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騰訊開放雲戰略也殺來了!BAT各自搞什麼雲?

轉:http://mobile.51cto.com/hot-409987.htm

 

騰訊將召開“雲開放戰略發佈會”,宣佈正式對外開放。阿里和百度已進入開發者雲市場多時,騰訊終於瞄準時機進入這個市場,BAT三家算是在雲中在此短兵相接。 

 

BAT三巨頭在雲服務上的現狀

1、百度雲和阿里雲耕耘較早,雲服務已經體系化**。不同類型的雲服務均充分佈局。騰訊雲經過兩年準備今天才正式開放,內容還是比較單薄,尤其是在基礎設施和能力方面。

2、百度雲更傾向於Google的思路,在基礎設施上封裝服務(PaaS+SaaS)。利用搜索引擎技術特長,例如分佈式計算、海量數據處理。Google大力推進雲計算的目的是爲了將一切放到雲端, Chrome、Chrome OS均在弱化“端”的作用。它至今仍然未直接提供基礎設施雲。 
由於搜索引擎需要網站及App開放才能爬取到數據,因此技術上說搜索引擎天生具備開放基因。百度將很多技術能力都開放出來了,例如翻譯、語音等,自然語言處理不在此列。

3、阿里雲更傾向於Amazon的思路,轉租基礎設施(IaaS,也有部分PaaS)。Amazon最初便是因爲自己的計算能力富餘便租給第三方,基於此推出AWS。阿里也面臨類似的問題,日常交易量與雙11高峯期有很大落差,計算資源閒置富餘。因此阿里雲可以轉租基礎設施資源,開放給我們的是雲服務器(而不是引擎)。

應用引擎的優勢是將分佈式能力、負載均衡等統一封裝,虛擬服務器是開發可以更加個性化。

阿里雲獨有云市場,將開發者所需要的服務當成商品,除了自己售賣,還引入第三方服務提供者。做超市(基礎雲、萬網域名)也做商場(雲市場、雲應用商店,引入中軟、華數等廠家)。根據阿里雲對大數據的挖掘思路,後期阿里還將做數據分享和交易平臺。

百度雲對移動開發者支持最爲齊全,而阿里雲並未區別對待移動開發者這個羣體,而是對電商相關的開發者提供特殊的雲服務。如團購網站的建站服務。

4、騰訊雲作爲後來者,在基礎雲和能力雲上提供的服務是百度或阿里的一個子集,還有很多內容需要補全,優勢是社交數據(應該會走向PaaS)。騰訊獨有的資源是社交數據。因此騰訊的社交傳播、社交廣告、社交數據挖掘的雲是其優勢。社交推廣、用戶基礎和遊戲變現能吸引不少遊戲和娛樂類的開發者,也是可以差異化競爭的地方。

單單看基礎和能力,騰訊的優勢是實時和可靠的在線服務。騰訊QQ和微信立足通訊,理論上都需要電信級別的健壯。騰訊自稱QQ和微信可以做到服務永遠不終斷,健壯、容災、負載能力就是他們的優勢。

百度的技術優勢則是分佈式計算能力,不論是爬取海量內容還是響應併發請求。而阿里基於電商的技術特長則是併發事務的處理,對事務狀態的控制、交易安全的控制等。這些在其提供的雲產品矩陣中也有所體現。三家在技術上各有所長。

5、在個人雲方面,百度>阿里>騰訊。個人消費雲的聲音百度和騰訊要大許多,阿里比較低調,360和網易等反而積極一些,最近百度、360和騰訊相繼將免費空間提升到T級別,阿里並無動作。在雲OS與安卓之爭後,阿里個人雲一直不溫不火。

可以看到現在開發者雲計算市場服務已經豐富多樣。這是開發者的福音。除了可以低成本快速搭建和部署網站、應用外,可以專注自己的創意、業務邏輯、用戶體驗。底層的一些活兒則交給巨頭負責。BAT之類的巨頭提供的雲服務還有更多的價值,除了基礎設施支撐外,還將自己的技術、能力和資源通過雲的方式分享出來,開發者圍繞他們即能快速成長,也有各種變現機會。BAT三巨頭的雲服務在服務的內容、性能、成本等方面都各有所長,百度和阿里耕耘較早更爲成熟,騰訊作爲後來者還需要向他們學習。

 

過去開發網站要麼完全靠自己從零開始;要麼利用適合的第三方工具包,利用其提供的API進行上層開發;或者基於某套模板如WordPress進行改裝定製。但這些方式無一例外,最後都是將所有代碼、文件和數據整合到一起,然後部署。現在,不論是網站還是App正在越來越多的依賴雲服務商來組件化開發,開發者通過調用在線接口獲取服務。除了廣告,網站建設、App開發的分工都在細化,充分的解耦合後通過共享基礎數據實現融合。雲端功能服務一般都是基礎免費+個性化收費的方式,整個系統的構建和維護成本非常低。

虎嗅網和愛科技網就部署於阿里雲,計算、存儲、網絡和安全阿里雲負責,費用具備很大彈性,就像超市買菜,根據CPU、內存、存儲、帶寬、操作系統版本等自動計算單價,按天、按月、按年收費均可。網站如有擴容需求,可隨時調整。阿里雲還搞一些買一年送一月之類的營銷活動,將計算資源當成商品售賣。過去搭建網站,動不動就要購買或租用服務器、託管機房甚至專線的時代,這是很難想象的。

雲計算已真正讓“計算資源”就像水和電一樣統一調度和按需使用。

三巨頭爲什麼要如此重視雲計算市場?

1、圈地建生態。擁有開發者就意味着與開發者共享用戶價值。開發者即服務自己的用戶,也會帶來新用戶。巨頭圈地,圈的是用戶,圈的是業務,最終圈的就是業務的價值,收入是其中一部分。

2、收集數據來挖掘。當開發者使用雲的時候,數據也放到了雲端。服務商便擁有了這些數據的使用權。雖然不一定能拿去售賣,但至少可以分析分析,挖掘挖掘。

阿里需要的是電商數據,騰訊需要的是社交數據,這兩者均在自己已有生態裏面產生閉環。百度是搜索引擎,夢想着蒐集所有數據,因此在移動端、個人雲、開發者程序框架上相比另外兩者更加積極。

3、直接收費賺錢。三家在基礎設施及應用引擎上均會收費。將閒置的資源轉租,直接賺租金,或者建立雲服務市場賺佣金(阿里)。

1核、1GB內存、100GB存儲,1M帶寬的虛擬服務器:阿里雲140元/月,騰訊雲同樣配置則要228元/月,且帶寬費用按實際使用情況另計算。百度應用引擎,收費形式是按照實際使用情況付費,如流出流量、CPU佔用。

4、從開發者獲得分成、廣告費。

今年 6 月,騰訊雲上的應用總數已經超過 40 萬款,月流水超過 1000 萬的應用達到 26 款,幾乎都是遊戲類應用如蜀山傳奇、萌三國、胡萊三國。騰訊在合作伙伴大會公佈的數據顯示兩年分成給開發者30億。大多集中在了明星應用,騰訊獲得了比例不等的分成收入,例如月度收入100萬元至1000萬元規模的開發商與騰訊各取50%。

百度雲開發者的變現方式則是廣告收入和移動分發,百度有移動廣告等形式的聯盟,Q2移動收入已經超過整體10%。與91整合後百度在移動分發領域份額爲業界第一,分發能力也是開發者看重的。

阿里在開發者變現的支持則比較少。阿里雲更多還是做基礎設施服務,以及提供一個雲服務的交易市場。

互聯網公司的機會在於,做集合了基礎設施雲、計算、數據、用戶和能力的綜合雲

傳統設備商、安全商、運營商、IDC、CDN之類公司的售賣模式正在不斷轉型。以前是開發者分別購買硬件、軟件、安全、帶寬等。現在基礎雲服務商則承擔一個整合的角色,實際是將各種傳統的基礎設施批發過來後,零售分發給開發者。一方面起到調度資源提高效率的作用,另一方面則賺取差價。這種模式可以算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

單純做一個批發商空間太小,也無法滿足開發者的需求。基礎雲服務商都在提供更多附加服務,一般會與自身能力結合,例如運營商可能是提供雲端呼叫中心、短信網關這些能力。互聯網公司處於最上層,能整合的服務更多。

除了服務器、數據庫、軟件中間件、帶寬、CDN等基礎設施,互聯網企業的開發者雲往往會封裝流量、用戶和數據資源,特有技術、分佈式計算、測試、支付、分析各方面的能力。而這些資源和能力是非互聯網企業的雲服務商難以提供的。這種模式更傾向於PaaS(平臺即服務)或者SaaS(軟件即服務)。

如同手機,功能機只有通話和短信功能,只能賣設備盈利;但智能機上面可以承載無窮盡的應用和服務,盈利模式也更加豐富。互聯網雲服務商提供的實際就是智能機。由於有多種商業模式,開發者有可能得到更廉價的計算資源和更豐富更優質的服務。筆者就感受到阿里雲、百度雲與傳統的空間服務器租賃商相比,價錢便宜了,服務豐富了,服務質量也高出不少。

BAT三巨頭的開發者雲對比淺析

藉着騰訊雲的正式開放,筆者將三家提供的開發者雲以及個人雲進行了一個大致的梳理。由於掌握信息有限,難免疏漏,還請見諒。本文更多是要呈現三巨頭在開發者雲方面的異同、優劣勢和方向,供開發者參考。

我將開發者雲分爲基礎、能力、資源、程序四個部分。

基礎雲:指部署網站、應用所需的基礎設施:計算、網絡和存儲,以及與之相關的負載均衡(SLB)、CDN(內容分發)。能力雲:是指利用自身的技術、產品、運維等方面的優勢提供的一些能力,幫助開發者快速、低成本開發,或者解決開發者遇到的一些瓶頸。資源雲:是指將自己的用戶、流量和數據這類資源價值以雲的方式,通過API和工具提供。程序雲:指提供開源軟件或開發者工具包供開發者使用,幫助開發者快速、低成本構建網站及應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