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創業和軟件開發

  最近與一位創業公司的朋友私下交流了一些項目管理和軟件開發的心得,是互聯網創業型公司,通過幾次的交流,加深了我對互聯網創業的一些感悟,本來不太想拿到桌面上說,但實在忍不住,還是想拿出來和希望創業的朋友討論下。(注:原文作者Liuqiang寫於2008年)

  那麼我對互聯網公司的比較感興趣的地方主要體現在軟件質量和技術管理方面,以下2點可以作爲討論的提綱:

  1、軟件質量

  儘管質量是我們嘴邊經常掛念的一個詞,但不少創業型公司的投機心理太重,在與這些負責人的交流中發現,談論的更多的是新想法、新概念,有非常重的商業氣息當然這沒什麼不好。但我看了他們的一些產品後發現,他們所做的產品用戶體驗非常糟糕,就拿界面來說,非常的粗糙。由於有家公司做的產品和易趣類似,我特意打開2個窗口對比一下,總覺得易趣的看起來比較舒服,他們整體佈局倒模仿易趣倒挺像,但問題就體現在細節上,圖片失真嚴重、字體風格不一致、細節處理的不到位。好了,那就湊合着看吧,發現該產品的功能非常的多,但讓人鬱悶的是,很多功能是有問題的,比如明明提示我係統給偶發了個郵件,但就是找不到,有時候提交表單是可以的,有時候見到一堆java異常錯誤。所以我覺得這就是典型的追求功能的龐大而導致質量的縮水。

  其實自從豆瓣開始流行後,大家都意識到功能做的簡潔原來是有好處的。有不少創業者聲稱自己要向豆瓣看齊,鄙視csdn,堅決走簡潔之路,但讓我納悶的是,很少有人真正的堅持下去。我有個同學06年底曾在一家創業公司玩過python,準備做一個很有趣的網站,叫做抱怨網,其實是蠻有創意的,不久前JE不是有個哥們在四處發帖說我愛我家黑中介的事,其實本來這個網站就是幹這個事的,專門揭不良企業底的,但做着做着,成了巨無霸。開始是把大衆點評網的功能加進去,接着又開始融進趕集網的分類信息功能,最後有把招聘功能加上了,結局就是1年不到,網站不出意料的死掉了,原因就是用戶體驗差,根本不感興趣!最後我替他們老闆做了下反思,其實說實話,我還是很理解創業人的心,看到好東西都想要,而且之前幾年在互聯網圈錢誰都眼紅。另外,他們的功能儘管是抄襲別人的,但還是有一定的特色與盈利模式,並且各個功能分的也蠻清的。所以我覺得失敗的原因不能簡單的歸結爲功能太多,而是質量,小公司也就那幾號人,作爲開發人員,面對這麼多的需求,只有拼命的趕進度,丫還有時間考慮質量或者用戶體驗嗎?所以沒有一定的資本與一批強有力的管理和開發人員,切勿貪大求全,否則很可能就是在生產垃圾。其實質量這個東西從高的層面上說就是用戶體驗的好壞,bug少不見得質量高,但用戶體驗差的東西絕對就是垃圾。

  最近市面上有個說法有個說法是30w足以模仿個淘寶,我認爲就是扯淡,誤導了很多創業者,認爲花點銀子,僱幾個人,就可以輕鬆抄襲淘寶了。咱先不說市場投資,只談技術,表面上看淘寶,丫就是一個破網站,但背後的技術你看的見嗎?穩定性、性能、維護、可擴展性,這些都和軟件質量息息相關,直接影響着用戶的滿意度,你確定真的做到了嗎?淘寶的架構師一年的薪水也30w了。所以我覺得創業者要領悟xxx思想,採用各個擊破的戰術,在有限的資源下約束的自己產品的功能,做到小而美。

  這裏舉個正面的例子,有家位於芝加哥、名爲37Signals的小公司,正是這種擁抱限制的方式之代表者。37Signals最初是一家網頁設計資訊公司,後來爲了滿足自身需求而將業務擴展到軟件開發領域。他們編寫了一些用於項目管理的內部工具。爲了和客戶溝通,就向客戶開放了部分系統。公司創始人和總裁傑森·弗瑞德(JasonFried)解釋說,在他們自己意識到之前,已經做出了一套基於網頁的應用。又做了4個月,他們把軟件轉換爲稱作Basecamp的服務。Basecamp發佈於2004年2月,很快在類似Flickr和Google的Gmail等新Web富應用天堂中名列前茅。

  Basecamp只是這家公司花一年多時間投入少量程序員做出來的一系列值得注意的小而精的產品之一。Basecamp之後是Ta-daList,用於保存和共享待辦事項(及類似事項)列表。幾個月後推出了Backpack,它允許用戶保存和共享便籤及文件。每種產品都可靠並易於使用,而且都是精心設計的。每種產品通常也都只包括少量新特性。例如,Basecamp就有一些精巧的電子郵件功能:和其他服務和程序一樣,也可以設置郵件到達提醒——還可以從另外的計算機或手機等移動設備向Backpack網頁發送郵件,郵件文本就會在頁面上顯示出來。

  2、技術管理

  你會發現很多公司的負責人不是很懂技術,但卻是負責技術的,丫今天聽到SOA是個好東西,號令紛紛SOA,反正大家都不理解這個含糊不清的東西,做唄,看誰能忽悠的過誰。一般來講,創業型公司爲了節約成本,不會預留專門的QA,有專門的測試人員就不錯了,所以缺乏一個質量保證的環節,遇到問題怎麼辦?誰做的誰改,改成什麼樣沒人關心,只要負責人看到問題解決了就可以了。但,我想問的是,不良代碼背後的隱患你知道嗎?結果就是你咬牙給開發人員開工資,開發人員假裝幫你實現夢想,或者說造就一批划水的人。其實很多東西不是錢的問題,也不要以爲多開點薪水就可以留住人心。另外我覺得很多技術負責人喜歡把東西模糊化,比如把軟件即服務的理念掛在嘴邊,但做起來是另一碼子事,我覺得作爲一個技術負責人自己就要身先士卒,至少在創業公司是這樣,這樣才更有說服力,遇到問題自己應當第一個衝上去,拿出具體的解決方案,對代碼應當做到精細管理,做到心中有數。說到底,創業公司得有一個技術核心,一個真正能實現你的想法的人,一個可以讓大家凝聚起來的人,不至於讓大家划水的人。

  好了,先說那麼多,希望各位準備創業的同仁能真正的樹立精品意識,打造精品,實現夢想。

  創新和技術

  創新這個東西在互聯網創業中意義不大,爲什麼這麼說呢?首先你能想到的,別人也能想到,更多的公司是在紅海的夾縫中生存,想開闢一片藍海基本是找死。就算你有絕妙的想法,但互聯網已沒有祕密可言,什麼想法都可以被複制,你看看校內抄襲facebook就知道了。

  現在市面上比較流行技術無用論,認爲有想法就可以,不重視軟件研發的過程,幾個月前一位老同志發帖就說自己花幾千大洋僱傭了1個人,本來想美滋滋的賺一筆,結果是出師未捷身先死,丫連東西都沒做出來,光有想法是不夠的,更重要的去實現它,恰恰這個過程被一些創業者忽視。

  其實很多成功的公司初期都是非常重視技術的,只是我們只看到了表面,史玉柱不編程,但他有忠誠的四大金剛幫他實現夢想,馬雲不精通計算機,但他又十大護法護駕,JE活了那麼多年,那是有Robbin苦心經營的結果,看看Robbin的一些關於高性能服務器的研究就知道了,豆瓣的口碑那麼好,那是因爲創業人阿北本身就是個高手……,所以創業初期一定要重視技術,如果你不想去打理技術的那些事,但一定要有一個趙子龍替你衝鋒陷陣,並且要用人不疑!

  還有一種說法是互聯網創業無需重視技術是因爲在中國做互聯網本身就不是高科技,但我想就看你自己怎麼定位,花1年你可以做個博客,但花3天你也可以做個博客,但做出來的東西肯定不一樣,用戶體驗絕對有差別,拿我來說,我覺得JE的質量相對就比較高,而類似JE一樣的BBS一抓一大把,爲什麼就聚不起人氣,我想和本身的用戶體驗有很大的關係,總之,如果你沒有足夠的資源,要想活下來,就要走精品路線,要想做精品就得重視技術,重視質量,否則就等着3大門戶的圍剿吧。

  那麼如何提高質量呢?我這篇文章《QA真的能保證質量嗎?》已經做了分析,創業初期的小公司沒有足夠的成本就實施全面質量管理,在質量管理上面也比較隨意化,主要就要靠技術負責人抓,好在初期公司規模比較小,這種做法還是比較實際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