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科技的維權和拆臺博弈

 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進步,尤其是高新技術的進步是引領科技發展的源動力。近年來,我們看到科技的進步越來越離不開高新科技的創新能力,這也是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最好註解。不過,高科技企業的維權問題也一直是制約整個產業鏈發展的一個頑疾。因爲高科技有很多東西都是新的內容,出現內部分裂或者同行挖牆腳的事件也是很容易理解的。畢竟,利益驅使行爲。這也是一些優秀的職業經理人在離職的時候在一定的時間內不能踏入相似的領域的原因之一,這是商業機密保護約束。當初李開復離開微軟進入谷歌的時候,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何嘗不是有這種顧慮,微軟正在做搜索,而谷歌也正是其競爭對手,微軟擔憂合情合理。再比如唐駿離開微軟進入盛大,離開盛大進入新華都,都是不同的行業,不存在競爭關聯。這也是唐駿的職業操守,難怪有打工皇帝之稱。

  近年來,我們看到的相關訴訟很多,企業的維權也成爲發展中的一個無法逾越的坎兒。不能忽視,也不得忽視。大家或許還記得華爲曾經的幾場官司,和思科,和港灣,和“滬科”等等。“滬科案”始發於2004年,三被告此前均爲深圳華爲公司員工,2001年後離開華爲公司後自組上海滬科科技有限公司。因其產品與華爲公司部分產品較爲相似,2002年秋,華爲公司以自身知識產權受到侵害爲由,通過佳木斯警方將滬科公司的三名主要被告拘留。 2004年12月7日,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法院做出初審。初審判決結果爲,認定3名被告構成侵犯商業祕密罪,其中王志駿和劉寧爲主犯,各判處有期徒刑3年,並各處罰金5萬元,秦學軍爲從犯,判處其有期徒刑2年,並處罰金3萬元。後來華爲訴港灣侵犯知識產權,幾經波折,最終華爲把港灣收歸旗下。而華爲是近年來國內擁有知識產權最多的公司,公司的創新能力有目共睹,華爲如今也成爲國內高科技的領軍企業之一。

  對於高科技企業而言,發展需要創新,而在創新的同時也常常受到“後院失火”的困擾,這是一種無奈,華爲最終把這種隱患都徹底地扼殺了,也正因爲此,華爲纔有今天的卓越成績。不過對於一些沒有華爲那麼大影響力的創新高科技企業而言,這種困擾和痛楚還依然存在。我們看看最近的一個例子:西安瑞友公司狀告“漢邦極通”劉濤一案最終塵埃落定,最終瑞友公司勝訴。可是背後的艱辛和無奈恐怕也只有經歷了這次陣痛的瑞友更清楚。

  瑞友案件同樣是自己的員工倒戈,並且直接威脅到原公司的利益。劉濤是瑞友原技術總監,後成爲北京漢邦極通公司技術總監,同樣是知識產權侵權案件。劉濤於2003年5月受僱西安瑞友公司,曾主持瑞友天翼的研發工作,2008年以把持核心技術脅迫公司與其共有瑞友天翼的知識產權,後劉濤以瑞友天翼的源代碼出資,成爲北京漢邦極通公司的大股東,出任北京漢邦極通公司總經理,後改任技術總監,並將瑞友天翼改頭換面,變成極通EWEBS2008在市場銷售。瑞友的利益受到了極大的衝擊,最終瑞友把劉濤告上法庭。2009年11月經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裁決宣判:西安瑞友公司勝訴。

  衆所周知,中國的軟件行業這些年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發展很快,但是中國的軟件公司規模都不大,究其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國人對軟件價值的認同較低,寧肯花同樣的錢去買硬件,或購置高檔奢侈品,也不願在軟件上投入,很多人主動使用各種盜版軟件,使得很多軟件公司生存很艱難;另一原因是法律環境不健全,軟件公司起步的門檻較低,有一點技術的人在原公司工作一段後,就帶着原公司的技術成果另立門戶,而原公司維權週期較長,成本過高,造成許多公司對此類事件不了了之。結果,一個公司分裂成多個公司,同一種產品改頭換面成爲多個產品在市場上銷售,過去的團隊成爲相互的競爭對手,如此下來,軟件公司如何能做大做強,而最終客戶的利益也得不到保障。華爲當初痛下鐵腕遏制住對自己的這種不利行爲,因此纔有華爲現在的強大,對於瑞友來說何嘗不是如此,只是這場維權路還是有些艱辛。

  關於知識產權我們已經吃了很多虧,因此相關部門對侵犯知識產權的打擊力度也是越來越強。沒有艱辛的付出想竊取別人的勞動果實是無恥的,“瑞友案”貌似是一個普通知識產權侵權問題,但背後的產業鏈形態卻是一直令人擔憂的,如果不對這種行爲進行遏制和打擊,那麼創新談何容易?人人都想巧取豪奪的話,創新也只能成爲一紙空文。沒有創新的高科技還談什麼發展,沒有科技做根基的社會發展又能進步到哪裏去?相關部門不斷地完善法律約束,正是在新興發展形勢下的一種變化和對創新的保護,這對高科技企業來說是一個福音,因爲他們的權利得到了保障,這本身就是對他們的最大支持。

  科技的進步需要涌現出大量的創新性企業,也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推進社會的進步,這是顛仆不變的真理。但是創新企業需要一個良好的環境爲他們保駕護航,這樣他們也才能放手一搏,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和進取心。華爲今天的成功是最好的一個註解。此外,我們也看到瑞友的發展也是令人刮目相看的。瑞友公司自2005年向全國推廣瑞友天翼應用接入系統以來,短短四年已發展700家代理商,在全國30個省市有着20000多家客戶,產品遠銷海內外。瑞友也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區域性公司走向全國,成爲行業發展的一面旗幟,這和創新都離不開。如果這種創新成果很容易被別人“拿去”,試問誰還會去創新?“瑞友案”、“滬科案”都給我們傳遞一個信號,企業的發展需要自己去創新,而不是把原公司的技術拿來挪爲己用,這樣的下場只有一個,自取滅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