測、油氣勘探、導航等衛星圖像及地理大數據服務。爲了更有效的使用地理數據,DigitalGlobe已經率先使用了 Amazon SageMaker,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當然,在媒體和娛樂產業積極利用AWS新技術,重新發明媒體和娛樂的數字體驗外,類似國泰航空這樣的傳統企業正在快速用上AWS。國泰航空IT部門總經理方逸翔在2017 AWS re: Invent上介紹,在過去一年半的時間內,國泰航空的65個B2C應用服務都已經遷移至AWS。接下來,國泰航空對於AWS的機器學習服務很感興趣,從文字聊天到語音聊天機器人等,都有潛在合作空間。

Werner Vogels以這句話作爲三天大會主題演講的結尾:“如果十年後,你沒有使用AWS,而是自己去東拼西湊各種技術時,你會突然感覺我彷彿在俯瞰着你,而你也會對自己說:‘Werner 不會喜歡這樣’。那時對我而言,就已是不朽的存在。”

不用說十年後,現在的AWS雲平臺上的各類技術、產品和服務,就已經足夠大而全,創新溢出效應正在以加速度遞增,再加上強大的盈利能力和再投資能力,可以說整個雲世界的“貧富差距”正在不斷擴大,“強者越強、富者越富”的馬太效應正在AWS身上體現。

而一個堅持公有云的AWS,對於企業和其它傳統IT廠商來說,正在顯現“擠出效應”。到底公有云能否取代私有云,正如Andy Jassy所說,就看誰的發展和創新速度更快。

最後引用Andy Jassy在其2017 AWS re: Invent主題演講中的壓軸金句:“實現雲轉型,是我們此生經歷的最大的科技轉型。這是Builders(開發者)的黃金時代,我們很高興能身在其中!”(文/寧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