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衆可穿戴設備和專業可穿戴設備


有人說可穿戴設備就是個噓頭,也有人說可穿戴設備尚未長大卻即將死去,也有人說可穿戴設備是未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當我們沒有深入進入瞭解某一項事物的時候,我們會根據既有經驗去判斷一個事物,然後得出自己的結論,所以關於可穿戴的不同言論也就可以理解了。

大衆可穿戴設備

現有可穿戴設備都還不成熟,即將死去是真的嗎?人們得出這樣的結論並不難理解,因爲現有的可穿戴設備壽命確實不長。相信不少人都看到過關於智能手環,智能手錶被用戶購買使用幾個月束之高閣的報道,這是因爲它們都沒有達到用戶預期,無法讓用戶長期使用並持續依賴。

jawbonefitbit,又或是pebble,它們都只是大衆可穿戴設備。大衆可穿戴設備的特點在於,它們只具有數據收集、呈現功能,而缺乏(也無法做到)更進一步的數據分析,數據挖掘,多數據整合分析,以及分析後的數據價值。

用分享應用Saga開發商A.R.O. CEO安迪·希克爾(Andy Hickl)的話來說就是“可穿戴行業的那些產品都長於呈現各種各樣的數據,但卻不善於理解它們。

我走了5000步,並在游泳池遊了20圈意味着什麼呢?我達到了我的健身目標了嗎?我工作了8個小時但昨晚只有3個小時的深度恢復性睡眠又意味着什麼呢?

這些我們都無法確定——至少沒有一些額外的認識是不能確定的。我們得自己根據所知道的東西作出結論。我們需要依據今天發生了什麼、我們感覺如何、我們之前做了些什麼之類的情況來解讀可穿戴設備的數據。沒有這些背景知識就無法得出結論。

各種可穿戴設備給我們提供了無法轉化成爲我們所用的知識的數據,而沒有幫助我們搞清楚失眠的原因。

要重新贏得人們的青睞,可穿戴產品就需要收集足夠多的情境知識來作出有意義的結論——讓我們知道它們在數據中有很好的發現。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於現有穿戴廠商對可穿戴的理解侷限,以及對產業鏈的資源整合能力。但事實上,可穿戴設備要讓用戶持續並依賴,它需要大毅力和大神通進行跨行業、跨領域、跨產業鏈的整合。

現在,大衆可穿戴設備只是剛起步。它適合於對各種數據沒有太多要求的用戶,用戶只需要使用即可,不需要關注數據背後的因果。

專業可穿戴設備

可穿戴設備要做得好,一定是要得細,做得夠專業。

比如可以做專注於血壓分析的穿戴設備,專注於心率分析的穿戴設備,專注於運動的穿戴設備,專注於睡眠分析的穿戴設備……

它不要求有很多功能,但是這個功能一定要實用。比如一個運動手環,它通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對某用戶的日常活動情況有了大概的瞭解,用戶除了能夠查看手環收集並呈現的數據外,可能更需要專業健身教練的建議,甚至渴望獲得專業的健身計劃,或者希望能獲得手環給到的友善健身提醒,或者與同類人互相交流健身經驗等。

這樣的手環,它不一定有很多功能,但是他需要手環生產商做得夠專業,不僅僅是生產銷售手環這麼簡單,它要做用戶的貼身教練,健身好友,健康顧問。

同樣的,比如一個心率手環或手錶,它要做得足夠專業,不但能夠幫助用戶瞭解心率,還需要做出預防、預警提示,或者相關人的預警提示,以及給到專業醫生的保健建議等,幫助用戶降低疾病風險,獲得心理安全。

當然想要做到這些,企業需要進行跨行業,跨領域的資源整合,將人、物、數據等進行整合。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只有做好了這種困難的事情,可穿戴設備才能成爲用戶的必需品。

相比大衆穿戴,專業穿戴的難度要大得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