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教育公平與戶籍改革

最近看到兩篇文章,都談到教育公平與戶籍改革問題。中國青年報2月26日發表童大煥先生的問題,指出,“若教育有公平則戶籍無意義”, 他的建議有兩點,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必須取消戶籍歧視,一視同仁,來者不拒;高考升學方面,取消“戶籍+學籍”雙認證制度,在哪裏上學,就在哪裏高考。同時,高招指標分配不按戶籍,而是按更爲科學、合理、公平、公正的依考生比例招生。

南方都市報2月28日發表丁東先生的文章,建議現在每年夏季的高考改爲幾百所國立大學的全國聯考。凡是中國公民,可以在全國任何一個地方憑身份證報名參加考試,國立大學不是把名額分配到各省市,而是在全國範圍內統一錄取。這樣,競爭最激烈的重點大學招生就像現在的研究生考試,不分省市,由招生院校擇優錄取了,和京、津、滬等大城市的戶口脫鉤,就爲戶籍改革破除了一大障礙。

兩位先生的思路,是一致的,即如果教育公平了,附加在戶籍上的“教育福利”剝離了,戶籍也就不那麼重要了,戶籍改革也就減少了阻力。可是,推行教育公平,難道阻力就小嗎?

根據國務院的規定,流動兒童的求學,以流入地政府爲主,以公辦爲主,童文的建議,也是“一視同仁,來者不拒”。規定簡單明瞭,可落實到現實中,流入地政府的積極性就成了大問題,因爲辦學是需要經費的,長期靠流入地政府來承擔流入學生的教育經費,不具備可持續性,最近政府要求“取消借讀費”,在一些地方不就隨之變成了“取消借讀生”嗎?對應這一規定,必須加強中央和省級財政對教育經費的投入,並對所有學生實行學籍信息管理,讓全國所有義務教育學生,有大致相同的義務教育經費,而且義務教育經費可隨學籍走。而做到這一點,必須直面各地既已存在的教育資源嚴重不均衡問題,下定決心重新構建教育經費投入與保障機制。這一改革進程的難度,由於涉及2億多學生,與在全國範圍內統一社保,並不相上下。

丁先生關於國立大學聯考的建議,也同樣面臨教育投入問題。衆所周知,過去10年中,我國絕大多數全國重點大學,都實行了中央與地方政府共建,作爲“回報”,這些全國重點大學擴大了在當地的本科招生規模,如果要求這些學校在全國範圍內平均分配招生名額,或者不特別考慮當地的需求,那麼,地方政府對學校的投入積極性必受影響。學校的辦學經費從何而來?針對這些問題的進一步改革,必然是打破政府對教育資源的壟斷,拓寬民間資金進入高等教育的渠道,由此增強高等學校的自主性。而這一改革,正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難點。

除此之外,既得利益者的反對,也是教育公平推進的難題。目前清華大學每年在北京招生300多人,而在全國各省市的招生平均數爲110名,北京的人能接受清華大學在北京高考人數不減少的情況下卻減招麼?同樣,對於教育質量比較低的地區,又有多少人會支持這一新政策,要知道,歷年中存在的“高考移民”,大多是從教育質量高、錄取率低的地區,移民到教育質量低、錄取率高的地區,這遭到當地老百姓的“痛恨”,全國統一招生,一些教育質量低的地區,可能沒有任何人被北大、清華錄取。另外,全國統一招生,在現行高考制度下,不又回到全國一張試卷,所有高中學習同樣的學科麼?解決這一問題,根本上需要改革高考集中錄取制度,實行高校面向全國的自主招生,在招生中,爲體現教育公平和正義,要求高校將考生求學地區、家庭作爲多元錄取的重要因素,而不僅僅看學業成績。

推進教育公平,讓每個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這確實可以減少大家對戶籍的關注(事實上,如果所有國民,社會保障和福利基本一致,誰還想着戶籍的事)。可是,這一改革的進程,本就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系統工程。其與戶籍改革所面對的統一社會保障、地方保護、既得利益反對等問題是共同的。寄希望先推進教育公平,然後爲戶籍改革創造條件的改革思路,無疑將問題導向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迷團——推進我國教育公平的過程,就是打破戶籍思維的過程,讓教育的投入、學生的受教育權利不受戶籍影響。在筆者看來,兩者需要同步推進,直面各種現實阻力與難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